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炮战——毛主席一石三鸟,叶飞回忆:毛主
曲高和寡,才能在斗争中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台海炮战决策时,让很多人都感到迷糊,没了方向。但其实是毛主席的“一石三鸟”之计。这样高深的手段,果真达到了牵着敌人的鼻子往前走的预期目标。此场战争的亲历者叶飞回忆说,“毛主席的决策所有人都没懂。”
叶飞
台海炮战的由来1954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又出新招,美国意欲联合英国、法国等国,准备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目的就是让台湾两岸的分裂局面固定化。东南亚本就不太平,两个朝鲜、两个越南都出现了,“两个中国”也是美国的阴谋所在。
同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这一评论一出,全国上下热情大涨,士气大鼓。7月26日,毛主席来到了北戴河海滨开始暑期办公。一次,毛主席来到海边,望着天水相连的地平线,和一旁的警卫员谈起了洋流。
毛主席指出,“世界大洋中存在着两条重要的暖流,一是墨西哥暖流,二是台湾暖流。”说到台湾,毛主席望着遥远的远方感叹道,“台湾,我们还没有解放她。”
北戴河与台湾的命运就此被连在了一起。其实,中国解放台湾提上领导人的议事日程已久。中国这么做是为了维护自身主权不受侵犯。在此之前,在美国的怂恿下,台湾不断向金门增兵,以袭击、骚扰中国的沿海区域。
8月1日建军节,朱德在讲话中强调要解放台湾。彭德怀在党中央集体讨论时提出,“目前解放台湾是不现实的,但态度要表明的,准备是要做的。解放台湾要有卧薪尝胆的长期准备,如果急于上马,反而会适得其反。”
毛主席综合大家意见后,在北戴河苦思冥想,最终把这次东南沿海作战打击的目标放在了浙东群岛。
9月发起的浙东沿河作战同时实施了炮轰金门之举。这次炮轰金门,实则是中国用行动向美国表明,严厉反对其干涉中国内政。此后中国又进行了多次炮击,但美国一直不把中国放在眼中。
时间演进到1958年7月,毛主席又定下了台海炮战的决策。这次炮战在军事上不过是试探性的,起到威慑性作用。在计划和实施阶段,中国并未有夺取金门并进攻台湾的相关军事部署,但坚强有力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的决心。
当时,毛主席做出这样的决定部署时,据叶飞回忆,所有人都没懂。委员长没有明白,这是不是中国要解放台湾的开始?美国人也一下子慌了神,不知道如何精准应对。就连当时中国的盟友苏联首脑也看得是云里雾里。
苏联为了显示“好意”,一边义正言辞地警告了美国,一边表态,“如果中国提出请求的话,苏联可以派轰炸机来中国,在中国领海、领空给侵略者颜色看。”
叶飞能这么说,是因为他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参与了台海炮战。毛主席这么选择,也是有道理的。1949年叶飞指挥所在的兵团解放金门时遭遇了滑铁卢,登岛部队有9千人左右,但大部分都战死了,活下来的基本都被俘了。毛主席这次是给叶飞报一箭之仇创造了机会。
叶飞曾说,“台海炮战,毛主席决策在北戴河,指挥坐阵也在北戴河。”也就是说,台海炮战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毛主席的这一步棋子其实意义深远,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一来可以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斗争。1958年夏初,黎巴嫩人民起义反抗,把矛头直指其国内的亲美政府。同年7月,英国和美国迅速做出反应,立马出兵中东,试图以武力干涉阿拉伯国家的内部事务。
美国当时把自己当成了“世界警察”,满世界想要站出来维护“世界秩序”。台海炮击选择在联合国通过了美军撤出黎巴嫩决议的第二天,也是大有深意的,为的就是不想让美国休息,让其忙得很。
炮击发生后,美国果然觉得无暇插手阿拉伯国家事务了,一下子把焦点从中东转向了台湾海峡。
美国对于台湾海峡的“维护”,从军事部署上看是认真的,美国对海军、空军进行了一次大集中,这次规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一次了。黎巴嫩成功暂时逃脱了美国的“魔掌”。中国此举支持了中东人民的反美斗争。
二来用以震慑国民党,是对国民党总是想要对大陆进行骚扰和破坏活动的一种宣战,也是对其猖狂行动的一种惩罚,逼其回到和平解决两岸争端的道路上来。
8月23日,在军事力量部署时,厦门、莲河等处的炮兵群共同发出炮弹,目标都是金门北的国民党阵地。一时间,万炮齐发,弹如雨下。新闻界在提及这次炮击时,用了“万炮轰金门”来形容。
这样的大阵势,持续了有两个多小时,共计发射炮弹高达近三万发,造成了山摇地动的威力。金门岛一时间陷入了火海和烟雾之中。
当时国民党的有线电话被打掉了,他们只能用无线电话呼叫告急。负责监听的同志说,国民党队伍乱成一团,呼叫时甚至连暗语都不用了,直接乱喊道,“共军的炮火太厉害了,我们被打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在炮击中,国民党的将军及士兵有600余人被击毙、击伤,2名美军顾问也在炮击中丧生。我军取得了碾压式炮击的战果后,停止了攻击。但第二天,我军又实施了炮兵和海军的联合打击,这次国民党军在金门附近的海上运输被迫中断了。
到8月底时,金门已完全被我军封锁,国民党不得不靠储备物资度日。当时,拿下金门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国民党为此焦虑不已,重新认识到了和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三来是针对美国的,中国意在摸清美国的战略底牌。通过炮轰金门让美国人也害怕一次,让美国人知道中国的“只有一个中国”的心愿。
早在1954年,美国就是台湾方面签署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这是对中国内政赤裸裸地干涉,也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只能在表面上看到美国和台湾方面达成了联盟,但美国葫芦里卖什么药,中国根本无法推测。
炮击金门是给美国人危机感,让美国也担心起来,害怕中国要登陆金门、马祖,进而准备解放台湾。炮击金门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探清国民党的防御实力,主要是观察美国人的决心。
中国当时对外没有明说一定要登陆金门,也没说不登陆金门。这样的部署,是为了伺机而动,中国不是惧怕国民党的95000人军队。中国是要探出美国的态度,美国和国民党签订的所谓共同防御条约,防御范围内是否包括金门在内?美国人是否愿意把这个包袱也背上?
台海炮战处军事行动背后更多是政治。毛主席令人疑惑之举,实际在和美国、台湾方面进行政治斗争,也是革命领袖在处理错综复杂国际关系中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
毛主席借炮击金门,声明了中国关于领海的想法。9月3日,毛主席在停止炮击金门后,隔日就发表了声明,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并严重发出警示,任何外国飞机及军用船舶未经许可,是不得擅自进入中国领海及其领空的。
美国并不甘示弱,就在同一天,也明确表态,要出兵帮助台湾当局防守金门、马祖,甚至还狂妄地说道,“这是美国不愿看到的不愉快局面,但有必要的话,还会动用小型原子武器。”后来有人爆料,美国如此嚣张,只不过也是玩政治手段而已。
美国当时采纳了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的所谓“让共产党猜不透”的建议,不过是在吓吓中国,让中国自己知难而退罢了。中国并未被吓倒而退缩,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继续调整斗争策略,同美国进行了反复较量。美国看中国态度没转变,就假意使出了“狠招”。
9月7日,美军立马调来了7艘军舰为国民党船只护航,以帮助国民党军恢复金门的海上补给线。
叶飞敏锐地感到情况复杂起来。正是由于美舰的卷入,如果开炮射击的话,大概率会打伤美舰,这毫无疑问会导致与美军发生直接冲突。叶飞向毛主席作了请示。毛主席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只打国民党的舰船,不打美舰。”
毛主席还进一步交代说,“开炮要谨慎,要选好时机,要等到美国和国民党的联合编队抵达金门的料罗湾港后才打。要每隔一小时对联合编队情况进行报告。开火要听指令,不得擅自开炮。”
叶飞问道,“若是美国军舰向我军开火的话,我军如何应对,是否要还击?”毛主席明确表示,“没有指令不得擅自还击。”
从分析每隔一个小时的报告来看,毛主席判断美舰只是做做样子,预留了中国开炮国民党补给船只的位置。如果中国真的开炮,美舰会不会保护国民党舰船还未可知。只要不主动进攻美舰,中国和美国之间还有余地可以转圜。
果然,当我军炮击国民党向金门运送补给的船只时,护航的美舰竟然一炮都没有发射,“一溜烟”先抽身而去。
此次试探,中国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当时台湾海峡的形势逐渐明朗起来了,国民党不遗余力想要抱上美国的大腿,并拖美国下水;中国不上国民党的当,始终力求避免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美国也不是傻子,他们也在极力避免同我国直接的“剑拔弩张”。
这样微妙的三方形势,是中国积极争取而来的。中国也通过此次的炮轰行动,摸清楚了美国的底牌。原来美国不过是想确保自身的既得利益,只要目前不去动美国已分得的奶酪,美国采取的策略还是以守势为主。
毛主席在决策台海炮战时,最终的目的本来就不是杀伤多少敌军,摧毁多少军舰,而是为下一步决策找到依据。叶飞曾骄傲地说,“美国选手根本不是毛主席的对手,一直被毛主席牵着鼻子走。”
中国既然摸清楚了美国的底牌,就能做好应对。毛主席在几次的中央会议上提到,“台海炮战,是为了帮助委员长守好金门。”
台海炮战后,美国的态度变得十分明确起来,一方面要中国停火,不对台湾使用武力,另一方面却劝说委员长放弃金门、马祖。美国的野心就是侵占台湾,推动“两个中国”合法化。委员长也不是任人摆布的人,他决心一人独立作战。
委员长想要打回大陆,而不是搞“两个中国”。这点上和中国是一致的。毛主席在1958年10月向新加坡《南洋商报》表示,“台湾回归中国,中国会有一定的考量,会让委员长继续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美国选择抛弃委员长,委员长完全可以来大陆。”
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就是来源于毛主席的思想,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台海炮战不是一场纯战争,更是一场政治战。
毛主席在指挥中,采取了打而不登金门,封锁金门,但给国民党留了一条活路的策略,明里是拖着国民党固守着金门,实则让美国也在金门这个“绞索”上脱不了身,进而向台湾表明中国解放的诚意,向美国表明中国捍卫主权与尊严的不二决心。
无论处于何时代,面对危害国家安全、主权、尊严、发展利益受到挑战时,我们都需要进行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更有责任扛起大任。
但也要谨记,斗争从来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取得成果的,除了“真刀真枪”的“硬”斗争,更需要艺术这个“软武器”,在斗争中要如毛主席那般把握住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