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经济地位居于全国第三,却挡不住人才流失,山

山东是中国经济排名第三的省份,可长期以来很多人却把这里与大葱甚至蓝翔画上等号。

2020年上半年山东GDP为三万三千亿,比排名第四的浙江高出了四亿的规模。

那么为啥人们会对山东有如此与事实不符的刻板印象?今天咱们就管中窥豹,从济南与青岛的山东双子星中,一探齐鲁的秘密。

经济地位居于全国第三,却挡不住人才流失,山

01

先用历史上的数据说话:1983年,中国以工资制度改革为号角,吹响了城市经济改革的序章。那一年山东全省GDP为459.81亿,是其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问鼎全国,而这份成绩在三年后被江苏超过。

改革开放初期,山东的家底相对全国而言十分雄厚,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09》(01)公开的数据显示:1978年以前山东第二产业在总产值占比中一度超过50%左右,而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在45%上下。

第二产业的发达势必带来制造业的聚集,而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便是青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以及青啤五家企业并称青岛制造的五朵金花,而青岛本身也被冠以中国品牌之都的美誉。

其中原因其实不难找:

第一,山东毗邻日韩,先天有吸引外资的优势;

其二,山东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巨大,不搞制造业简直暴殄天物;

第三,也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山东国企规模适中,既不会尾大不掉也不至于太过弱小,很容易并入市场经济的轨道,所以青岛作为山东底子最好,又是天然良港的沿海城市,很容易把经济抬到较高水平。

经济地位居于全国第三,却挡不住人才流失,山

然而山东截止到1978年累计共有7100万人口,且全省被一堵山东丘陵,也就是泰山所处的主山脉隔成东西两个地理单元。

这就势必要求山东这个人口大省在西部地区再找一座城市拉动经济,要不然无论如何支撑不起中国前三的经济排名;而这个光荣的使命,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省会济南的身上。

现在问题来了,以青岛为首的山东沿海城市搞出口导向的制造业,那么济南搞什么?如果也依葫芦画瓢搞外贸型制造,一定会和青岛同质化竞争,且大概率赢不了青岛。

事实上,历史上的济南政治地位不是特别高,属于大县城,在冷先生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县城在封建时代的经济意义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而这一特性,则在改革开放后被很好地继承。

在这里肯定有人会问咯:不对呀,济南好歹也是省会城市,明明制造业也很发达,但却成了农业中心呢?咱们探讨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背后千万不能就城市论城市,更要看它的经济腹地。

济南的腹地在哪?西边,华北平原。

经济地位居于全国第三,却挡不住人才流失,山

从地域分布来看,以供给优势指数作参考,全山东82个农业生产能力评估为强或较强的区县中,有三分之二出自鲁西北平原和胶济平原。

从国家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额为1234.5亿元,连续第21年蝉联中国榜首。

再细化一点,山东历年的蔬菜产量都超过1亿吨,以一省之力占据全国15%的规模,其中7成以上销往省外。

这么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当然不可能挤在中部丘陵甚至以青岛为中心的半岛沿海,那么全盘调控农业生产的重任,非济南莫属。

沿海搞机械制造,内陆搞商品农业,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是非常成功的经济发展案例,根据区域特色发展特色经济,这就保证了山东经济发展的下限:既为全省无穷县

而由于经年累月的产业布局,山东省政府顺势而为地喊出了“平衡发展”的口号,直至2011年“黄蓝”两大战略的相继出台,这一平衡政策达到顶峰。

经济地位居于全国第三,却挡不住人才流失,山

02

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份文件很长,大致意思是继续进行产业优化升级,但最令人瞩目的一点却是:

两份规划中都回避掉了省会济南,而只有一份包含了青岛。

虽然我们中国人常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但太过平均也易造成吃大锅饭的问题;现在我们继续说回济南。

2009年济南全市GDP为3331亿元,而全山东省则为33805元,换算下来前者只占后者的9.8%,换句话时髦点的话说,山东省的省会首位度只有9.8%;在全国排名中垫底。

前面我们就说了,济南的城市腹地在西边的华北大平原,在相同的地理单元内,济南的实质性竞争对手,既为450公里外的郑州。

2009年,郑州GDP也在3300亿元这个档次,和济南不分上下,但郑州的省会首位度却高达17%,用一句举半省江山建设郑州毫不为过。

经济地位居于全国第三,却挡不住人才流失,山

到了2019年,济南GDP为9443亿,省会首位度为13.3%,然而郑州GDP高达11589.7亿,省会首位度为21.4%。

十年时间,直接拉开近3000亿GDP的差距,这就是高省会首位度的威力。

看到这里,一定又有人说,高首位度的省会是吸血省会,让其他省内城市没法发展,然而有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却是:如果你所在的省份没有一个城市做大做强,那么别省发展好的省会城市,一定会跨省吸血。

如果你不信,咱们再来看下一段数据。

今年四月份,澎湃网发布了一则关于2019年人口净流出省份的新闻,其中山东以19.98万人高居榜首,接着便是一众东三省份,合计33.13万人。

这其实非常的不正常,因为山东是中国第三大经济省份,却有着严重的人口流失,说到底还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济南没办法让山东人安稳地留在山东。

万幸的是,自2017年山东首次提出提高省会首位度的转向战略以来,济南在可预期的十年时间里将在政策的扶持下逐渐做大自己。

经济地位居于全国第三,却挡不住人才流失,山

那么现在再来看看被晾了半天的青岛。按理说,青岛是山东经济基础最好的城市,为何却拿不到最好的政策资源?

一方面是由于政治地位不同,另一方面则是青岛近年来对自身的战略定位存在偏差。

改革开放初期,青岛以制造业起家,靠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赚的盆满钵满,但自90年代起,青岛却玩起了一手去工业化。

1978年,青岛三产占比分别为:22.7:52.7:24.6,同时期全国第二产业平均占比为47.9。

到了2019年,青岛三产占比为:3.5:35.6:60.9,但此时的全国二产占比为39.0,从比全国高出5个百分点到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青岛的工业生产几乎腰斩。

那么钱都去哪了?看看高的吓人的第三产业,无外乎进了金融服务的口袋。

除此之外今年年中内循环战略被提上日程,这对其他城市可能没什么影响,但对青岛来说却是滔天巨浪。

简言之,出口导向不好做了,而外资投资也因为疫情的原因变得稀少,用一句话概括,时代真的变了。

经济地位居于全国第三,却挡不住人才流失,山

自12月中旬起,网上陆续有新闻报道青岛房价下跌问题,这正是资方对青岛市场信心不足的体现,因此青岛想继续重回往日的辉煌,还是得实打实做实业,你不是老欧洲,去工业化你真的玩不起。

一方面是济南在艰难破壁,打造强省会的路途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是青岛迷失在资本的海洋,选择了有待勘正的发展方向,双重作用下就产生了如今现状:

山东无富市,即没有一个如郑州,合肥一样的中心经济城市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因此,山东全省无穷县,但山东却也全省无富市。

论下限,山东很高,但论上限,山东很低;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全国经济排名前三却人口净流失的怪异现象。

那么大葱与蓝翔的刻板现象在此也就解释的通,山东面临的困局需要时间荡涤出本质,需要决策者持之以恒的变革完成发展上的创新,然而未来很长,中国的经济发展更离不开你我普通人的共同努力。

作者:金陵风语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