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工业富联:空手套白狼的消费电子巨头

工业富联还有一个更为公众所知的名字——富士康:这个名字曾经和“跳楼",”血汗工厂”,LOW等词汇联系的如此紧密。上市之初,很多人憧憬的工业x.0,智能工厂等故事,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兑现。

但是我们仍然要说,这是一个战略定位清晰,执行能力强的公司,是业内的一朵奇葩——毫无贬义。相比较而言,比A股很多电子公司的业务模式都要好很多。

开始的时候,也是被这家公司的业务模式给骗了,总觉得这种公司不好,不赚钱:你看它的毛利率只有10%,净利润率只有4%,这公司是得多烂才能这样啊。

结合那么多关于人的负面新闻,觉得这家公司不好。但是偶然间的一个数据提醒了我,这家公司可能并不是表象那么简单:这家公司的ROIC有25%,ROE超过30%

工业富联:空手套白狼的消费电子巨头

这个和印象当中的结果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制造业如果能做成这样,就很不容易了,为什么公司的的ROIC会如此之高呢?

甚至如果我们考虑极端情况,工业富联可能一分钱不用投入,就能赚这么多钱,ROIC甚至有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空手套白狼的诱惑就摆在面前。我们下面看看这个公司怎么做到这点的。

轻资产运营的公司

工业富联的自产负债表非常简单,4000亿的收入,近170亿的利润,结果最后这个公司的固定资产只有76亿元。是的你没看错,这个公司的固定资产只有76亿元。

如果你要计算周转率的话,那么固定资产的周转率高达54,也就意味着基本一周周转一次。公司的流动资产2018年有1900亿,其中现金620亿,应收860亿,存货370亿,这三项构成了总资产的98%。是的这个公司固定资产很轻,但是供应链占款很重,那么公司一定有很多负债吧?

没错,公司的负债很多,但是其结构很特殊:

1.公司几乎没有任何长期负债,特别是有息的;

2.公司的流动性负债近1300亿,但是其中只有225亿短期借款是有息负债,而且这个是在上市之后才有的。我估计可能的问题是跨国贸易中的币种结算问题,但是具体情况不清楚。这225亿短期借款是有息负债,其中这个人民币168亿是美元形式的借款。

比较一下可以看到,公司的应收+存货是1230亿,而供应链上的应付类差不多是1000亿,如果公司愿意,我相信还可以占用的更多,至少也可以增加负债率来填上这个资金的缺口。自己投入的资金规模很小。这个在上市前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前公司的短期负债可以忽略不计,公司对现金是没有什么需求的。

我们上面提到的ROIC有25%,这是按照不剔除过剩现金计算的,工业富联2018年的股东权益只有723亿,看着好像负债很高,但是很显然其下游客户的信用资质比上游好太多了,这种情况下,不太可能存在较大的债务风险。公司的账面现金超过600亿,而且按照其年报披露,多数资金都不是受限资金。

供应链卡位准确

公司在选择供应链卡位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来做研发和品牌,在财务上也不适合做制造的话,那么我就去做所谓的“产品组装”。

不要觉得这是一个很low的活儿,觉得不赚钱,这才是真正赚钱的东西。

公司本质上就是下游给我3个月账期,我就给上游要求6个月账期。而且公司坚定的执行轻资产的策略。固定资产周转的周期达到了1周,我想在牛逼的技术,也不可能一周就过时吧?

对比收入而言,公司几乎不需要因为技术变革而新增固定资产开支,也几乎不需要为新的技术投入角度幅度的研发。

不管是apple的手机热销,还是华为的手机爆款,最后都要找到工业富联。

在柔性生产、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上,能满足大厂的要求,这点能做到的企业不多。几十万人,每天出产百万部以上的手机,每个手机又有几千个零部件,如何有效而可靠的组装到一起呢?这个就是工业富联在做的东西。

这个卡位不是没有难度的,不是谁上来,都能管理的如此优秀。如果管不好,结果要么是现金流崩断,要么是产品良率出问题,要么就是交付时间大幅度延后。这些对华为和苹果来说,都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本质是一个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

所以抛开表象,深入实质,工业富联本身是一个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人家是买服务的,而不是卖产品的。而且这个服务还很高端,ROIC很高,壁垒也很高。至于什么机器人之类的事情,大家就当听听故事就好,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成本问题。

如果将其理解成一个供应链服务公司,那么和A股的某些供应链服务公司比较一下,你就可以看到巨大的差距了。

这里面的根本是:对复杂供应链的整合能力。

A股很多所谓的供应链管理公司,还在做着把货物从A搬到B的简单业务,但是工业富联已经上升到了高端的制造服务环节

在良率、成本和时效上做到了全球最好。而这里的这些管理能力是企业独有的,战略性的能力,绝对不是你花钱挖几个人就能搞定的。工业富联的生意模式,是将服务和生产流程融合在一起,是的供应链更高效而柔性。

这么说的话,再比较一下A股的电子股,目前还处在很初级的零部件制造环节,还没有掌握真正的话语权。自己还处在费用投入大、资本开支重的环节。搞得好的,可能还能像歌尔一样,弄不好的,就成了欧菲光——2018年资产减值导致亏损巨大。

所以这么看下来,A股电子股往往只能有选择性的忽视现金流,专注于所谓的“成长性”,进行阶段性的投资。这些企业很难在产业链上主导某项东西——千万别说黑科技,没啥研发是你会别人不会的,一个只有你会的技术,下游厂商不敢用的。

如果从服务和管理的角度理解工业富联,就知道这个模式是个好模式。轻资产,卖服务,有话语权,管理变革很慢。龙头有很高的壁垒,别人很难模仿。

总结

公司也很鸡贼,上市前分配了一把大的利润。大家可以看到2017年的报表上未分配利润一下子没了360亿,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调整,股东权益2016年还有775亿,结果到了2017年的时候上市之前,就只有281亿了。

这种公司不需要资本开支,如果可能,甚至都可以负资产运行。其主要的"资产"并不是会计报表上可见的会计自产,我们可以称其为“表外资产”。这类表外资产,一般都是依赖费用支出维持的。公司的管理能力就是公司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工业富联是个好公司,这哥们现金流非常好,不需要资本开支,自己赚取服务的钱,很舒服。

公司披露的25万员工里,有1/4是管理和技术人员。大概只有6万多人。这应该是公司最为核心的团队,这部分人管理着20万的生产工人——可能还有些劳动关系不在工业富联这里,创造了170亿的利润。

公司如此成功和优秀,导致现在来看,高端的消费电子产品代工几乎离不开工业富联,公司已经没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了。不管你怎么改变客户、生产流程,这个市场可能就这么大了。公司需要开拓新的业务模式,来满足增长的需求。下一个能看到的、体量足够大的、又适合工业富联的行业是什么呢?也许是电动汽车,也许是别的什么东西。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留言讨论,工业富联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媒体的报道和财务显示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很显然除了成长性之外,工业富联比立讯和歌尔这类公司在财务上是更成功的。

作者:River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