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本次奥运会国人不再唯金牌论了?
基本是几个原因造成了这个结果:
1.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理性声音的加入,使得体育成败渐渐回归到正常评价。
2.随着大众娱乐手段的增多,碎片化时间被占用,奥运会、或者体育受到的
3.从08年之后,“唯金牌论”在主流话语体系里,一直是半批判性质的,竞争性的强调被弱化,一如教育领域对“唯分数论”评价,提倡“素质教育”一样。
4.我们的体育成绩客观上总体是在走下坡路的,除了16年里约奥运会的女排姑娘们,全民性的体育热火很少被点燃了,体育也进入“滞胀”时代。
5.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粉丝群体更方便聚集,大众对运动员的评价,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单纯只需要面对运动员一个人,一次成绩,而是要面对运动员背后的一群粉丝、以及一群粉丝眼里的多次成绩。
6.很多年前,奥运会在暑假里,白天的比赛,孩子们在看,晚上的比赛,一家人守着。再到今天,白天的比赛开始了,孩子们却去了补习班里,晚上的比赛开始了,家长们还在回来的路上。
我觉得金牌论没错,错的是唯金牌论。
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条格言就是更快、更高、更强。平常考个试还要争分,更何况是全球性权威性的大型体育赛事。
金牌和银牌的距离,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人类的赞歌,本就是勇气的赞歌,谁不想去取下王冠上的明珠呢?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拿了第一名的杨倩、孙一文的流量和拿了第二名、第三名的流量这就不一样了。没有办法,大部分时候都只会记得第一名。
PS:替杨倩辟个谣 奖金是假的。
你让运动员们说,如果是相同状态下的比拼,差了一分一秒,那种拿不到金牌的痛苦是不是一种煎熬。
没有办法,竞技运动的迷人和残酷都是这样的。如果不是加时赛稳住了,就没有最强剑仙孙一文。
错的不是金牌论,错的是不顾实际、一切都要求金牌的说法。
有的项目素质不行,运动员也没培养起来,要求金牌,归罪于运动员和教练,简直是纸上谈兵。但有的项目,战术不行,差了一招,表现也不好,总不能不让群众们批评吧。
我国不但应追求体育大国,还要追求体育强国。除却一批优秀的运动员以外,还需要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和多类型,全民体育。
孙一文永远的神。
即便在08年奥运会的时候,中国人也没有唯金牌论。
我清楚记得,当时跨栏的刘翔之所以遭受许多批评,并不是他没有赢的金牌。
而是在比赛前,他各种自我宣传。
临近比赛却说自己参加不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尊重失败的英雄。
诸如西湖的岳飞。
诸如成都的诸葛孔明。
诸如孔子。
诸如。项羽。
这些都是失败了的英雄豪杰,中国人对她们是非常尊重的。这种尊重,造就了国内的一种特殊价值观。
“重奋斗,而轻结果”只要奋斗了,结果并不重要。只要努力了,大家都会给予鼓励。
目前有一些观众对跳水,乒乓球这种项目没有夺冠的不满,在我看来,也不是因为运动员没有得到金牌。
而是大家觉得国内在这些项目上拥有绝对的实力。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
在这种偏差的认知里,观众认为运动员没有拿到轻而易举的金牌,是不够努力的结果。
所以也不能算是唯金牌论。
就算是人人臭批的男足,诸如北京国安,依旧有一群狂热粉丝。(再次BB一下北京国安的”优质粉丝”,在地铁上跳上跳下阻止地铁前进。球队有这样的粉丝,真是幸运啊。)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中国的国力已经起来了。
已经不再需要金牌来满足自己了。
在清末时候,整个亚洲的黄种人都被视为无知的,弱后的,邪恶的。所以漫威创造出黄种人的反派角色。所以陈真要踢掉那张“东亚病夫”的牌匾。
那么运动会的金牌,就会极大地促进民族的自信心。这种唯金牌论,在当时,是为了全体国民的自信心服务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利坚也是唯金牌论的。比如美利坚用强权获得使用兴奋剂的特权,比如美利坚在奥运会上打击俄罗斯等。比如美利坚人也
我是AK,专注保险知识以及购房资格方案定制,日常科普社保和商业知识,成都小趣闻干货!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用,欢迎点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