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发布:全年GDP增速2.1%,中国成为主要经济体
日前,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的2020-202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发布会在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举行。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会上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0-2021)》。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伍戈,财政部政策研究室二级巡视员赵则永,软库中华金融集团有限公司(香港)董事长曹国琪,上海昶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秋等嘉宾出席发布会。“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总负责人田国强教授,首席专家黄晓东教授和课题组成员,以及来自政府、金融机构、媒体等各界人士参加发布会。发布会由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杨有智主持。
田国强教授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0-2021)》的宗旨、特点和基本结论作了介绍。田国强教授表示,项目由近30位获得国内外顶尖大学博士的高水平专职研究人员组成,阵容强大,有着扎实的人才保障。近200页的报告围绕消费、投资、价格等13个板块,运用了翔实的模型和公式及数据,包括国际前沿的楔值法等,建立多部门大型量化准结构性宏观模型(IAR-CMM),将短期政策变量和中长期改革参数放进模型,有力支撑报告的科学性、严谨性、系统性、现实性。
田国强教授指出,中国经济在2020年初出现断崖式下滑,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回暖,投资增速稳步回升,进出口增速持续攀升,贸易顺差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宽幅双向波动,预计全年GDP增速2.1%,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并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任务,这来之不易,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但是,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报告将“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摆到重要位置,既要找到内外部风险源,也要找到货币、财政、宏观审慎和产业政策等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在当下空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世界变局下,从大的格局、长远视角及国际视野,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整体把脉,分析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面临的难点,提出要以深化改革开放畅通中国国民经济循环。
田国强教授强调,中长期的视角来看,中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主要面临供给侧、需求侧和国际循环三方面的挑战:一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供给侧的结构性失衡和供给质量水平的不充分;二是中国经济内需的提振面临诸多难题,包括资本报酬边际收益递减而带来的投资下滑,收入差距拉大和中等收入群体过低及家庭部门杠杆率激增带来的消费不足;三是中国经济国际大循环面临外需市场的萎缩和一些地缘政治因素的干扰,出现一个世界、两种体系的趋势。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升产业链安全,加大需求侧改革和注重需求侧管理,以及更大力度的对外开放,借力更高水平的国际大循环来实现。
随后,黄晓东教授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0-2021)》进行了详细解读,探讨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
黄晓东教授表示,课题组充分重视对各种风险的防范,对不同情景下的经济走势、短期政策应对和中长期治理,基于预测模型(IAR-CMM)的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拟结果,课题组测算,在基准情景下,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4%,CPI增长0.2%,PPI增长0.6%,GDP平减指数增长1.8%,消费增长10.8%,投资增长5.7%,出口增长4.4%,进口增长8.3%,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Y/USD)将在6.5附近宽幅震荡。考虑到中等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下降、需求侧改革、资本市场有序化、地方政府债务攀升、企业杠杆率过高、美国疫苗接种有效率、中美摩擦、国内外总体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课题组作出中等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下降、需求侧改革、资本市场有序化、地方政府债务攀升、企业杠杆率过高、全球疫情发展、中美摩擦加剧、国内外总体环境的不确定性等8种情景分析,并就各种假设情景探讨了政策力度的选择。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伍戈分别围绕《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经济修复的后劲》主题作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