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日本的困境:扶不起的信心,提不上去的经济

日本经济新闻(Nikkei)和东京电视台(TV Tokyo)最近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5%的受访者表示了对日本政府抗击新冠疫情的不满情绪

他们在采访中表示,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看起来就像一只跛脚鸭”(looks like a lame duck)。

这份不满情绪来源于政府对疫情的处理,更来源于对日本当前经济的失望

其实早在新冠疫情发生以前,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状态”,即使实行负利率,也很难拉动国内的投资与消费。

原打算利用奥运会来拉动国内消费,提振一下萎靡的经济现状,然而随着疫情的扩散,不仅奥运会计划泡了汤,日本的经济活动在4月份大幅收缩,PMI指数也一路下滑,为日本经济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根深蒂固的经济问题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灾害,让安倍面临着严峻的下台危机。

日本的困境:扶不起的信心,提不上去的经济

日本pmi指数

5月25日,本周一,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终于宣布:解除首都圈4都县和北海道的紧急状态。

至此日本全境解除紧急状态。日本经济终于有了缓息的余地。

那么日本经济究竟是如何沦为现在这步境地的呢?

广场协议的签署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速十分强劲,GDP增长一直维持在10%左右,1968年,日本的GDP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

其快速增速来源于许多方面,比如:政府对工业部门的支持,日本职工的强烈职业道德,对高科技的追求,以及相对较小的国防拨款(略低于GDP的1%)......

然而,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增长显著放缓,从1960年代的10%、1970年代的5%、1980年代的4%降到了疫情前的1%左右。经济体量也于2001年、2012年分别被中国和印度超越。


日本的困境:扶不起的信心,提不上去的经济

中日GDP对比

日本的经济是如何从超快速发展沦为中产阶级陷阱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广场协议】的签订。

广场协议是美国、英国、日本、西德和法国五国财政部长于1985年9月22日在纽约广场酒店签署的一项协议。

这五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国家,为了各自利益,坐在一起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条约。

其中非常重要的两条便是:

通过使美元对日元的贬值来操纵汇率,以使日本的进出口实现更好的平衡。日本承诺实行更宽松的货币政策。

先说第一条,

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衰退阶段,财政赤字非常高,当时联邦赤字已经达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5%,而由于美国当时的币值非常高,使得美国商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较低,但进口商品却十分便宜。

日本却与之相反,由于发达的制造业,使得日本商品在海外的竞争力十分强劲,出口占GDP的比重非常高。

长期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国开始忿忿不平,想通过自身货币贬值,来减少对日商品的进口,增加对日商品出口。

稍微科普一下汇率和国家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把一国汇率理解成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美元对日元的贬值就是说:日元相对于美元价格更高(升值)了,也就意味着,用一美元买到的日本商品更少了,这样一来,日本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就降低了,最后将造成日本对美出口商品的减少。

于是便拉着几个经济大国,签订了这项条款。那为什么日本会签订这项损己利人的条款呢?可能是因为过度自信吧,好不容易有机会和几个大国平起平坐,当然要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

经济泡沫破灭

条约签订以后,日本对外出口迅速下降,经济增长的动能也逐渐衰减(因为国内市场很小,国内消费和投资对GDP的增长帮助十分有限)。

日本的困境:扶不起的信心,提不上去的经济

日本对外出口占全球份额

然而由于日本在条约中承诺了实行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经济在85年后积攒了大量的泡沫。

1986年1月日本开始不断下调利率,贷款利率从5%下调到了3.5%,存款利率从1.5下调到了0.26%。大量的资金涌入到了房地产、股票甚至黄金市场。日本的各类资产都一路高歌猛进,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达到了顶点。


可惜好景不长,在经历了三年的疯牛行情后,日本股市终于在1989年崩盘,泡沫破裂,开始了“失去的二十年”,至今都仍未好转。

日本的困境:扶不起的信心,提不上去的经济

日经225指数


日本泡沫破裂后,为了降低失业率、促进投资、拉动消费,日本政府开始大量发行公共债券,

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信贷危机,不断加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像一座座大山,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开启“借新债还旧债”的慢慢长路。

当前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04%,远超其他国家。

日本的困境:扶不起的信心,提不上去的经济

日本政府债务/GDP

随着经济的萎缩,日本民众的信心也在一次次的打击中消磨殆尽,尤其是90年代出生的人们,因为对未来的无望,开始一步步走向“低欲望社会”。

日本的困境:扶不起的信心,提不上去的经济

安倍经济学

2012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上台,并提出了“三支箭”经济振兴计划(被称为“安倍经济学”),“三支箭”分别是放松货币政策、“灵活”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

在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激进的货币宽松政策的带领下,2013年,日本经济增长终于有所回升,短暂结束了通货紧缩的状况。


日本的困境:扶不起的信心,提不上去的经济

然而好景不长,为了降低政府的赤字率,2014年,日本政府开始实施“灵活”的财政政策——提高消费税,

但让日本政府没有料到的是,日本家庭对消费税的上调极为敏感,消费税实施没多久,日本经济就出现了类似的急剧收缩。(见上图)

同样的状况还发生在2019年,政府于2019年10月1日将税率从8%提高到10%后,第四季度经济便以6.3%的速度开始萎缩。

至于结构改革,经济学家们也提出了一些质疑,经济学博士陈友骏就指出了“安倍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问题:

其一,“安倍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改革并没有解决政府“妥协性”和市场“有限性”的根本问题。


其二,“安倍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改革始终未能建立起政府与市场沟通的良好机制。


其三,结构性改革没有创造出足够的市场需求,最终演变为“无关痛痒”的政策调整。


其四,从宏观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安倍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改革难以颠覆战后日本传统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而难以触及经济运营体制的核心部分。


其五,“安倍经济学”所提出的结构性改革未能从本质上重塑积极、开放的政治意识形态,这也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动因。

总之,从各方的评价来看,目前安倍经济学可以说是失败的。

日本的困境:扶不起的信心,提不上去的经济

然而,由于疫情的冲击,留给安倍的时间可能不多了,如何扶起民众信心,挽救日本经济,将决定安倍晋三未来以何种姿态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