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丰巢速递易重组,打开三大想象空间

作者 / 温不凉

来源 / 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近期,大动作频频的物流行业,在末端又出大招。

5月5日晚,顺丰控股发布一份《关于放弃参股公司优先增资权暨关联交易》的公告,对外披露了丰巢并购中邮智递的交易框架。

公告显示,为做大做强智能快递柜业务,整合行业优质资源,快速抢占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的优势区位,顺丰控股的参股公司丰巢拟与中邮智递科技有限公司(中邮智递)进行重组。重组之后,丰巢原股东在新公司占股比例由100%降为71.32%,其中顺丰控股股东明德控股占比36.54%,顺丰控股占比9.75%;中邮智递原股东在新公司占比28.68%,其中,中国邮政旗下子公司中邮资本将成为新丰巢的第二大股东,占比达到18.70%。

从商业史和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并购不仅是企业实现外延式扩张的重要手段,还是推动产业整合、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纠偏器。

企业并购的本质是促进资源从低生产率企业向高生产率企业集中,通过行业内以及行业间的资源重组来实现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增加高附加值的服务,进而增加消费者福利。

而丰巢与速递易之间强强联合,无疑打开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想象空间。

丰巢速递易重组,打开三大想象空间


丰巢与中邮速递易本次并购,算得上“意料之外、情理之内”。

1月30日,为阻止疫情蔓延,预防病毒通过邮快件以及物流人员扩散传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侯延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会上表示,按照卫健部门的要求,应对邮件快件和运输车辆进行二次消毒和通风。对于进出武汉的邮件和快件采取定点收寄、定点投递的模式,由快递员与用户进行电话联系,优先选择投递到智能快件箱,以减少人员间的接触。

疫情让无接触配送其一跃成了行业刚需,而这次重组,无疑对无接触配送将产生不小的影响。

“无接触配送”是快件物流末端配送服务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武汉疫情引起特别关注之前,出于快递“最后一公里”高效投递、收件人隐私保护以及用户安全等因素考虑,“无接触配送”已有广泛实践,在快件物流末端借助智能快递柜、快递驿站、代收点等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来完成物品寄递。

作为“最后一公里”物流解决方案,智能快递柜从2010年开始出现,2013年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已在我国一二线城市得到推广。


丰巢速递易重组,打开三大想象空间


国家邮政局3月27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主要城市已投放智能快递柜40.6万组,较2018年新增13.4万组,增幅接近50%,快件通过快递柜投递率超过10%。2019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635.2亿件,比上年增长25.3%,预计2020年快递数量将超过740亿件,同时快递柜投递率占比也将提升。

疫情让原本按部就班发展中的智能快递柜,点状爆发

疫情期间,国家邮政局反复强调要尽量避免快递员与收件人的直接接触,尽可能采用自取自寄、智能快件箱投递等模式来履职最后一公里配送。这就会产生两个“客观事实”,一方面在疫情期间,快件不用送货上门,当面签收,但实际上很多小区的隔离防疫措施也不允许;另一方面,快递可以投递到站、投递到柜,然后由收件人自取。

国家邮政局《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末端平台化、集约化发展成为趋势,今年的快递入柜率有望达到15%,专家预计“无接触式配送”消费习惯有望得到进一步培养,智能快递柜或可迎来春天,也有可能成为将来非常重要的末端派送方式。

而疫情,可能让智能快递柜成为更加普及的日常,这也意味着无接触配送相关的方向或将迎来一波政策红利。

丰巢速递易重组,打开三大想象空间


中国产业信息网分析并预测:2017年我国智能快递柜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到2018年将近200亿元。按照我国快递业务不断增长态势,以及智能快递柜的迅速发展,预计2019年智能快递柜市场规模将近250亿元。到2020年,中国快递柜市场规模将超300亿元。

疫情下,丰巢与速易递的重组,无疑瞄准了即将迎来又一波红利的物流末端。

丰巢速递易重组,打开三大想象空间


如果两者的重组,能让其更有效率地接受到疫情带来的红利,规模上能带来改变,那么,标准、数据,是更深一层的空间。

一场疫情赋予了“触点”新的解释。

触点指的是品牌、产品、服务等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与用户的接触点,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心理上所接触的每一个点,都可以叫做触点。一个用户,不管是去你的门店、看你的官网、打开你的APP,还是接受你的服务、使用你的产品等等,他都会接触无数个点。

疫情前,物流行业的主要触点是承担“最后100米”的快递小哥,他们的服务直接影响着用户的感知与评价。疫情后,小区门口、小区楼下的智能快递柜的屏幕、箱门,线下的小程序、APP等都将是将成为重要的触点。

“快递公司、电商、第三方服务等进入该业务领域的驱动力不同,例如快递公司是为强化末端控制力,电商为了增加服务多样性,第三方的目的则更多样,有些甚至是为了发展新型地产。”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剑波曾表示。

目前智能快递柜主要分为三类:快递公司合资、电商企业自建和第三方运营平台。

并购之前,快递公司合资,主要有丰巢和速易递。电商企业自建,主要有菜鸟、京东和苏宁。第三方运营平台,主要有上海富友和江苏云贵。

不同属性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进入目的,但产生的问题是——分散、没有统一标准。

试想以下场景:数个包裹先后达到,经过同意后,被投放在不同企业运营的智能快递柜中。于是,你可能将关注数个不同的小程序或公众号,还有可能接连数次不断下楼领取数个不同的包裹,当然,更容易错过某条提示消息——目前,各大智能快递柜之间的数据各自独立,并不打通。

要知道,智能快递柜不是一个简单的包裹储存柜。

智能快递柜是一种集成了物联网、智能识别、动态密码、无线通讯等技术的新型寄收存储服务设施。而目前来看,智能快递柜的使用仅停留在“储物柜”,“智能”二字的C端使用还有待升级。

丰巢速递易重组,打开三大想象空间

(图片来源网络)


社区生态多元复杂,却与用户的生活时刻产生着密切的关系。从智能快递柜的属性来看,具备社区化、小颗粒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在加入统一的标准和硬核的技术后,应用场景也被打开。

比如,如何利用技术、位置等优势,成为社区服务的助手。物业借助智能快递柜的技术力以及频繁与用户接触的频率,在智能快递柜的屏幕上,公告一些本社区具有时效性的内容;又或者,如现在10086之类的短信,通过本社区包裹定位消息,推送与之相关的重要且具有时效性的消息。以此,为物业、社区等增加服务附加值。

这样的服务场景,建立在大中台的技术框架前提。而本次重组,可以站在规模效应的基础上,让技术的升级、应用场景的细化成为可能。

而这背后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

顺丰2019年年报显示:以智能设备为切入点,丰巢科技构建了24h无人自助物联网解决方案,形成电商、广告、快递、行业服务的生态平台,链接不同群体互动创新、实现共赢。尤其是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丰巢智能柜充分发挥“无接触交付”优势,成为解决快件配送安全问题的主要方式 ;同时丰巢科技创新推出“快餐入柜”、物品存取服务等功能,利用科技手段创造更丰富的场景,为特殊时期下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丰巢速递易重组,打开三大想象空间


2月22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原全球副总裁朱民先生进行了一场“2020年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在线讲座。

分享中,朱民给出他的一个判断:从我们观察到的数据和情况来看,疫情恢复后,我们会走上很大规模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过程。这对整个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以及对长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

对疫情下的物流行业来说,更是如此。

2017年,尼尔森和阿里研究院共同发布的《快递最后100米服务趋势报告》指出,快递代收成为消费者刚需,且未来将持续增长,多元化、共享代收是快递最后100米配送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代收模式的渗透率已达到70%,社区越高档,其使用率越高。

多元化和智能化,是物流末端配送未来发展的两大方向。目前,物流末端存在以下几种方式:送货到户、人工代收和智能快递柜。

丰巢速递易重组,打开三大想象空间

(图片来源网络)

Xuping Wang等(2014)对送货到户、人工代收和智能快递柜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运营效率是受包裹数量影响的,正常情况下,人工代收的效率最高,其次是智能快递柜,最差的是送货到户;当包裹数量较少时,送货到户是最佳的模式;在稀疏地区或高档地区且包裹较多时,智能快递柜具有绝对优势。

在《我国快递终端配送的困惑与未来》中,有学者提出了从端到端的智能快递畅想:客户取件采取提货码或人脸识别的方式,寄件则采取在智能快递仓信息系统中在线选择快递公司,并输入收件及寄件相关信息,系统内部安装二维码生成及打印设备,待寄件人完成信息输入后便自动生成并打印二维码,寄件人将二维码贴在寄件包裹上,放入智能快递仓,等待快递员取件派送。另外,仓顶对接无人机、仓底对接无人车,实现24小时投递,在配送环节配备智能机器人,通过网络预约功能,实现终端共同配送。

显然,智能快递柜,只是末端配送无人化解决方案之一,此外还有无人机、末端无人配送小车等技术发展方向。相信本次交易能如顺丰在重组公告中所说一样——有利于提高丰巢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加速公司最后一公里无接触配送战略的实施,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