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中国通讯社: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还需要打

感受到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见证梦想时代的进步。谁代表着2019年商界最强大的推动力?点击投票,选出2019年经济年度十大人物。[我想投票]。

作家王庆凯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12月1日发布,对提高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集聚程度、区域连通性和政策协调效率,甚至对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接受中国通讯社采访的一些专家表示,为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长三角地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信息图表:上海证券交易所长江大桥。徐聪军摄

加强工业发展的协同作用

从京津冀协调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地区,再到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长三角各省市继续加强协调发展,在医疗保险卡、公交卡统一推广、生态环境综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但产业错位竞争布局尚未形成,产业结构趋同更加突出。

纲要还认识到,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一体化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

就世界而言,产业领域的一体化发展也是实现区域一体化最难突破的问题之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所副院长吴晓华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和发展必须突破产业发展协调的难题。

从经济角度看,另一方有可能产生合作的动机和愿望,因此,长三角要全面合作,必然存在差异。一体化不是统一,只有差异化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南京大学长江工业经济学院院长刘泽隆认为,以制造业为例,要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差异化布局,要加强上海特种机械制造业、交通装备制造业、江苏化工原料和产品制造业、通信设备等行业的比较优势,加强纺织、造纸等产业;安徽则以农业和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产业为重点。

消除行政障碍和体制障碍

长三角地区有着悠久的经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密切的关系和文化联系,发展和一体化的呼声源远流长。上海经济区成立于1982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概念最早的雏形。2018年,中国宣布支持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纳入国家战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带来了历史性和重大机遇。

目前,虽然长三角区域合作仍在深入,但仍存在体制制约,纲要指出,阻碍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行政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尚未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改革的全面深化尚未形成体制一体化的效果,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长三角地区真正有可能长期扭曲一体化进程的主力军,可归因于体制障碍。刘子松认为,长三角跨区域协调机制建设仍面临政策配套、立法、资金等安全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现实挑战。

区域合作之间存在着行政障碍,这实际上是长期利益结构巩固造成的。目前,长三角地区行政体制和经济利益的障碍还没有得到解决,这是纲要指出的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要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不仅要保持在经济水平上,而且要扩大到民生、文化、交通、生态、科技创新等方面,只有人民的心灵相互联系,文化才能真正融入长三角。

纲要指出,目前该地区的发展仍然不平衡和不足,跨区域合作建设、共享、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刘子松发现,长三角居民养老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人均馆藏差距也反映了区域文化基础设施的巨大内部差距。

纲要提出,充分发挥上海的主导作用,增强江苏、浙江、安徽的优势,加强跨区域协调与互动,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区域联动合作、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优势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综合发展的短板是长期积累的老账,但要实现长三角地区的真正一体化,迫切需要把新账和旧账一并归还,刘子松认为,目前还应建立区域联系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区域开放市场,建立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加强高层设计,探索更高水平的区域协作决策机制。

新浪金融官方账户一天24小时浏览最新的财务信息和视频,更多的粉丝扫描QR代码(SinaFinance)。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