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成访华打听柴云振,邓小平亲令寻找,原来
1984年,15军的驻地来了一对父子 ,父亲是一位五十八岁的老人,他说他叫柴云政,以前参加过朝鲜战争,听说部队在找一个柴云振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在找他。
他的话震惊了部队的领导,老人说得是云淡风轻,但柴云振三个字,却像是一枚炸弹,在15军掀起了轩然大波。
尤其是军长秦基伟,更是感慨万千,自从从朝鲜回来后,自己一直在寻找他,没想到三十多年了,他终于现身了。
柴云振老人
为了稳妥起见,部队领导按捺下激动的心情,请来了当初在朝鲜战场上任职,现在依然还在职的领导们,结果柴云振一下就认出了多名领导。而且,在后面的谈话中,大家回忆起45师曾经参加的战斗,柴云振无不熟悉,有时候甚至比领导们还要描述得细致。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大家无不感慨万千。
老领导望着柴云振断了一截的手指,摸着他头上密布的伤疤,心疼地说:“柴云振啊,你为什么不早点来。”
柴云振说:“我头受伤了,手指也断了,不能参加战斗杀敌人了,回来是给部队添负担啊。”
为了欢迎柴云振,部队专门为他举办了表彰大会,会上郑重地为他佩戴功臣军功奖章、一级战斗英雄荣誉勋章。这两枚奖章已经等了它们的主人三十年,当年,能够得到这种荣誉的人只有五十个。
在会上,柴云振非常激动,他说,没想到,这么多年,部队的首长还记得我。
军长秦基伟听到这句话,感慨地说,记得他的岂止是部队的老首长,在中国,就是邓小平也关心他,而在朝鲜,人民和领袖金日成也记得他。
那么,柴云振到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不仅让部队找了他三十年,而且让朝鲜人民也惦记他,甚至中朝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也关心他呢?
事情还得回到1951年的朝鲜战场。
1951年4月至6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局势进入了第五次战役,我志愿军战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8万,而敌人,也付出了相同的代价,双方伤亡人数已经是朝鲜战场上历次战役之最。
就在这次战役基本结束,我军因为粮食和弹药不济,开始逐步北撤时,敌军却对我军猛追不舍,他们仗着有生力军的支援,再加上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疑成为了一支非常可怕的尾巴。
15军45师3营收到上级指示:在金化朴达峰,阻击敌军北上,掩护主力部队大转移,斩断这支尾巴。
柴云振本来是45师警卫连的班长,由于部队伤亡太大,上级决定抽调一部分后勤部队上前线,柴云振主动请缨,到了134团,担任8连7班的班长。
这是影响他一生的决定。
当然,柴云振当时不这么看,因为上前线就意味着危险与牺牲,一个连命都可以献出来的人,是不在乎自己的命运是否受影响的。
但人有命就有运,柴云振不会想到,这场战争,会让他成为英雄,但也会让他远离部队三十年。
朴达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防线,防线的前面,是不断进攻的敌人,后面,就是我军的指挥部和医院,一旦失守,后果很严重。
战斗谁都想赢,但不是想赢就赢得了的,志愿军虽然顽强抵抗,但还是丢失了部分阵地,而且是重要的两个山头。
最可怕的是,部队伤亡特别大,比如柴云振这个班,就只剩下两个兵了。
八连的连长叫武尚志,是一个平时和气,打仗特狠的人,看着这种情况,着急上火,恨声命令柴云振——把阵地给我夺回来!
柴云振没有说话,也没有动,只是望着连长,心里想,夺阵地,我也想啊,可两个兵,夺两个阵地,天方夜谭。
武尚志终于看清了柴云振的情况,但现在全线阻击,伤亡又大,哪有力量可以调动。
根据传统,前线不够后勤上,武尚志给了柴云振两个通讯兵。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柴云振带着四个兵,向着居高临下的敌人前进。
可还没有靠近敌人,就被发现了,密集的子弹立即倾泄而来。
大家依靠粗大密集树木,没有出现伤亡。
枪声整整响了一个小时,敌人见柴云振他们没有动静,以为不死也跑了,也就放弃了。
实际上,他们只是一动不动的隐蔽着,敌人枪声一停,他们就继续前进。
柴云振一行人终于爬到敌人附近,他们发起了冲锋,几轮手榴弹之后,手中步枪开始射击。
可惜,他们把弹夹都打空了,距离山头还有十几米距离。
与此同时,缓过来的敌人开始反击,居高临下的对着没有武器的柴云振他们扫射。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硬冲。
短短十几米的距离,倒下了三名战友。
柴云振那个恨啊,冲上山头,捡起敌人的武器,就把剩下的敌人全部打死了。
总算安静了,疲惫和悲伤让柴云振和战友瘫坐在地。
但战斗还没有停止,还有一个山头等着他们。
尽管他们只有两个人了。
伤亡太大,放弃也许不会受到谴责,但后果很严重。
想到失去的战友,想到这道防线后的指挥部首长,想到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负伤的战友,柴云振知道,他不能放弃。
即使拿不下山头,对敌人他也得消灭一个是一个。
他不顾战友的反对,把他留在阵地上,嘱咐他不要开枪,敌人不知道这个山头被占领,一般不会发动攻击。
然后,他在敌人尸体上拿了四个手雷,开始向另一个山头进发。
柴云振可不是愚勇,他所有的做法都是经过分析的。
刚才的战斗虽然惊险,但其实敌人的反击是被动的,很像无人指挥的样子。而且,他们占领山头后,敌人并没有组织反攻,很明显,敌人根本就不知道山头已经被攻占。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敌人的指挥部在另一个山头。
把战友留在阵地,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他和已经夺取的阵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种情况,适合偷袭,人越少越好。
而手雷这种武器,体积小,便于携带,而且威力大,炸指挥所是再合适不过。
这就是柴云振的所有盘算,所谓智勇双全,不过如此。
事实证明,他的四个手雷中的三个都发挥了作用。
还算顺利,柴云振很快摸到离敌军指挥所附近,因为他看见了敌人的哨兵,他知道,自己找对地方了。
哨兵一转身,柴云振迅速前进,同时拉下两颗手雷的保险环,敌人头顶一颗,往指挥部出来的通道里一颗。
爆炸过后,一片狼藉,柴云振捡起一支轻机枪,开始搜索。一旦发现敌人可能藏身的地方,柴云振都用子弹打一遍。因为他知道,敌暗我明,要避免挨冷枪,就要加倍小心。
在最后的搜索中,柴云振发现了4个敌人,用轻机枪打死了三个。
最后一个敌人,柴云振发现他时,两人已经非常靠近了,柴云振于是用枪抵住他的头,扣动了扳机。
就这一下,干净利落。这个敌人就会被消灭。
可是,枪却没有响。
敌人不但没有被消灭,还被惊动了,他迅速反击,撑开机枪,和柴云振扭打在一起。
敌人是一个高大的黑人,体型上就占了优势,他很快把柴云振压在了地上。
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的黑人士兵
柴云振摸出仅有的一颗手雷,想和敌人同归于尽。
但手雷一摸出来,就被敌人打飞了。
只有硬拼了。
柴云振用石头砸开了敌人坚固的头盔,把他的耳朵硬生生地扯下来,敌人痛得不行,在柴云振身上也抓了许多口子。
柴云振继续反击,准备去扣敌人的眼睛,可是,敌人却一张嘴,咬住了柴云振的食指,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传来,柴云振的食指竟然完全被敌人咬断。
十指连心,太痛了。柴云振竟然一时间失去了反抗能力,敌人趁这个机会,用石头一下一下的朝他的脑袋砸去。
柴云振身上的外伤有二十四处,大部分都是这个时候留下的。
柴云振被砸得满头是血,动弹不得。敌人终于停下来了,他也痛啊,以为柴云振被砸死了,就忙着找急救袋处理自己的伤口。
但柴云振没有死,他摸索到了一把步枪,朝着那个敌人开了最后一枪。
看着敌人倒下,柴云振终于晕了过去。
等柴云振醒过来的时候,满眼都是医院的白。
抗美援朝时后方的野战医院
被罩上写着包头市部队医院。
原来,战友发现了昏迷的柴云振,把他背下了战场,在野战医院治疗,后来回国内的包头市部队医院。
醒过来的柴云振没有听到多少好消息,他的头受到多次重击,造成了脑震荡,医生要求他情绪要尽量平稳。
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的食指被敌人咬断,现在根本就扣不了扳机。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军人,他已经上不了战场。
柴云振自小贫苦,22岁就被抓了壮丁,到了国民党的队伍,对国民党的作为深为反感。后来加入了解放军,从此屡立战功。
柴云振不通文墨,对于他来说,当兵就是打仗,再无其他。
打不了仗的他于是决定,回老家种地。
他知道,回到部队,谋个闲职没有问题,但是,他不希望自己成为部队的累赘。
经过将近一年的治疗,重伤昏迷的柴云振终于恢复得差不多了,他到民政开了一个伤残军人的证明,拿着一个可以领千斤粮食补助的条子,踏上了归途。
柴云振是四川安岳县大佛村人,回到家乡,他就拿起锄头,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虽然后来也担任了队长和公社干部的职位,但关于那些英雄的过去,他从不曾对外人说起。
其实,柴云振根本就不知道他成了英雄。
他不知道,正是因为他带领的这个班,舍生忘死地英勇杀敌,扭转了整个战场的局势。武尚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进攻,朴达峰狙击战,我方完胜。
部队首长安全了,后方的战地医院安全了,更重要的是,整个部队得以顺利撤退,为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一个自觉尽了本分的军人的功劳。
他带领的7班,只有十来个人,共夺回了三座山头,杀了敌人200多个。死在柴云振一个人手下的,就是100多敌军。
为此,整个15军的都显得亮眼了,第五次战役后,彭德怀还特意给秦基伟发来电报,表示感谢。
1952年,志愿军总政治部发布一号嘉奖令,授予柴云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武尚志的3营8连被评为“特功八连”。
2013年,柴云振老英雄接受采访
而且全军都在学习柴云振,后来的邱少云、黄继光等战斗英雄都是在他的精神下涌现的。
在朝鲜,他的名字被写进了小学课本。
但人们找不到柴云振了,军功章无人领取,我军把他作为失踪人员,而朝鲜,则把他当成烈士,在朝鲜卫国战争博物馆里,甚至挂着他的遗像。
但总有人没有放弃。
任15军军长秦基伟,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柴云振,他的寻找,从志愿军1953年凯旋归国后就开始了。
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找人的工作非常不顺利,主要原因,是柴云振的名字错了一个字。
原来,柴云振原来的名字叫柴云正,可到警卫连报道的时候领导觉得政比正好,就给他改了名字,反正音也差不多。到这个时候,一切还好,因为至少,柴云振本人是知道改名字的事情。
可到了134团的时候,由于口音的原因,文书把他的名字从柴云政听成了柴云振。而这次,柴云振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被改了。
就这样,柴云振成了从天上掉下来的英雄,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的。
这也是秦基伟一直找不到柴云振的原因。
历史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平同志提出要求,解放军总政治部要编写《英雄传记》,柴云振的名字赫然在列。
可谁又能为空降的英雄写传记呢?
后来,邓小平会见金日成,金日成也问起了柴云振,邓小平于是要求,立刻寻找柴云振,哪怕是大海捞针,也要捞出来。
1982年,邓小平接见金日成
无论是邓小平、秦基伟,还是金日成,每一个都是重量级的,但属于柴云振的线索就那么多,唯一和柴云振一起战斗过,幸存的战士回忆,柴云振说自己是西南地区的人,说一口川话。
抱着万一的心情,15军宣传处处长李天恩在《四川日报》上登了一篇寻人启事,里面提到了朴达峰战役,希望英雄归来。
当时《四川日报》上寻找柴云振的寻人启事
柴云振虽然没有对外人说过他的英雄事迹,但对自己儿子还是提过的,恰好他儿子看到了这张报纸,就拿回家给了柴云振,柴云振说名字不一样,肯定不是自己。但儿子说,去看看吧,就算不是,回部队看看也好。
此时,柴云振已经是老人了,他也希望自己走得动的时候回去看看。
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柴云振成了英雄,不仅是我国,甚至金日成也两次接见了他,称他为活着的烈士,应该把小学课本改一下。
而他的遗像,也终于被他亲自摘下,带回来家。
当部队领导问他有什么困难的时候,他却说,没有没有,都挺好,都挺好。
是啊,你们在部队挺好,我在农村也挺好。对柴云振来说,当初打仗立功是他的本分,今天,回家种地也是本分。
柴云振(右)和战友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的英雄,荣光环绕之下,依然那么朴实。
2018年,柴云振老英雄在家乡安然离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