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上层定调楼市,谁该欢呼雀跃?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

今年的两会报告,对于房地产至关重要,因为我们面临着很多疑问。

上层对楼市是什么态度?楼市调控是否会持续收紧?房地产将何去何从?想必每个人都希望找到答案。

在近四年来的两会报告中,今年是对房地产着墨最多的一次。


历年两会报告对房地产定调

上层定调楼市,谁该欢呼雀跃?

那么与往年相比,今年两会报告中关于房地产的表述有何差异,传递出了哪些信号呢?我们认为有以下要点:

1、“房住不炒”大帽子还在

今年地产调控的大原则没有变化,“房住不炒”连续两年被提及(四年三次被提及),依然是调控的底线。

不同的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说法首次在报告中出现,同时不见了过去两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说法。

相比之下,“三稳”是更具象的说法,在“三稳”目标下,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市场的规范更加细致。

比如去年部分城市出现炒作房价、炒作预期,随后有针对性的规范措施便相继出台。

特别在金融方面:

去年“三道红线”出台,今年房贷集中度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个长效管理机制。此外,在土地方面,今年有22个城市落地了土地“两集中”政策。

比较微妙的是,今年没提“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可见从全国来看今年还是偏紧的一年。

2、缓解“大城市”住房困难首次被提及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首先出现在去年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特别在意。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国家的任何一句话都不是随便说说,尤其还是这种新提法。

果不其然,在这个新提法不到100天内,对于房地产热点城市区域性调控政策便接踵而至,尤其是深圳和上海开始围猎炒房客。

同时报告也提出具体措施(土地供应+专项资金+集中建设),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供给。

有一点很微妙,今年两会报告将房地产放在了“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这一节,而此前两年都是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段落里。

历年两会报告对房地产表述所在章节

上层定调楼市,谁该欢呼雀跃?

这也进一步说明,房地产的投机投资属性一定是要被继续遏制的。

3、只提旧改,未见棚改

报告提出,2021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而2020年,老旧小区改造实际完成4.03万个,有所扩容。

相比之下,曾经声势浩大的棚改,已经断崖式下滑。

历年全国楼市棚改开工量

上层定调楼市,谁该欢呼雀跃?

过去10年,我国棚改总量高达5000万套,借助大拆大建加上货币化补贴,直接推升了三四线房价。

如今,棚改存量所剩无几,货币化补贴几近消失,棚改对于房价刺激效应不复存在。

至于旧改,基本就是加装电梯、水电煤气、外立面等层面的微更新。没有大拆大建,没有来自央行的定向放水,对楼市刺激效应极其有限。

可以明确的是,“房住不炒”和“三稳”背景下,今年房地产调控的方向一定不会变,想要坐等地产调控放松的朋友,可以洗洗睡了。

除了这些,今年有两个新提法是最大亮点:

1)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2)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占比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其实这两个说的是一件事儿,一句大白话概括就是:

保持大城市青年人的持续流入,不能让房价成为大城市保持活力的阻碍。

可以肯定的是,如今中国正在加速进入大都市圈时代。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一直有两种路线之争:

第一种,是发展大城市,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

第二种,是发展小城市,农民最好是就地城镇化,少一点跨省流动。

两种路线打架打得很厉害,我们以前选择了第二种,现在来看带来了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房价问题。

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ZY正在给大城市松绑。“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区域城市格局,已经全然定局:

今后的城镇化进程将贯穿一个新的主题,叫作“点带面”,所有的资源都会向少数城市群集中。

“点”即多个重点中心城市,如北上广深,也包括什么合肥、成都、杭州、南京、武汉等中心城市,都将为带动周边都市圈的发展出人出力。

红色区域重点城市将带动菱形区域发展

上层定调楼市,谁该欢呼雀跃?

这些城市想要保持活力,需要不断有年轻人涌入,然后它们的这种溢出效益、辐射能力才能带动周边。

然而,过高的房价是一定会挡住年轻人的。

过去20年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温州:

虽然温州算不上大,但过去它的经济活力,影响力在全国绝对靠前。

十年前温州的房价甚至超过北上广深,当时那个地方的朋友觉得自己的房子值钱了,资产上来了,但房价筑成的高门槛,也挡住了年轻人。

而且,一挡就是一代人,直接造成了人才断档,创新活力直线下降,一个城市年轻人都跑了,还谈什么发展。

如今,温州虽然算不上太差,但绝对已经不是昔日的那个温州了。

万幸的是,这是在温州,如果北上广深都遇到这个问题,也就别什么“点带面”了,结构就完全被打破了,车头就没劲了,火车还能开的快吗?

不要说这些城市有钱人多,不缺买房子的人,当一个城市房价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尤其是房价收入比不断走阔的话,对人才的吸引力一定是持续下降的。

目前,全国商品房均价约为1万元左右,而深圳房价超过7万元,京沪房价突破6万元,广州、杭州、厦门则突破3万,部分强省会城市房价超过2万,均创下历史新高。

可以说,大城市的年轻人,正面临着房价难以承受之痛。

历年全国平均房价

上层定调楼市,谁该欢呼雀跃?


大城市住房问题,必须被重视了!

未来大城市会怎么发展呢?我们可以看长远一点,看大胆一点。

无论是工作报告提出的方案,还是去年深圳站出来表态(具体就是“力争未来深圳市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其实指向都是要学新加坡模式(或者有点像)。

总之就是把房子拆成两个部分:

· 普通住房要加强调控力度,什么共有啊、公租啊、长租啊统统全上,保证年轻人住得起住得下。

· 高端房子市场化,要涨你涨这些,有钱人你要真的特别有钱的话,你要投投这些。

这种玩法新加坡玩得贼溜,最终的目的,就是把炒房客的名额腾出来,让利给真正的购房者。

这一点,非常关键。

你以为各地频现的“千人摇、万人摇”,真的都是刚需?

保守点推测,投资投机占了9成,真正刚需自住能占1成就很不错了。

2021年,调控一定是继续重拳,楼市一定是继续分化。

所以哪怕是热点城市,对于未来房子的判断,也要分清楚你到底是刚需还是投资,普通住房未来上涨空间一定会控、会限,投也没啥意思。

想要在楼市寻找真正的投资价值?那就只能各凭本事,各显神通了。

但一定要清楚一点,楼市已经不是过去哪涨哪跌都一目了然地“明牌”,而是进入到遍地是坑的“盲盒时代”。

这么狭窄的买房渠道,拥挤着这么多的投资小白,全国数百个城市,上千个投资板块,数不清的楼盘选择。

如何变成深坑绝缘体?如何寻找价值洼地?

也许大家都以为自己懂得很多了:

一线、二线才是最好的压舱石,要买到优质地段,90%的三四线不能碰,要买小三房不要买小两房,要选优质房企,别碰公寓……说出的理论一套一套的。

算了吧,你根本不知道怎么买房:

· 除了这几年,你有几年

· 买房最重要的是看什么,是不是以学区房为准?

· 除了买过住宅,公寓商铺写字楼你了解多少?

· 除了常住的城市,其他的城市你去过几个?

· 长三角的环沪、珠三角的临深,哪个更好?

· 佛山与武汉、南通与合肥,未来哪边占优?

你眼中的“天赐良机”,在那些真正在楼市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子们看来,也许就是个无底深坑。

前两天,银监会郭主席已经讲话了。

话很直白,“泡沫化还比较大”、“房地产是金融体系最大灰犀牛”、“很多人买房不是为了居住,是为了投资投机”,已经代表了一种态度。

政策依然不会太友好,密集型调控还会持续,说不定一夜醒来市场就不是你知道的那个市场了,比如“官参价”出台前后的深圳,打个措手不及。

至于炒房成本高、流动性差等弊端这里就不再多讲了,要不要逆风而上,人各有志,多说无益,还是请各位自己三思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