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战略合作期结束,中美关系迎来新拐点,舍曼
近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天津会见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这次会晤很可能预示着中美关系已经走到了新拐点。中美两国从1979年正式建交,到2017年特朗普上台,双方一共经历了37年的战略合作期。
在这37年里,美国一方面通过中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巨额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将所谓低端产业转移到了国外。由此,美国逐渐从一个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的国家,逐渐变成一个以高科技核心产品制造和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美国的经济也经历了90年代的高速增长,坐稳了世界第一经济体的宝座。
在1978-2008年这三十年中,中国经济也经历了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增长了57.8倍,经济增长率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增长了42倍。
可以说,中美两国的经济在双方的战略合作期都获得了巨大发展。虽然双方在其它领域偶有冲突,但都不是结构性的。而且中国处于弱势一方,所以很多时候中方都将局部矛盾通过各种手段化解掉,没有影响到中美战略合作的大局。
但是,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008年在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让这一切开始发生了改变。可能大部分人,当时都没能想到,来拯救美国的中国,将成为未来美国树立的“敌人”。
为什么应该成为美国恩人的中国,却被美国最终塑造成“敌人”和“挑战者”呢?这就要从美国对华合作的动机来说了。
其实,支撑美国对华合作的动力有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利益。中美握手的70年代,正是美国越战失利,国内经济下滑的时期。美国在经济上迫切需要新的增长点,以便从泥沼中解脱出来。
而此时中国伸来的橄榄枝,让美国看到了新的希望。当时的美国战略学者,以布热津斯基、基辛格等人为首,都敏锐地看到了这点。联中抗苏不但能够在战略上形成对苏联的包围,还能借助中国的广大人口和市场潜力,顺利将美国经济带出低谷,甚至引领新的产业革命。
第二,战略利益。美国需要中国帮助,缓解苏联在军事、政治上的巨大压力。而让中国彻底融入西方经济,无疑能将中国绑在对抗苏联的战车里。也正是出于这一点,美国的政治精英们将中国看成了一颗重要棋子,当然这颗棋子的分量太重,足以撬动“冷战”的天平。
众所周知,后来美国在冷战中最终获胜。那么冷战结束了,是不是就不需要中国了呢?这个答案是否定的,甚至对华的依赖更重了。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的对华合作基石逐渐发生了崩塌。
本来,美国社会在90年代的互联网革命中,获得了十年的“黄金增长期”。美国政府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债台高筑,甚至还略有财政盈余。这也让美国的精英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冷战胜利了,历史将被终结。不会再有新挑战者,美国领衔的西方世界将掌控一切。
2001年上台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就是一个代表人物,由于苏联的消失和911事件的爆发,让他认为,这是美国向中东推行意识形态的最好良机。而且如果能让整个中东西方化,将彻底让美国消除了后顾之忧。于是,我们看到中东迎来了两场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
这两场战争的结果,是美国耗费了上万亿美元军费,伤亡了数万人,最终灰溜溜撤军,什么也没有得到。而在国内,由于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政府的债务无限量增加。也由于小布什后的历任总统,都没能拿出好的解决方案,最终造成美国的债务增加到了如今的几十万亿天量,每年的偿还利息让美国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中国忽然间就成了美国最大的债主。但这都还不是美国领导力出现问题的关键。2016年,一位历史罕见的总统的上台,让美国触发了危机时刻,他就是特朗普。
特朗普的上台可以说扯下了美国假民主、假人权的面具,他霸道的作风,连盟友们都避之而不及。对华开启贸易战,也成了他的政治本钱,可以说这是美国精英们在背后使力的结果。但最终一场席卷世界的疫情,让美国彻底走下神坛。于是,原本支撑中美战略合作的两大基石,就被彻底打破了。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越来越近美国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欣欣向荣。而美国虽然仍然能够从中国市场得到大量利润,但是美国商品的竞争力却在普遍下降。这从美国三大汽车厂商的经营状况就能看出来。所以,面对中国的经济竞争,美国本土的产业垄断集团不干了。
除此以外,在军事、科技、教育等领域,中国这些年也是奋起直追,很多方面都开始要与美国所比肩,这也让美国精英们产生了焦虑感,害怕中国会成为类似苏联那样的战略对手。面对这种情况,美国人认为中国已经不再能被视为棋子了,而是一个下棋的人。中国也不再是那个温和的伙伴,而被视为对其全球主导地位的威胁者,需要想方设法进行遏制。
所以,中美关系就变成了现在这种状况,贸易战不断,制裁不断,对华军事挑衅不断,舆论战也开始甚嚣尘上。可以说,美国现在的对华政策已经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脱钩”天天喊在嘴边,但想谈判的企图又时时不忘言表。
于是,在经过了拜登上台后的激烈博弈后,中美会晤终于成型了,但是我们不应低估美国人的虚伪和狡诈。虽然,中美博弈不是“新冷战”,但未来双方的针锋相对,很可能会变成一种常态。尤其对于其它国家来说,不管是美国的盟友还是处于中立的国家,站队并不是第一选择。而且赢得人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像欧洲这些美国的长期盟友,也都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开始远离美国,我们要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
不过,我们也不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老祖宗的至理名言,到什么时候都是真理。我们应该做好长期准备,毕竟中美的战略合作关系的持续了37年。我们必须要从战略角度考虑,永远不要犯美国一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