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共和国第一钢厂,”鞍钢和解剥离15.2万人


“共和国第一钢厂,”鞍钢和解剥离15.2万人

2020年12月23日,辽宁省人社厅、国资委、总工会、财政厅、政法委、市场监管局相关领导,鞍山市领导,鞍钢集团领导共同参加了一场签约仪式,在这次签约仪式上,两项分别关于“鞍钢厂办大集体改革改制企业股权划转”和“支持鞍钢厂办大集体改制企业发展”的协议由鞍钢集团和鞍山市政府签署,至此,110多户实施重组改制的企业股权正式划转鞍山市,此前,这些企业均属于鞍钢厂办大集体企业。

12月29日,110多户实施重组改制的企业股权正式划转鞍山市,累计安置集体企业职工和集体退休人员15.2万人,完成率99.56%,这标志着鞍钢厂办大集体改革基本完成,这家老国企彻底告别了拥有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历史。

“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

“共和国第一钢厂,”鞍钢和解剥离15.2万人

鞍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和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在恢复生产和建设发展中,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1949年至2005年,累计生产生铁3.28亿吨、钢3.34亿吨、钢材2.33亿吨。累计实现利税1238.88亿元,上缴税金931.24亿元,相当于中国同期对鞍钢投资的17倍,并向中国冶金行业输送技术管理人才5万余人。与此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先后涌现出以老英雄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模范人物,产生了著名的“鞍钢宪法”,形成了鞍钢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其中最本质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鞍钢精神。这是鞍钢企业文化历经几十年的传承和积淀形成的核心内容,得到了职工的广泛认同。成为鞍钢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财富。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即鞍钢集团公司(简称鞍钢集团或鞍钢),成立于 2010 年 5 月,由原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简称鞍山钢铁)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攀钢)联合重组而成。鞍山钢铁始建于 1916 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鞍钢是世界最大的产钒企业,是我国最大的钛原料和重要的钛白粉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的铁路用钢、无缝钢管、特殊钢生产基地。重组后的鞍钢集团公司已形成跨区域、多基地、国际化的发展格局,成为国内布局完善、最具有资源优势的钢铁企业。曾获得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首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荣誉称号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是国内首家具有成套技术输出能力的钢铁企业。2011 年名列世界 500 强第 462 名。目前,鞍钢集团具备钢铁产能 3860 万吨。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现为鞍钢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16 年 8 月,鞍钢集团公司在「2016 中国企业500 强」中排名第 118 位。

告别时代舞台

“出铁的钟声响了,几个有经验的老工人操着长长的钢钎,朝着出铁口猛力捅去。瞬间一条金色的铁流奔腾而出。人们望着这滚滚的‘金龙’,在瞬息沉默后,突然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出铁啦!’‘出铁啦!’”

这是一位鞍钢工人记忆里的一天——1949年的6月26日,共和国的钢铁史就这样开始了。

时隔六十年后,那座曾经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陈云等无数领导人兴奋不已的炼铁炉依然矗立在那里,它比我想象的要高大不少。它的四周被一片充满现代气息的机器、管道所环绕,不时有穿着工服的工人和轿车从它身边经过。曾经在它跟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们现在都已退休,甚至不少人已经不在人世。他们中大多数的后代们,现在坐在宽大而干净的操作间里监视着平静的电子显示屏……他们中有的人,还在为一个月前的一个外国媒体发布的排行榜感到失落,“沙钢都进500强了,我们没进去”。

这是2009年的8月的一天,鞍钢集团鞍山钢铁公司厂区。

60年前,“整个鞍钢从南到北,四五里地的中央马路上看不到几个人,路两旁枯草过人;架在半空的瓦斯管道都生了锈,有的还裂了缝,上百个大烟囱没有冒烟的,有的上面架起了老鸹窝,炉台上下,齐腰深的荒草里常常跳出野兔子。”再早一些年份,这里应该是另一番生产的景象,1916年,日本人在此建造了“昭和制钢所”,战败后,国民党一度控制了它,并更名为“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1948年,国民党溃败,共产党接收了这座工厂,并在年底复工。

在老鞍钢人的印象中,新中国的鞍钢是“捐起来的”。1948年末,准备复工时,当地政府组织开展了献交器材运动。这些器材在战争年代沦落民间,有的是被偷走的,有的是被搬走保护起来的。当时政府成立了两个委员会,一是“物资清查委员会”;一是“献纳器材委员会”。并颁发了《物资清查条例》和《献纳器材条例》。规定凡是主动献纳器材的,根据价值给予一定奖励,奖金的最高额相当于现在的三千元左右;凡是私自转移,倒卖或隐藏国家物资不报的,根据情节给予不同程度的惩处。

仅仅捐献还不够,最初组织起来的第一批工人还需要处处回收和拣拾散落的零件。这里面有一个人,“热爱工厂胜过自己的生命。他领着工友们起早贪黑,从地上到地下处处回收,不到两个月,就拣了足够修复三座高炉的器材。他还用破铁板搭起个小仓库,把随时捡到的‘宝贝’放到里面”,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孟泰仓库”。

孟泰的工友后来回忆说,“不论是刮风下雨,也不论是白天黑夜,孟泰跑遍了几十里厂区,抠备件、扒铁堆,小到螺丝疙瘩铜线头,大到几十上百斤的管件水门,只要有点用场,他都不放过,手提肩扛往回弄。手擦破了,脚冻伤了,眼睛熬红了,身体累瘦了,他也不叫苦,从不喊累。”孟泰成了鞍钢和全国的典型,鞍钢后来的工人为他专门竖立的铜像,立在此后鞍钢最高领导层办公的“小白楼”之前。鞍钢今天的工人说,是孟泰精神创建了鞍钢。在1949-1952年间,鞍钢累计生产生铁211万吨、钢191.9万吨,钢材109.9万吨。

这是共和国的第一个钢铁厂。1952年,国家提出了“全国支援鞍钢”的口号,建设鞍钢被列为国家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7号高炉 “三大工程”为重点,掀开了全国大规模建设的序幕。按照鞍钢人的说法,当时全国一半以上的钢铁都由鞍钢供应。

1954年,作为“一五”计划的重点任务,国家决定建立包头钢铁公司(时称五四钢铁公司)和武汉钢铁公司,按照当时国家的设想,他们将和“鞍钢”一起成为三足鼎立的大型钢铁基地布局。鞍钢再一次扮演了“长子”的角色,根据当时冶金部的决定,鞍钢几乎承担了包钢和武钢最初的所有的人才培养和输出计划。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鞍钢一直都承担着两家集团的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任务。

现在,几乎每一个鞍钢工人都会用一种自豪地神气对人宣称,鞍钢与两家钢厂的渊源,尽管他们中很多年轻的工人至今还都没有去过包钢和武钢,但是他们依然会告诉每一个人,“没有鞍钢,就没有包钢和武钢,也就没有中国的钢铁工业”。

时至今日包钢已经被中国钢铁企业排名中真正第一的宝钢收购,而武钢发展也已经超越了鞍钢,产能达到了3000万吨的规模。在过去的几年间,无论是产能、销售还是企业利润,鞍钢都已经落后于宝钢和武钢不少。

在二十世纪90年代之前,鞍钢仍然一直是中国钢铁行业的领头羊。这种“中国最大”、“中国第一”的光环从1948年开始便笼罩在鞍钢的身上,在四十多年间,这种与生俱来的荣誉感依然让他们感到骄傲,孟泰、王崇伦的出现,满足了最初的整整两代鞍钢人的虚荣心。

“共和国第一钢厂,”鞍钢和解剥离15.2万人

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保留在老一辈鞍钢人的记忆中,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对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厂办大集体产权不清、体制不顺等问题,“共和国第一钢厂”告别了他的辉煌,最终还是走向没落,向时代的舞台谢幕!

鞍钢不再是鞍钢,鞍钢永远是鞍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