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虎视眈眈申遗!中国人喝了四千年的茶,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文 | 华商韬略 巴图海
比起领土主权,隐形的文化主权也很重要!
但这一领域,中国面临的威胁仍不小,疏于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面临着被外国夺走合法性、归属权的危险。
这早在韩国抢夺端午节就已显出端倪。
2005年冬,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以韩国在联合国将端午祭申请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告终。
失去端午,让国务院,次年公布了京剧等首批518项国家级非遗名录。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1372项、非遗传承人3068人,是在联合国拥有世界非遗记录最多的国家。
然而,即便仍和日常生活相关的非遗,仍面临着传承后继无人、被老师傅带进坟墓的危险处境。
比如,中国人绵延不绝喝了四千多年茶。
为什么连茶都躲不过去了?
你可能知道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茉莉花茶、武夷岩茶……,公众能叫得出名字不过十几种,但现存的茗茶则高达上千种,每种工艺都十分独特。
老谢家茶,从隋朝开始世代守在黄山毛峰的原产地——黄山富溪乡的山里研究黄山毛峰制作工艺,整整1419年。
但是到了第49代传人——黄山毛峰非遗技艺唯一传承人谢四十这代,年轻一辈已经少有人愿意留在茶园风吹日晒、没日没夜学习烘炒了。
在传统匠人眼中视若珍宝、守护半生的茶树、茶道、茶艺,还在谈论学习它们的多是跟自己一样的老师傅、老匠人。
茶艺,最大的有点匠人,最大的缺点也是匠人。匠人虽然继承了千年传承的工艺有一身手艺,但这样匠人确实稀缺了,这与现今工业化大生产和消费需求背道而驰,注定小众。
这不仅是小众茗茶的窘境,也是整个中国茶叶的窘境。统计显示中国有7万多家茶企,有机械加工设备的不超过100家,99%的生产者还在用土特产方法做茶,采、炒、捻、装都是手工作业,“一天炒十几锅,每锅品质都不一样”,既缺乏品控又无法规模化。
与此同时,韩国日本接连传出要将茶道申遗。大部分青年一代或许已经忘了,所谓日本茶道,抹茶技艺,也是日本从唐朝学习而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白酒持续走强,相声、汉服的复兴,或许能给茶叶技艺存续一点启示——把年轻人拉进来。
单霁翔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真正的保护不是落着尘埃,死看硬守,而是让它年轻化,有魅力,有尊严,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主动传播文化,出品特色产品,激发内生动力——“关键是要创新”。
近几年,杜国楹携小罐茶杀入传统茶叶,成为一名“搅局者”。通过工业化复刻大师技艺,小罐茶让大师茶不再只是圈子内的孤芳自赏,而是走入大众领域的国潮。
在集齐八位大师后,小罐茶将全套制茶技艺升级为工业化生产,挑茶、封装环节的大量智能化电子技术,如静电除杂、双红外线仪、良品率视觉检测系统、萎凋机等设备
在大师手把手指导下,小罐茶把每个环节的制茶工艺和个人经验,精确转化为具有几百道工序的智能化设备,把原先凭经验判断的不可衡量标准变成仪表盘上可以显示的精确数字,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避免了人为的不稳定因素,最大化还原甚至提升大师茶的品质和口感。
“非遗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沉淀,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证据。”杜国楹认为,小罐里装的是非遗技艺,茶杯里喝到的是中国味道。
而科技的力量,能够让传统再次流行、再次伟大!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