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感染数量翻十倍!老人要注意了,这次疫
南京这一波疫情,有点不太妙。
连日来,伴随全员核酸检测推进,南京的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数持续增加,截至26日已超过百例,疫情已波及5省9市。
短短7天时间,南京的疫情确诊病例快速增长,新增100多例确诊病例,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其中大部分确诊者都是打了疫苗的,接种了疫苗还被感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咱们中老年,因为你们是高危人群。
图片来源:现代快报
南京疾控中心
已锁定毒株为德尔塔毒株
据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丁洁通报,引起这次疫情的病毒毒株是德尔塔(Delta)毒株。德尔塔目前已成为全球疫情流行的最主要的毒株,病毒传播力强、更加适应人体、复制快、体内载量高,病人转阴速度慢、治疗时间长、容易出现重症。
针对德尔塔毒株的特点,必须用更严、更快、更全面的防控措施,来阻止传播。
打了疫苗仍然感染!
高危人群是否打第三针?
知名病毒学专家、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表示,南京本轮疫情可能是一起“小规模聚集感染”或“小规模超级传播事件”。
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使在大部分的机场工作人员已经接种疫苗的情况下,机场依旧发生小范围超级传播,且有一定程度的聚集感染,“这说明,打了疫苗,也不可以掉以轻心。”
“疫苗不是100%保护。接种后仍有感染风险。但从目前感染者情况来看,疫苗发挥了防重症、防死亡的效果。”金冬雁教授表示。
金冬雁强调,政策制定者应尽快决策,是否要给医务人员与高危人员打加强针?如果需要,何时启动?如何加打?
金东雁提到,参考国外进程,目前辉瑞已提出应打第三针的想法,具体是否实施还需由美国的监管机构(即FDA)来决策。
而“防疫模范”以色列走在了多数国家的前列,目前以色列已明确6类人需先打第三针并已开始实施,六类人分别是:免疫水平较低的、有癌症的、有骨髓移植的、有器官移植的以及使用免疫制剂的。
多位专家也再次提醒呼吁,接种新冠疫苗能有效防重病,但并不能100%完全保护人们免受感染,这意味着许多接种过疫苗的人仍然面临感染病毒并将其传播给他人的风险。
因此,即便接种了疫苗,仍需要做好戴口罩之类的防护工作。
众所周知,咱们老人是属于病毒感染中的高危人群,因为免疫力低,一旦感染,容易重症,因此这位金冬雁教授提出的高危人群接种第三针(加强针)的事情,跟大家息息相关。
不过,这个第三针目前应该不会普及,毕竟我国整体的环境还算安全,但长远考虑,这个问题也值得思考,身为高危人群,你会愿意接种这个第三针吗?
这轮疫情已经蔓延至5省9市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机场的保洁人员成为密集“中招”的职业群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南京已确诊106例!
交通、社区管控措施升级
27日零时起,南京暂停运营全市8个长途客运站,暂停全市旅游包车业务,全市19条毗邻公交线缩线至市域内运营,全市出租汽车(含网约车)不得离宁并按要求严格落实好相关防控措施。
为何这里成了重灾区?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位于江宁区禄口街道,这也是目前南京高风险地区的集中地。
禄口街道政务服务网上的介绍信息显示,该街道是南京空港枢纽经济区腹地,区域总面积165平方公里,下辖30个村(社区),户籍人口9.1万人。
从地理位置来看,机场周边的一些社区或村庄距离机场的直线距离只有几公里,骑电动车通勤时间不过几十分钟。
而已经公布的信息显示,确诊的机场工作人员居住地恰恰就集中在机场周边的社区或自然村,其日常活动范围高度集中,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短时间内,同一区域出现了大量病例。
病例涉及高校宿管、出租司机等
机场周围密集出现病例、病例之间高度关联……这次疫情不免让人联想起年初在河北石家庄出现的类似情况。
事实上,伴随外防输入压力增加,中国一直在不断升级各项防控措施。
在河北石家庄疫情出现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还曾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强机场周边、城乡结合部、务工返乡人员较多的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强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然而,时隔半年多,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再次“沦陷”。
公开信息显示,在南京的确诊病例中,还出现了多位高校宿管,以及培训老师、出租车司机等,疫情传播风险可想而知。
专家发现疫情防控漏洞
导致这次疫情的高风险漏洞会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近日发声表示,此前国内疫情基本都是境外输入,此次溯源工作还在进行中,目前还不确定。但是,禄口是国际机场,很有可能是通过冷链运输或人员传播导致。
“此次疫情说明防疫仍有漏洞,应该高度警觉。”
张伯礼分析称,此次的疫情说明机场可能在垃圾处理、机场清扫、货仓清扫等方面存在不严谨的地方,需要更细致的排查以堵住漏洞。
张伯礼建议:积极推广和接种疫苗;堵住漏洞;暑假是旅游旺季,要戴好口罩。
26日起,禄口街道全面启动了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严防死守病毒扩散的同时,反思必不可少!
最后点个在看,这一轮疫情不简单,希望大家都能挺过去,中老年朋友记得保护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