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招人恨的方式,爬上美国权力高峰
麦康纳从小就是一个野心勃勃、争强好胜的人。
但他被困在了一个羸弱的身体里。
1944年,年仅两岁的麦康纳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经过持续治疗,他在几年后康复,但病痛留下的后遗症,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永久的变化。
行动不便的腿脚,使得青春期的他无法实现棒球梦,于是他把奋斗目标转移到了另一个领域:政治。十几岁时的他,会细细观看美国两党的会议和相关报道,并沉迷于知名政客的传奇故事中。
(麦康纳)
他很快便把所学应用到了实际生活里。从高中当选学生会主席开始,他用近三十年的时间,从肯塔基州奋斗到华盛顿,又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步步成了美国政坛最具权势的人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永远以利而动的麦康纳,留下了备受争议的名声。他常年被视为美国最不受欢迎的参议员之一,在他的老家肯塔基州尤其如此。
这样一个招人烦的人,是如何当了三十多年参议员,甚至步步高升的?他为什么总是能赢得选举?
麦康纳(Addison Mitchell McConnell Jr.)很早就喜欢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等共和党政客,后来也自然而然以共和党人的身份投身政坛。1963年,21岁的麦康纳在肯塔基众议员斯奈德(Gene Snyder)的办公室得到了第一份实习工作。
(麦康纳)
1964年,麦康纳开始在势力更大的肯塔基老乡、参议员库珀(John Sherman Cooper)的团队实习。为投其所好,麦康纳发表了许多进步派的文章,与之前为保守派的斯奈德工作时截然不同。
(库珀)
这种实用主义的上位方式,贯穿了麦康纳的整个职业生涯。他在许多议题上的看法,可以随时因风向而变,只要能让他在政坛得到更多权力即可。
麦康纳1967年从肯塔基大学法学院毕业后,申请服陆军预备役。这个选择是非常有心计的:服役经历可以给他的简历镀金,而预备役一般情况下无需上前线,不会影响麦康纳开展职业生涯。服役仅37天后,他便动用上司库珀的关系,以身体不适的理由退伍。
之后几年,麦康纳一直过着往返于肯塔基州和华盛顿之间的生活,为一些政客进行辅助性的工作,还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州议会职务竞选。1974年10月,他得到立法事务办公室助理检察长的新工作。
麦康纳当时已婚有娃,这份工作导致他只能在每个周末飞到肯塔基州看妻女。忙碌的生活没有打乱他的规划,他一早就计划复制他前上司马洛(Marlow Cook)的职场路线:先竞选肯塔基州杰斐逊县行政官,然后再竞选参议员。
(麦康纳与第一任妻子)
第一次投入竞选实战的麦康纳,表现出了许多明显的个人特征。虽然他早已不是政坛新鲜人,但直接面对公众展现自己对麦康纳来说太难了,以致于他花了很多时间专门上仪态课程。
麦康纳表现出的另一个竞选风格,是暗戳戳的攻击性。他的团队拍摄了许多攻击竞选对手霍伦巴赫的广告,内容不仅针对言论,还包括讽刺对手失败的婚姻等等。
最初未被对手重视的麦康纳,在1977年以黑马姿态取得胜利。然而在1981的连任竞选中,他的处境非常艰难。一是因为,他在首个任期内,没有履行对劳工组织做的承诺,得罪了这个群体,二是因为1980年他离婚了,不再有用家庭攻击对手的立场。
不过他当时的一些进步派观点(如支持堕胎权等),给他带来了许多女权主义者和自由派选民的支持,使得他在连任竞选中以微弱优势险胜。
但麦康纳完全高兴不起来。
这次惊险的获胜经历,让他后怕不已,直接导致他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把每一次竞选都当成重中之重,形成了一切围绕着竞选进行的最高原则。
于是,胜选没多久,麦康纳便早早开始为参议员竞选做起了准备。他组建了新的团队,并在1984年聘请了罗杰·埃尔斯(Roger Ailes)当顾问。
(罗杰·埃尔斯)
埃尔斯后来成了美国电视新闻史传奇人物,但在当时,他只是个颇有名气的电视制作人。作为坚定的共和党支持者,他曾为尼克松等政客担任宣传片顾问。
攻击性极强的埃尔斯,看似与温吞的麦康纳并无共同之处,但二人本质上都十分争强好胜。对胜利不择手段的追求,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也让麦康纳的竞选宣传片变得更加外放和粗鄙。
埃尔斯为这次竞选,制作了一则被后世称为“改写美国政治竞选游戏规则”的广告片。在片中,一群猎狗从国会山出发,追捕一个麦康纳的竞选对手哈德斯顿(Walter Huddleston)模样的人,而画外音的内容,是讽刺哈德斯顿不积极参与参议院投票,只顾出席付费演讲。
麦康纳竞选视频,点这里看
这个广告的内容完全是错误的,因为哈德斯顿在参议院的投票参与率为94%,但这个宣传片依旧在选民中掀起了极大影响,帮助麦康纳以五千多票的微弱优势当选参议员。
麦康纳进入参议院不久,便打了曾经的支持者的脸,在例如堕胎、民权等议题上,从原本较为自由的立场,迅速转变为保守派。而且他很早就开始为1990年的连任竞选做起了准备。
在这一次的竞选中,麦康纳复制了上一次的竞选方式,即把对手的一切弱点无限放大,并进行分阶段的持续攻击。他还做出一个虚假承诺,说自己会在连任成功后,在肯塔基州麦拉肯县(McCracken County)建立一个新核电厂,取代原有的污染极大的旧核电厂。这个办法又奏效了,麦康纳以不到5%的微弱优势赢得选举。
(麦康纳)
通过这几次险胜经验,麦康纳逐渐形成了赢得参议员连任的固定策略,即不断地对竞选对手进行抹黑。为此付出代价的,除了他的对手,还有那些相信他的选民,因为新的核电厂从未建起来。
但想走得长远,仅依靠这些小把戏是远远不够的。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下,一个参议员级别的官员,一定要有能力培养一个强大的富豪捐款网络,如果政客本身还有一个富豪配偶,则更佳。满足这些条件,才有走得长远的可能。
麦康纳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并且,他很快就把这两个条件都实现了。
1993年,他和华裔富二代赵小兰(Elaine Chao)结婚,一跃晋升到富豪阶层。而为了拉拢保守派富豪捐款人,麦康纳联手他这个经常被任命到要职的妻子,留下了许多不甚光彩的历史。
(麦康纳与赵小兰)
2000年10月11日,三亿加仑的煤浆,从肯塔基州马丁县梅西能源公司(Massey Energy)的蓄池倾泻而出。几小时后,这些煤浆流入多条河流,几天后,160万条鱼死亡、近三万人的饮用水受到污染、许多道路和桥梁受到侵蚀。
美国劳工部的矿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部门很快启动调查,并将事发原因锁定在梅西能源公司:该公司没有遵守建造蓄池的相关安全要求。
进行得有条不紊的调查,被一件事打乱了:那年12月12日,小布什正式当选美国总统,而他任命的新劳工部长,正是麦康纳的妻子赵小兰。
(小布什与赵小兰)
自那时起,煤浆事故案的调查就彻底变了方向。该案的负责人被替换,在新负责人的推动下,梅西能源的指控被减少至一项,并在2002年以罚款5600美元了事。
如此“宽容”的背后,驱动因素当然是利益,但把责任推给赵小兰一个人也不公平,毕竟煤炭行业向来是整个共和党的重要金主。以梅西能源为例,小布什的重要捐款人哈利斯(James Harless)正是该公司董事会成员。
(哈利斯与小布什)
麦康纳自然也和煤炭行业关系紧密。他不仅以个人名义收受包括梅西能源、皮博迪能源等公司的款项,他曾领导过的共和党参议院全国委员会,也收取过来自煤炭行业的资金。
参议院各类委员会的负责人,也是吸收捐款的肥差。1994年,麦康纳开始任职外交事务小组委员会副主席,借此得到决定对外国援助预算的权力。
之后十年里,麦康纳把对亚美尼亚的年度援助增加到每年9000万美元,超过克林顿和小布什政府要求的6500万美元/年。这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亚美尼亚裔的富豪和选民为他“进贡”数十万美元,其中像博亚吉安(Albert Boyajian)这样的富豪,还被授予了共和党参议员自由勋章。
麦康纳与俄罗斯也有联系。2015年至2017年之间,俄罗斯寡头布拉维尼克(Len Blavatnik)累计向麦康纳的募款组织捐款逾350万美元,而他得到的回报,是美国取消了对其参股公司的制裁。而就在几年前,麦康纳还是个坚定的反俄派,转变可谓迅速。
(布拉维尼克)
回望1973年,那时的麦康纳还曾发表文章,呼吁对美国政坛进行竞选财政制度改革,使其变得更加透明和节制。如今的他,不仅不会再说这种话,反而还反对相关改革,因为他已经成了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他对竞选财政制度改革的强烈抵抗这个行为本身,还给他带来了额外好处。这是个非常容易挨骂的行为,但由于他当了出头鸟,因此许多吸纳了大量政治献金的共和党人都自认亏欠于他。民主党人哈什伯格(Scott Harshbarger)对此评价道:“麦康纳当时还不是共和党核心人物,他站出来承受压力的行为,保护了很多人。他本能地看到了当反对派(蕴含)的机会,他成了他们的盾牌。”
麦康纳对白宫并无多少兴趣,他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赢得参议院的领导席位。自当选参议员以来,他一路做到多数党领袖之位,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他的厚黑之术。
最出名的,莫过于麦康纳的阻挠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他善于利用一切规则,来阻止民主党的立法和提名程序。在民主党总统奥巴马执政的那些年,这一做法更是被麦康纳使用到了极致。
(麦康纳与奥巴马)
最典型的一次,莫过于2016年时,奥巴马提名加兰德(Merrick Garland)担任最高法院大法官。麦康纳领导下的参议院共和党,未就此启动任何听证会或投票等程序。
(左至右:拜登、加兰德、奥巴马)
此举引发极大争议,超过17万人签署请愿书,亦有人因此对麦康纳提起诉讼。但这些抗议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经过293天的拖延后,加兰德的提名在2017年1月3日失效。
二十多天后,共和党新总统特朗普提名葛锁奇(Neil Gorsuch)填补空出来的大法官位置。参议院很快便确认了这个提名。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麦康纳乐在其中,甚至自称“死神”(Grim Reaper)。他深知选民有多讨厌党派纷争,也知道这会让他们对政府产生反感,而且这种反感会伤害到执政党的力量。
麦康纳对民主党人拜登的态度毫无悬念,他一早就放话,如拜登当选,他会给拜登处处下绊(正如他当年对奥巴马那样)。
(麦康纳与拜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