方升研究|县财政局长没人愿意干?中国地方财政
原创:中国融资租赁网
“县里的财政局局长干了两年,不好干,今年主动要求又调回原单位了,”中国某五线小县城的一位政府人士称。
曾经让官场人士眼热的、执掌财政大权的财政局局长竟然没人愿意干?
中国南方某市政府人士的一句玩笑话道出了真相,“现在的领导最重要的水平就是能不能融到资。”
据上述县城的政府人士介绍,该县全年财政支出大概在18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10亿靠转移支付;县里经济不景气,基本没啥大型工业企业,税收收不上来,所以县财政主要依靠卖地收入,前几年景气的时候卖地收入最高能有六、七个亿,但现在也不行了。
“财政收支缺口很大,财政局长不好干,弄不来钱啊。”该人士称。
近两年中国减税降费的力度持续加大,从长期来看对涵养税源有积极作用,但短期一定程度上会给财政收入增长带来压力。与此同时,保民生、保运转、保工资的“三保”支出刚性增长,叠加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导致地方财政尤其县级等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凸显。
财政部昨日公布数据显示,1-10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87,0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63,010亿元,同比增长8.7%。收支缺口接近7.6万亿元。
路透根据地方政府官网信息统计显示,单纯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口径来看,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31个省区市中,只有上海实现230.6亿元人民币的财政盈余,其余地方政府均呈现小则数百亿、大则数千亿的收支缺口。
其中,河南省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高达5,187亿元,位居全国之首;紧随其后的是湖南省,缺口在5,043亿元。
即便是东部沿海经济强省如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前三季度也分别出现3,184亿元、2,530亿元、1,277亿元和1,510亿元的收支缺口。
另外,值得警惕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有七个省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已经是负增长,分别是重庆、海南、黑龙江、吉林、甘肃、宁夏和西藏。其中,吉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最大,同比下降9.2%。
近年来备受瞩目的西部明星--重庆亦未能幸免,该市今年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21.3亿元,同比下降7.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65.1亿元,下降4%。期内,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544.6亿元,增长6.6%;收支缺口1,923亿元。
今年年初财政部预算报告中,目标2019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8万亿元,同比增长5.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7万亿元,同比增长4.9%。
中国财政部长刘昆9月下旬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今年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同时,又要保持较高的财政支出强度,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确实比较大。从整个监测数据来看,中央收入预算目标增长5.1%,到目前的情况来看是3.5%,后面几个月还会有一些收入入库,所以中央财政预算能够完成今年预算报告中的目标。
但从地方来说,地方财政预算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上报本级人大批准的,“部分地方可能会低于他们批准的预算目标,从上半年财政部就要求各地根据情况适当调整预算,”刘昆称。
**地方财政要过“紧日子”**
今年年初财政部在预算报告中已经要求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大力压减一般性指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取消低效无效支出。中央财政带头严格管理部门支出,一般性支出按照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
“财政压力一直都比较大,但保运转问题应该还不大,现在领导都很重视政府债务的化解,”前述南方某市政府的人士称,“不要老想着去借钱,有多少钱花多少钱过日子问题还不大,现在都是严控政府借债。”
10月中旬在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发布会上,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郝磊称,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7.54万亿元,力度是近几年最大的,截至9月末,除据实结算和应急救灾支出外,其他转移支付已基本下达完毕。同时,也在督促地方压减一般性支出,力争达到10%以上。
当然,上述的“一般公共预算”口径并没有考虑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
受房地产调控丝毫没有放松影响,年初以来伴随着楼市降温,大型房企纷纷收缩拿地规模,土地市场降温的同时,土地流拍也日渐增多。由此带来的就是地方政府严重依赖的土地出让收入出现缩水。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增长6.9%,相关支出同比下降3.4%。而在此前的2018年2017年,全年土地出让收入分别为同比增长25%和40.7%,相关支出同比分别增长34.2%和37.1%。
中国社科院今年5月发布的2018年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报告称,当前地区间财政自给率差距较大,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东部省份财政自给率较高,西部地区省份财力状况普遍较低。2018年地方财政自给率上海最高为85.11%,西藏最低为11.68%。总体看,东部地区财政自给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实际上在一些地方财政风险、公共风险都在上升,而且从区域来看,地方有所扩大,这意味着国家整个的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都是在缓慢的积累,也是在上升的,尽管眼前看是在可控范围内的,但是这种上升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有可能会越来越大。”财科院院长刘尚希当时在报告发布会上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