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王健林的林和许家印的印(上)


王健林的林和许家印的印(上)


如果让商业大佬们选择删掉一条媒体报道,我想王健林应该会选择鲁豫地那期采访,而许家印会选择在天安门广场奔跑的照片。


2016年5月27日,鲁豫来到万达总部,对王健林进行贴身采访。


王总的开放程度史无前例,不仅展示自己多幅价值连城的藏画,还请鲁豫坐了私人专机湾流(Gulfstream)G550,更说出那句著名的“一个亿的小目标”。


说1个亿是小目标,还真不是故弄玄虚,就在采访的前三个月,福布斯公布王健林家族以1700亿的资产成为华人首富,超过了长期霸占此位的李嘉诚。


而彼时的万达,高歌猛进,多点开花,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

商业地产、酒店、院线、体育产业、电商......


王健林曾多次在内部会议上说:


“我们不要盯着一棵树,我们要建造一片森林。”


多年来,万达也一直想打造一个以文化为纽带的全球商业生态。


其中最大的动作就是在2012年,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院线AMC,整个好莱坞都为此打了个冷颤,很多美国人也由此知道东方有一家叫做万达的公司。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Wanda(万达)和Panda(熊猫)只差了一个字母。


也是在2012年,欧洲的不少球迷才知道,中国有一支叫做恒大的足球队,那一年的马尔切洛·里皮,炙手可热,是多家豪门俱乐部争抢的主教练。


谁也没想到,里皮竟然被许家印收入麾下,待遇是:


1000万欧元的年薪,外加珠江畔的一栋望江别墅,还有一艘私人游艇。


而在这一年,广大国人也认识了许家印,导火索是一张参加两会时奔跑的照片。


那个爱马仕腰扣被吃瓜群众津津乐道,被归为炫富的标签。


其实一条爱马仕对许老板算个啥啊,一位熟悉恒大的朋友曾对我说,许老板之所以喜欢爱马仕,是因为那个大大的“H”,是“恒大”的首字母。


看来许老板对“恒大”二字所爱至深,无论是矿泉水,还是人寿保险,甚至是新能源车,都还是沿用“恒大”的名字。


在营销学中,不同品类,用不同的品牌其实是更为常见的操作。


许家印并不在乎什么理论,他似乎更想让“恒大”成为一种永恒的烙印。


然而,志存高远的许老板却因为一条皮带有了点小烦恼,因为中国素有“富不露相”的传统,而主流背景音也会给予“思想抛锚”的评价。


因此,当许家印2013年参加两会时,记者们惊奇地发现,皮带已经换成国产品牌“七匹狼”。


王健林面临同样的烦恼,在鲁豫之约后,再也没约,从此没有接受过媒体近距离的采访。


作为富豪圈之窗的王思聪,也关闭了微博通道,只剩下叠加层层水印的微博截图,在自

媒体圈流传,往往还会伴随一句毒鸡汤:


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王健林的林和许家印的印(上)



1


1954年10月24日,王健林出生于四川广元苍溪县,母亲秦嘉兰为他起名“王建林”,之所以起“建林”二字,还真是“建设森林”的意思。


那时王健林的父亲王义全正在四川大金县森林工业局工作,只不过这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并不像坊间传言位居高位。


他的真实级别仅仅是副处级。


王健林4岁那年,随母亲移迁到大金县(已更名金川县),这个紧邻着藏区的地方,荒山遍布,森林葱郁,环境看起来很艰苦,但在那个年代,却满足了一家人的最基本需求:不挨饿。


王健林的家对面有一架铁索桥,过去便是一座荒山,母亲在上面种甜菜、养兔子,竟让一家人免于饥饿之苦。


王健林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4个弟弟,父亲长期忙于工作,小小的王健林便成为了半个一家之主,弟弟们都言听计从。


其实中国第一代的创业者,很多都是家中长子,不得不说,领导力也要从娃娃抓起。

而王健林的领导力,在小小的年纪就已经锋芒毕露,成为片区小孩子们的头目,四川话叫“匪头子”。


至于瓜娃子们为啥这么服从自己,王健林曾说过自己的心得:


做一件他们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当瓜娃子们看到一棵很高的树,唏嘘感慨,谁要能爬上去就太牛掰了。


一转眼,王健林已经爬了上去,正当小伙伴惊呼时,小王同学却不小心掉了下来,左臂骨折。


伤好了没多久,和小伙伴玩耍时,看到几个大孩子在爬一个很高的铁架,小伙伴们纷纷艳羡,小王同学再次挺身而出,去挑战那个铁架,结果又摔了下来,受伤部位:左臂......


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若干年后,万达进行世纪大甩卖时,媒体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词“壮士断臂”。


事实上,“舍得”确实是王健林一个主要的性格标签,无论是止损,还是招揽人才,王健林都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魄力。


2015年,万达电商CEO需要物色新的人选,本来定的年薪是400万,王总觉得太少,吸引不了人才,直接翻了一倍,800万。同时再拿出100万给猎头做提成。


一时间,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精英都收到了邀请函,包括美团创始人王兴,他为此还发了一个朋友圈:


万达的薪水这么高,想想还有一点儿小激动呢......


2017年,美国AMC院线的CEO亚当·亚伦来到合肥参加万达年会,王健林对他的工作很满意。


便说:“我个人要给你一笔奖金。”


外籍人士亚当·亚伦对这种合同外的随机奖励很不适应,愣了老半天说:


“奖金支票公司已经给过我了啊。”


王健林大手一挥:“再给一张不行吗?”


嗯,遇到这种追着给钱的老板真好。



2


在给钱这事上,许家印也从来不甘人后。


且不说他对恒大足球队员的天价奖励,单就2017年邀请任泽平加盟,就引起了媒体的强烈轰动。


这位靠笔杆子吃饭的分析师,竟然拿到了1500万的年薪,这让所有的媒体创作者,一边咽口水,一边叫嚷着“这不科学”。


许家印却很通透,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引起媒体的注意,传递自己千金求才的信号?


而出生寒苦的他,很早就洞察到,钱才是第一驱动力。


1958年,王健林随父母迁徙到大金县,而许家印出生在河南周口的太康县。


同样是10月,同样是一个老红军的家中,不同的是,许家印的出身更为贫寒一些。


父亲许贤高16岁参军,后来负伤复员 回乡,当了村里的仓库保管员。


太康县是一个传统贫困县,直到2019年才摘了帽子,许家印家庭自然也强不到哪里。


更为悲催的是,许家印1岁3个月时,母亲便得了白血病离开了人世,日子雪上加霜。


贫穷是一把双刃剑,有人甘当咸鱼,有人穷则思变,许家很明显是属于后者,经商对于这个家族似乎是一种基因。


奶奶做的一手的好醋,卖给街坊贴补家用。


父亲则利用闲暇,种了很多柳树,然后推到集市去卖。


许家印和哥哥许家钦也没闲着,小小年纪,就会帮着奶奶扛着一罐子醋沿街叫卖。

在一家人的努力下,生活虽然艰苦,但最起码许家印有饭吃,有学上。


儿时许家印,眉清目秀,很是洋气,当时有位算命先生看了他的面相说到:

“这孩子将来不得了,是要端金碗的.....”


事实上,许家印确实和身边的农村孩子不太一样,他很爱干净,会自己包书皮,并保持清洁,一旦书皮有磨损,便会换一个新的。


而且许家印动手能力极强,上小学时,他给自己做了一个便携式小火炉,烤馍取暧两相宜。


与此同时,小许同学还是个爱画画的baby,虽然没学过什么“透视、布局”,但他通过画方格的方式,把物品按比例临摹到本上,竟然惟妙惟肖。


除此之外,少年时的许家印也是一个胆子比较大的人,与王健林勇于冒险的方式不同,许家印的大胆是一种限制的突破。


那时他家有个邻居,那邻居的舅舅在周口市公安局工作,许家印便要到了对方舅舅的地址,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帮忙安排一份临时工。


信中写道:

工资不用太高 ,每月15元就行......


这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当然没了下文,不过,这足以佐证许家印的性格。


地产界某朋友说,许老板是一个“抓根稻草就能造艘船”的人。


由此小事,大概就能看出他的“破圈”欲望有多强烈。


这也是他和普通人的一个分水岭,多数人压根不会这么想,就算有了念头,也会被“怎么可能”的假设瞬间掐灭。



3


一提起万达,大家公认的一个特点就是“军事化管理”。


“万达”有着一套精细的运作体系,高效、统一、强调执行、等级分明......


万达新加盟的高管,在报道的第一天,一般都会收到一份《万达生存法则》,近百页的PPT事无巨细的规范每一个动作。


比如,电梯里遇到董事长,必须正面相对。


脑补一下,画面其实蛮诡异,全电梯的人,都围绕着董事长,默默地凝视......


但现实中,这种事情几乎从没发生过,一位新来的管培生,曾在电梯偶遇王总,还没来得及兴奋,便被保安请出了电梯。


而“迟到”,在万达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9点的会,9:01到不叫迟到,只要领导比你早到,你就是迟到......


中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把手文化。


而万达的军事化基因,与王健林的从军经历密不可分。


2013年4月,王健林做客央视的《开讲啦》,在演讲一开始,就讲了一个自己当兵时的故事。


那时他参加的野营训练,每天训练强度很大,定量伙食不够吃,几乎每天都吃不饱。


一天,老班长把他拉到一旁说:小王,我能教你一招,包你能吃饱饭,但你一定要保密啊。


在得到小王的保证后,老班长将心法倾囊相授:


一开始打饭时,先装半缸,这样就能比别人吃快些,然后赶紧去打第二缸,这次一定要打满......


靠这种办法,王健林在野营训练时顿顿都能吃饱饭。


从时间线来看,这事大概发生在1970年,王健林当了一年的营林处职工后,回到苍溪老家参军,也是在此时,王健林改掉了原先的名字。


“打饭”的故事,不难看出两点:


一是当时的生活确实艰苦;

二是小王同志还是挺讨领导喜欢,不然谁会把恰饭这么大的秘密告诉你呢?


事实上,那些创业成功的人,多数在体系内都混得不错,这一点贯穿于王健林的军旅生涯。


1971年起,王健林在鸭绿江当了一阵子侦察兵,1978年晋升为排长,并被推荐进入大连陆军学院,学习军事指挥专业。


那时中央正准备把大连陆军学院打造成一所中国的军事名校,所以收的学员都是沈阳军区基层最优秀的战士,由此可见组织上对王健林的信任。


王健林也没有辜负这种信任,在陆军学院表现极为出色。


时任王健林老师的吴乃燕说:


“作战指挥这个事儿比较宏观和抽象,多数学员都感觉比较吃力,但是王健林却能很快制定出作战方案,并向大家展示自己排兵布阵的思路,说完之后,所有学员都热烈地鼓掌。”


说完,吴老师又向澎湃新闻记者补充道:


“先不管他说的对不对,但那自信劲,让人感觉他一定是对的......”


嗯,自信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1979年8月,王健林从大连陆军学院毕业,当时全院近4000学员,多数人都想留校,但最终留下来的学员只有区区几个,而王健林就是其中一个。


留校的理由是:表现优异。


当时学院领导们的共识是:像王健林这种有理论知识,又办事灵活的人,太难得,不能放他走。


最终王健林被留下来,任大队参谋一职,正连级。


此时的王健林也仿佛开了外挂,各种优点喷涌而出,不久众领导蓦然发现,这哥们竟然文笔一流。


那时沈阳军区办了一个《前进报》,其中陆军学院中90%的稿件都是王健林写的。


甚至在《解放军报》这种大报上,也时常有他发表的文章。


多年以后,有记者问他,是否准备找写手帮着写自传时。


王总很不屑地说:“我的文笔很好,写文章能被我看上的人也不多......”


很多人以为王总在吹牛逼,其实人家还真是练家子。


由于文笔出众,在陆军学院留任的王同学,很快便被调入党政专修班当宣传干事,级别也由连职晋升到营职。


这个职务需要协调很多单位,也要频繁接触学院领导,大家对王健林的工作都颇为满意,尤其是学院院长也很认可。


最后,王健林又被调到了管理处,这可不是收物业费的那种,而是仅次于军需处的核心管理部门,王健林的级别也到达军旅生涯的最高点:副团职。


那是1986年,王健林年仅32岁,日后功成名就时,他对当年这个级别挺自豪:


“和我同一年龄的,能到连职都不错了,极少人可以到营职,而我可是团职。”


那些卖写作课的经常说“写作改变命运”,这句话像是鸡汤,但也是实情。


圈内曾有人说过一个八卦,当时大连西岗区体委有项工作需要陆军学院协助,指名要派一位文笔好的人,王健林自然是不二选择。


而负责和王健林接洽的是一位姓林的漂亮女士,之后故事便沿着常规桥段发展,后来就有了王思聪......


这个说法,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陆军学院的张昌军曾提起过王健林的专业:

一是百万裁军的大背景;二是,“他当时已经结婚,爱人在大连上班,那时很多人转业就是为了照顾家庭......”


无论怎样,1986年都是王健林的人生岔路口,他脱下了军装,来到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主任。


此时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也开始变得激荡沉浮。


王健林的林和许家印的印(上)



4


在王健林参军的年龄,许家印在饥饿和贫困中念完了高中。


“恰饭”仍然是许家印的头等大事,他先在一个水泥小作坊谋生,又回到村里给生产大队干农活。


主要任务有两件:第一件是锄大地,第二件是掏大粪。


第一件,为许老板日后陪郑裕彤“锄大地”奠定了启蒙教育;

第二件,狠狠地磨练了一下许家印的意志,要知道一个有洁癖的人,天天和粪便过招,不崩溃都是万幸,怎知许家印还兢兢业业,赢得了生产队领导的赞许。


他也因此获得更为高级的工作:大队治安员,也就是村里的保安。


所以,不要随便去DISS一个保安,哪怕你是个网红,搞不好人家就是若干年后的首富。


不过那时的许家印全然没有太大的胸怀,他的念想只有一个:


离开农村,让自己过得好点。


那是1977年,时代的红利不期而遇,中国开放了关闭已久的大学通道。


许家印连考两次,1978年以周口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武汉钢铁学院,俊朗的外表,干净的打扮,让他马上被指定为卫生委员。


一个有洁癖的人,终于干上了对口的事。


一边上着大学任着班委,另一边许同学并没忘记自己生意人的本色,课业之余,他总是陷入到深思的状态:


是卖鸡蛋好呢,还是卖猪肉好?


最终他决定和几名同学一起卖苹果,因为老家在周口,很多农民都种苹果。


卖苹果这事儿,能够看出许家印颇有经商天赋,他没有收购完全成熟的苹果,而是选择“早熟”的,他计算了从周口到武汉的路途时间,要确保到达后苹果不能烂掉。


那时还没有次日达服务,几天的舟车劳顿之后,货终于运到了,伙伴们兴奋的打开袋子,发现苹果有一大半都烂掉了,这么有想象力的业务,竟然让大家都亏了钱。


黑石集团的创始人苏世民曾说:


“大事小事一样难,所以我只做大事。”


也许那时的许家印,在心中也飘过同样的想法。


1982年,许家印毕业,被分配到舞阳钢铁公司工作,坐标:平顶山。


许家印在舞阳钢铁的10年,伴随着两种声音,一是能力极强;二是爱自做主张。


当时他是舞钢“热处理”领域的重点培养对象,被派到鞍钢学习。


等他学成归来,还拿了一个小本本给领导看,上面是鞍钢全套的热处理技术和规程,字体秀美,图文并茂。


按文艺的说法就是:“抄都抄得那么的smart......”


在技术领域,许家印绝对是当年舞钢的扛把子,舞钢当年技术领域获得了23个奖,其中有6项都是属于许家印的,其实多数奖项都有许家印的参与,但那时不是讲“谦让”么,风头不能太劲。


然而,许家印还是风头太劲了,他负责的热处理车间,经过几年,竟搞成全厂待遇最好的车间。


许家印用废弃的钢板给大伙焊了一个冲凉房,那种钢板10cm,是用来制造坦克的,所以被称为“防弹澡房”,据说在里面冲澡的人,能找到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许家印喜欢打篮球,为了丰富员工生活,他还组织了篮球队,后来队里还有几个篮球打得好的,跟他一起南下深圳,最后都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


这是精神方面的,物质方面更不能落下。


那时许家印利用厂里的特殊设备,额外帮客户切割钢材,挣了一些劳务费,他便给员工每人发了一笔大大的福利:200斤大米。


他还擅作主张,把一些废料卖掉,给员工发福利。


总之,许家印的领导才能和经商特质完美结合,被大家称为“小皇帝”。


体系内的人应该都懂,当一个中层干部,被手下尊称为“小皇帝”时,真不是一件好事。


不久,厂里就成立了调查组,开始调查许家印,虽然没查出太大的问题,但是也让许家印下定了离开的决心。


那时正值1992年,老人在南方转了一圈后,深圳成为冒险者的天堂,许家印也是在那一年只身来到了大鹏之城,“小皇帝”的称号则被永远的留在了舞钢。


康熙临死前曾向雍正传授八个大字:“雷霆雨露,俱是皇恩”


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很早便深得其中的精髓,王健林如此,许家印也如此。


许家印日后在恒大同样拥有不可挑战的权威,他能给副总们高达9位数的待遇,也能当众把他们骂哭。


他规定,自己的电话,三声之内下属必须接听,以至于某副总裁洗澡都洗得很没安全感,让老婆拿着手机候在外面。


大家都说“安全感都是钱给的”,其实也不尽然。



5


王健林比许家印大4岁,下海也早4年。


1988年,王健林辞去办公室主任的位置,接手濒临破产的西岗住宅开发公司。


这是一步险招,因为至少需要100万来注资,虽然只是1%的“小目标”,可是对那时的王总还真不容易。


无奈他找了一家国企借了这笔钱,年利25%,还款期限5年。


那一年,国民老公刚刚出生,老王的孤注一掷让家人紧张地追问:


“万一失败了,聪聪的奶粉怎么办?”


王健林的处女秀是一个旧城改造项目,他粗略计算了一下,改造成本是每平米1200元,这也意味着,建造后的新房,如果卖不到1200元/米,就会亏本,而当时大连的房价仅为1100元/米左右。


初入地产界的王总很聪明地采取了高端路线,给新房配了洗手间、铝合金窗、防盗门......


在那个年代这种玩法实属罕见,档次上来了,价格自然可以订高一点:1580元/米。


令人想不到的是,1000多套房子,只用了2个月就销售完毕,王总一算账,足足赚了2000万。


从此家人再也不用担心聪聪的奶粉了。


只不过这点钱在房地产行业就是毛毛雨,老王很快发现要想在房地产业突飞猛进,就必须低成本拿到贷款。


于是他开始频繁周旋于各个银行之间,一向霸气的王健林有时也不得不亲自出面去求一些行长。


其中一位让王健林印象深刻,因为堵了他55次,办公室、小区里,王总甚至在他家楼下蹲了一宿,可那行长每次都是绕着走,最终还是没把款批下来。


日后,王首富曾多次在公开演讲时说起这事儿,往往还会补充一句:


“那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万达做大做强。”


语气中带着一丝强烈的不甘,其实怨恨有时是一种比希望还强大的力量。

王健林的林和许家印的印(上)

赚了第一桶金的王健林带同事去香港游玩,站在维多利亚港的码头,海风微醺 ,王老板望着对面的君悦酒店,有感而发:


“人这一辈子就是应该有这么一栋楼,否则白混了......”


那时内地房地产业和香港基本还没什么联通,此时王老板大概也不知道君悦酒店就是郑裕彤的,就是这位香港富豪日后拯救了许家印。


这件陈年往事足以印证王首富日后的一句话:心和舞台是个逐渐放大的过程。


王健林刚创业,开会说3年后要做1个亿,手下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位斗胆说到:


“如果能做100万,就很不错了。”


实际上连王老板自己也低估了中国房地产的潜力,3年后一盘家底,竟然发现已经完成了5个小目标。


此后万达便进入到野蛮生长的模式,开始全国布局,


2000年,万达跻身全国房地产百强企业,总资产近百亿元。


舞台大了,心也大了,王老板这时发现赚钱不是个问题,如何持续赚钱才是个问题,如果一定要给“持续”加个期限的话,他觉得至少应该是100年。


在王健林的观念中,住宅房地产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住宅用地会越来越少,而大家的需求也是有限的,这都导致这个行业的风光不能持续太多年。


什么样的商业才能持续呢?


王老板想到了两样东西:消费和娱乐。


当时这样的眼光是很超前的:中国城市人口的收入提升,必然会带来消费升级。


不久的将来,大家一定想逛好的商场,想住好的酒店,想去好的游乐园,想去看好的电影,想像欧洲人一样去现场支持自己的球队......


而这些,是可以通过商业地产联结起来的。


现在看来,这好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可那是2000年啊,良叔还在吃5块钱的盒饭,搞不清楚麦当劳和麦当娜的关系。


所以,当王健林表示要把主要方向聚焦在商业地产时,万达众开疆元老们少有地表达了异议,总裁丁本溪说:


“何必啊,做住宅,只要能搞到地,钱轻轻松松挣到手了,何必搞商业地产那么麻烦的事儿呢?”


只是在万达内部,王健林的决定从来没有人可以撼动。


2002年,万达开了一场“遵义会议”,决定万达将以商业地产作为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会议开了三天三夜,争议很大,很多人仍然觉得转型风险太大,别到时没法回头。


最后王总拍着桌子说:

“人家说,不到黄河不死心,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


心不死的老王,带着万达来了场硬着陆,历经三年,当了222次被告后,终于奠定在商业地产的江湖地位。


除此还收获了一个副产品,据说万达的法务如此强大,大概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6


1992年,当王老板已经实现了5个小目标时,许家印也在舞阳钢铁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万元。


拿着这些积蓄,许老板便来深圳闯荡,在一朋友家住了三个月的走廊。


机缘巧合下,他进到一家叫做“中达”的贸易公司。


能说会道的许家印,不仅很快为公司搞来了10万元的生意,还深得中达老板的赏识,3个月便被晋升为办公室主任。


可不要小瞧这个位置,迎来送往,许家印也由此接触到了很多有能量的人物。


无论何时,许家印一提起中达的经历,总会表达对老板的敬佩之情。


然而,他从未提及过老板的名字,总是以“老领导”和“老板”来代替,其实他说的是两个人。


“老领导”应该是当时中达的总裁黎志强,现在是深圳益田集团的总裁,房地产界的老前辈,只是为人低调,很少出头露面。


许家印所说的“老板”是指当时中达的董事长,一位客家籍企业家,更低调,不过却相当相当的厉害。


许家印即使成为首富后,一次过年,请前老板来看自己的项目,许家印携夫人着正装,早早地便在楼下恭候。


说这些,不仅是想表达许家印的为人之道,更想让你知道,当时中达并非是一个皮包公司,而是一家很有实力的企业。


许家印也蛮会运用这种实力,他向老板建议,和舞阳钢铁合作,从事钢材贸易,毕竟这条线对于许家印来说轻车熟路。


老板马上同意,于是中达出资60%,舞钢出资40%,一家名叫“全达”的公司,在深南中路的电子科技大厦成立,许家印成为主要负责人。


不得不说,牵线搭桥这种能力,许老板一直拿捏得死死的。


由于经营有道,许家印的能力得到老板进一步认可,又派他到广州开发房地产,那是1994年,许家印选在国庆节期间前往广州。


一台车挤了5个人,还有司机、出纳、业务员、勤杂工,那一天是10月9日,恰逢许家印36岁生日,都说本命年时来运转,对于许家印貌似还确实如此。


这应该算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恒大的未来,也是基于这次决定。


广州公司的名字叫做“鹏达”,他们接的第一个项目叫做“珠岛花园”,当时开立项会,工程师汇报项目情况,许家印很耐心地听完,然后问了一句话:


“容积率是什么意思?”


他确实是个门外汉,不过许老板却能很敏锐地察觉到房地产生意的核心:

“快点,快点,再快点.....”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尤其是在房地产界。


快,才能迅速收回资金,再去圈更多的地,然后才能贷来更多的钱......如此循环往复。


一眼能洞察本质的人,命运确实会不太一样。


当时地产项目审批手续很麻烦,要盖108个公章,许老板想尽了各种办法,没多久就搞定了。


而且他还创造了当时房地产界的一个小奇迹:八个当年。


当年征地、当年报建、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当年售罄、当年轰动、当年入住、当年收益。


这种效率,虽然没有现在碧桂园的“456”那么牛逼,但在90年代初的地产圈,这项目绝对值8张S卡。


“珠岛花园”一战成名,2年里给公司赚了2个亿,也成为广州著名楼盘。


许家印优秀的表现,也让中达的管理层很满意,决定给他涨薪,每月工资涨到3000元。


虽然比许家印刚刚进中达时涨了6倍,可许家印觉得这与自己的贡献不成正比,于是找老板谈:


他简述了自己对公司的贡献,并申明了难处,自己拖家带口的,这点工资,连生活都有点困难。


老板耐心听完了他的心里话,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事已至此,许家印只能和老板友好地分手,他接下老板原来一家叫做“广州天帝“的公司,独自发展,第二年更名为:恒大。


后来,许家印说:


如果当时老板能给10万、20万的年薪,我就不会去创业了。


人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贡献,一定要有什么样的待遇,否则留不住人。


当然这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说的话,对于个人,其实过低的待遇,有时反而会降低你的决策成本,当你有新的机会,你会大胆选择,不会纠缠。


想起王朔小说里一位成功的北京地产老板,他也说过类似的话:


“但凡领导给我每月多加200块的补贴,我就不出来折腾了,当然我也不会有现在这十个亿的资产。”



7


1998-2008年,中国房地产迎来了黄金十年。


王健林在坚持走商业地产路线时,也发现“快”是房地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在内部会议上多次说:


“快半拍,就是赢家。”


一开始万达做商业地产,是不进行土地储备的,从拿地到开工,一般都不会超过4个月。


而从拿地到正式开盘,一般4个月左右就能搞定。


但是,快也是有副作用的,尤其是商业地产,因为人家买的物业,要么用来出租,要么用来自己做生意,如果没有人流,一切都是白搭。


2003年,万达在沈阳开发了一个商业地产项目,300多个商户入驻,很快大家发现这是块鸟不拉屎的地方,根本没啥回报率。


于是商户联合起来,把万达告上法庭,最后虽然万达赢了官司,但王老板觉得有损商誉,于是让负责人务必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给商场加了个顶盖、建通道改扶梯、重新招商......几个大招下去,小几个亿的银子没了,然而,球用没有。


后来开会,有人说,要不把商场炸掉吧,这样就彻底了......


王总也为这事儿烦得一比,于是说:好吧,好吧。


“可业主怎么赔偿呢?”另一个人提出一个房地产业的终极问题。


“你们去谈,只要别太离谱就行!”王总已经烦得不得了了。


后来,每个业主得到了1.5倍的赔偿,距他们入驻已有3年,这么算,每年15%的回报率。


而王总一算账,从赔偿到重建,总共多花了16个小目标,在断臂这件事儿上,王总向来是认真的。


当然,这16个亿不是白花的,王总也悟出一个道理:商业地产不是植树,而是造林。


你只把鱼塘卖给别人怎么行?里面要有鱼苗啊......


当王健林顿悟这一点后,万达的商业地产开启了疯长模式,也创造了“订单地产”这个概念。


所谓“订单地产”,简单来讲,就是“招商在前,建设在后”。


假设你是一名商业地产商,你的思路大概是选一个好地段,把商场建得有逼格一点,然后利用各种手段做营销,想办法把商铺都租出去。


而万达的方法是,在建设前,先找几家特牛逼的合作商,比如沃尔玛、苏宁之类的,行话叫做“主力店”。


主力店和万达共同选址、谈好租金、装修风格等一系列细节。


与此同时启动招商,说要在这个地方建设一个购物广场,还告诉大家这里是沃尔玛、麦当劳、苏宁准备战斗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家茶饮连锁店,你大概率会选择这里,因为你知道,这些牛逼商家的入驻,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客流,而你也知道,生意的本质就是流量。


订单地产的模式,还顺便解决了资金链的问题:


开发费用的60%都来自当地银行的贷款;

还有20%来自那些主力店;

加减乘除之后,你也知道了,万达直接投资比例仅为20%。


万达靠着“订单地产”模式,一路高奏凯歌,并在2013年把王总送上首富的宝座。


正如我一篇文章写道的,富豪的财富来源基本都是一个底层模式:


借到很便宜的钱,拿到有价值的资源,联结有分量的圈子,获得足够高的溢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