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经济增速目标,2020年政府工作重点保就业保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的全国两会比以往推迟了两个多月召开。每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人们关心的热点,它会围绕全年的经济发展、宏观政策、民生就业等多个方面设定目标。
由于今年的特殊情况,中国政府未设经济增速目标,重点放在了保就业和保民生上,并加以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助力。
与此同时,与我们普通人紧密相关的话题也多次被提及,比如“房住不炒”、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发布了哪些民生大礼包,今天小招就和大家一起聊聊。
就像我们每个人在新的一年之初立下flag一样,政府也会在年初设立一年的工作目标。往年最受瞩目的就是经济增速,因为它牵涉到货币财政政策怎么制定,民生就业水平能处于什么水平。
但是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季度中国经济陷入负增长,全年经济增长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在“两会”召开之前,市场普遍预计今年不会设经济增速目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2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中国未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预设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 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l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l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l 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l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l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l 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
l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虽然不设目标,但是经济增长依然很重要。李克强强调,今年不提经济增速量化指标,并不意味着不要经济增长,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完成脱贫攻坚既定目标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作为支撑。
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放在了促内需,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发力,并突出民生导向。
消费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
扩大投资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尹中立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房地产的论述延续了之前基调,继续强调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但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些内容,提出要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意味着今年房地产工作的重点是旧城改造。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报告没有提及“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等内容,意在鼓励各地平衡房地产和宏观经济的关系、鼓励地方政府在稳定房地产方面更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