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了,阿拉伯之春后的突尼斯为什么越混越差?
突尼斯:“春天在哪里?”王光之/一个有腔调的人文类解读头条号
阿拉伯之春,是一场广泛发生于阿拉伯世界的社会改革运动,首次于2010年出现在突尼斯,后席卷阿拉伯世界
如果不是“阿拉伯之春”的话,突尼斯(Tunisia)这个北非小国应该不会太出名,相信大部分国人此前甚至可能对这个国家闻所未闻。
一名突尼斯女球迷。突尼斯相较于其他穆斯林国家而言,世俗化程度更高,社会对女性的包容度也更高
突尼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国,它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北非,被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夹三明治”,面积约16.3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江西),人口仅1200万左右(约等于武汉)。
突尼斯行政区划及地缘位置
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好歹还能卖卖石油不同,突尼斯基本没啥石油,因此经济水平在普遍低迷的阿拉伯世界都不容乐观,GDP仅416亿美元,甚至还不到北京朝阳区的1/3,人均GDP更是只有可怜巴巴的3500美元(约中国29%)。总而言之,一个字——穷。
传统意义上的阿拉伯世界
国际媒体曾有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评论:“有什么比当一个阿拉伯国家还要悲惨的?当一个没有石油的阿拉伯国家。因为这代表着,连美国都懒得理你”。
很不幸,突尼斯正是一个“没有石油的阿拉伯国家”。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美国人,而美国人在哪里,哪里就有战争,伊拉克、叙利亚的故事无须我赘述。但没有石油并不代表着突尼斯会“逃过一劫”,这个国家依旧深陷社会动荡、贫穷落后之中。
驻扎在伊拉克的美军
突尼斯的失业率高达45%,有近5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超过78%的人口平均月工资只有90美元(约合583人民币),国家羸弱带来的是民生凋敝。其社会基建也是落后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除去首都以及几个大城市外,突尼斯的通水通电率尚不及60%,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大部分还停留在殖民时代,全民医疗体系形同虚设,普及互联网更是天方夜谭。
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的地铁
但凡事要看两面,虽然突尼斯的经济、社会以及政局很不咋地,但是有一点还是很进步的,那就是突尼斯的受教育率和世俗化。
突尼斯的女性既不会被强制戴头巾,也不会被限制出行,和男性一样拥有受教育权以及自由就业、择偶的权利
和我们印象中的遍地文盲的第三世界国家不一样的是,突尼斯的受教育人口却出乎意料得高,中学毕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6%,大学本科毕业人口更是占到了42%,后面那个数字甚至和发达国家持平,要知道美国也不过45%,而中国只有3.8%。
突尼斯的圣保罗天主教堂,是法国人殖民时期修建的
虽然是正儿八经的穆斯林国家,但是突尼斯既不激进,也不保守,对女性和外来人口都很友好,社会治安在阿拉伯国家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突尼斯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因此,突尼斯还得到了一个欧美认证的“阿拉伯世界现代化的典范”的美称,不过现在看来,几多讽刺。那么,到底什么是“阿拉伯之春”?突尼斯真的迎来了“春天”了吗?
突尼斯的前世今生没人会想到这样一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翻天覆地的巨大社会变革运动会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开始。2010年,突尼斯自焚事件(小贩布瓦吉吉因不满司法腐败而自焚)引发了突尼斯人对腐败政府以及贫富差距的强烈不满,旋即爆发为规模巨大的游行抗议运动。
突尼斯人高举布瓦吉吉的画像
而后,这场社会运动从突尼斯开始,通过新闻媒体,以一种疯狂的速度病毒式扩散至整个阿拉伯世界,一时间遍野浩荡。趁此机会,欧美立刻下场,2011年,这场从突尼斯开始的运动反倒推翻了执掌了利比亚42年的卡扎菲,让人啼笑皆非。
卡扎菲,利比亚独裁者,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领导人之一
最终,这场运动波及突尼斯、叙利亚、埃及、利比亚等14个阿拉伯国家,造成超过140万人死亡,1500万人沦为难民,以及超过1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西方世界却幸灾乐祸一般地为其冠名曰:“阿拉伯之春”(The Arab spring)。
卡扎菲的女保镖们
突尼斯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地中海南岸的重要商贸基地,罗马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法国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前9世纪,正是腓尼基人称霸地中海的时候,他们在突尼斯建立了举世闻名的古国迦太基。
突尼斯的迦太基遗址
后来罗马人崛起,开始和腓尼基人争夺地中海,从前264一直打到前146,前后三次战争,整整118年,史称“布匿战争”。腓尼基人歇菜后,罗马人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占领突尼斯后,罗马人为了解气把辉煌的迦太基城付之一炬,和项羽烧阿房宫如出一辙。
罗马帝国版图
此后,突尼斯宛如一个美艳绝伦的“小孀妇”,人尽可夫,被各大帝国抢来抢去,汪达尔人来过,拜占庭人也来过,混战不断。直到公元8世纪,情况有了些变化。熟悉世界史的朋友,应该会对8世纪很敏感,因为那正是阿拉伯帝国崛起的时代。
阿拉伯帝国版图
703年前后,阿拉伯帝国征服突尼斯,从此突尼斯变了天,伊斯兰教的传入和大量阿拉伯人口的迁入彻底改变了突尼斯乃至整个北非的人口结构以及文化。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伊斯兰文明的崛起,突尼斯正式被纳入阿拉伯世界。
柏柏尔人,欧罗巴地中海人种,广泛分布于北非,人口约在1400-2500万之间,有阿拉伯血统,多信奉伊斯兰教
基督教在突尼斯渐渐没了踪影,盛衰无常乃历史真理,到13世纪,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业已衰落,此时,一种北非土著和阿拉伯人混血通婚的民族诞生,那就是柏柏尔人。此时的突尼斯成了柏柏尔人的天下,强大的哈夫斯王朝建立,突尼斯走向统一。
两个可爱的柏柏尔女孩
然而盛衰无常的历史规律再次显灵,进入16世纪,柏柏尔人也日薄西山了,突尼斯再次易主,这次新主人是土耳其人。1574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北非,突尼斯沦为其行省(未废黜国王)。在奥斯曼治下,突尼斯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官僚体制,可以做到政令行天下。
哈夫斯王朝末代国王
19世纪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世纪,1878年欧洲列强开了臭名昭著的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一群欧洲人堂而皇之地决定着非洲的命运。1881年法国殖民者侵入突尼斯,江河日下的奥斯曼鞭长莫及,命运多舛的突尼斯沦为法国殖民地。
蓝色部分被称为“法属西非”,习惯上也叫作“法语非洲”
而最有意思的是,法国人对突尼斯的殖民统治并非通过枪炮武力,而是通过“傀儡王朝”,法国人在突尼斯国王上面设立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突尼斯总督”(法国人担任),此后一切政令照旧由突尼斯国王颁布,只不过得听法国总督的调遣,真真正正的“洋人的朝廷”。
突尼斯总督
法国人软硬兼施,一边支配傀儡国王推行近代化改革,一边用武力镇压起义,很快就把突尼斯完全征服,但是法国人野蛮的掠夺和强迫突尼斯人该信天主教的行为也激起了强烈反抗,起义军此起彼伏。在这样的情况下,突尼斯精英开始寻求民族独立。
巴顿,美国四星上将,二战时期最杰出的指挥官之一
二战时期,突尼斯成为盟军对抗北非德军的主战场,著名的巴顿将军就是在突尼斯击溃隆美尔的,1943年突尼斯战役结束,盟军大获全胜,将德军全数赶出北非,突尼斯也因此闻名世界。二战后,英法旧帝国体系崩溃,民族解放运动席卷世界。
突尼斯国父布尔吉巴,突尼斯终身总统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美苏合力帮埃及从英法手中夺回了苏伊士运河,法国人这才知道美苏才是老大,自己玩不下去了。在布尔吉巴的领导下,突尼斯正式独立,这老哥成为首任总统,结果这一当就是30年。
突尼斯度假胜地
布尔吉巴搞政治一流,但对经济一窍不通,独立后的突尼斯,大量法国资本外逃,经济一落千丈,通货膨胀率飙升至780%的地步。60年代美苏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突尼斯也面临着投靠谁的问题,布尔吉巴懒得思考,当时阿拉伯世界普遍亲苏,于是干脆也跟大流。
赫鲁晓夫和埃及总统纳赛尔,纳赛尔是阿拉伯世界的精神领袖
他任命了亲苏的萨拉赫当总理,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国有化改革和计划经济,石油、矿产、铁路通通收归国有,经济慢慢回暖,结果1969年突尼斯经济刚有起色,布尔吉巴却突然罢免萨拉赫,宣布“社会主义阶段”结束,现在要搞自由化市场改革,一夜回到解放前。
突尼斯军队
这波左右互换,看得美苏联都傻了。其实也不奇怪,人家奉行的不是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而是“布尔吉巴主义”,1974年他甚至直接任命自己是“终身总统”,拥有最高的权利,可以随时解散议会、罢免官员以及确立法律。
好家伙,一个人的意志就能代表整个国家。
卡扎菲和布尔吉巴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他被卡扎菲忽悠得差点同意突尼斯和利比亚合并,不过最后还是没当成“卖国贼”。但这足以说明布尔吉巴的独断专行和倒行逆施到了一定程度,把整个突尼斯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
突尼斯
到了80年代,布尔吉巴愈发独裁,突尼斯80%的GDP都进了他一个人的腰包,国有资产都成了他的私人企业。经济危机爆发后,突尼斯外汇耗尽,外债高达GDP的60%,30%的家庭破产,饿殍遍地。而布尔吉巴却对此不闻不问,专心地享福。
突尼斯市
这位曾经的国父引起了突尼斯人的强烈不满,1987年总理本阿里发动政变,推翻布尔吉巴上台,但人们很快发现他也不过是一个借着权力中饱私囊的“布尔吉巴”。他上台之后,任人唯亲,腐败成风,甚至允许公务员岗位的买卖,又接着独裁了24年。
本阿里
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世界,突尼斯经济再次崩溃,然而2010年时,只看数据,突尼斯可是非洲经济第一强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讽刺的是此后却再也没有超过这个数字。
同年,27岁的青年小贩布瓦吉吉因为城市管理人员暴力执法和法院无理判决而自尽,引发了突尼斯人的大规模抗议,阿拉伯之春正式开始。
这场运动,看似是为布瓦吉吉鸣不平,其实和美国“黑命贵”运动一样,都是对制度的不满。
啥事不开心,上街去抗议然而最魔幻的是,本阿里在任期间却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到2011年突尼斯的大学生人口高达42%,然而突尼斯本身就是一个小国,经济支柱是旅游业,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的高等教育人口。突尼斯的大学生失业率高达52%,真正的“毕业就是失业”。
突尼斯女球迷
于是突尼斯社会就是一个高度内卷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什么都看关系,阶级固化和贫富差距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超过45%的突尼斯人有贿赂公职人员的经历,叹为观止。
没有“人脉”,就算是突尼斯顶尖大学的毕业生,也只能乖乖从事体力劳动。
而据布瓦吉吉的姐姐透露,布瓦吉吉因为没钱贿赂城市管理人员而受尽屈辱,没有活路才不得已以此极端行为抗争,当然了,这只是一面之词,但却是能看出突尼斯的腐败问题,其清廉度在非洲都能排中下游。前总统本阿里下台时,抄家抄出了35亿英镑,而突尼斯超过70%的人口每个月的工资不到100美元。
突尼斯妇女们
一直以来,突尼斯在西方的眼里都是“好客、宽容的阿拉伯国家的典型”,这是因为其开放的社会和较高的妇女地位。但这却也激起了突尼斯的“反世俗化”力量的觉醒,在本阿里时期,突尼斯的恐袭就渐渐多了起来,甚至和基地组织有一定干系。
萨拉菲组织,突尼斯国内的一支恐怖主义力量
而突尼斯政府的强力打压,也让不少保守人士认为政府亲西方。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后,美国一开始想的其实是保住突尼斯世俗政府,但后来局势失控,被沙特钻了空子,结果保守派的“复兴运动”上台,突尼斯一度开始回到“伊斯兰化”。
2011年本阿里下台,保守派拉希德上台,大量保守派人士无罪释放,其中有不少和基地组织有瓜葛,颇有些“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意思。世俗派被打压,一度出现了大量突尼斯青年加入“ISIS”参加圣战的新闻,这让突尼斯的形势愈发迷离。
拉希德,突尼斯复兴运动领袖
复兴运动却开起了历史倒车,甚至决定废除“男女平等”,这让突尼斯的世俗力量无法忍受,阿拉伯之春的初衷是要求民主自由,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突尼斯的GDP开始一路低迷,再也没有超过本阿里执政时期的数据。
阿拉伯之春爆发10年后,失业率不增反降,更多的人失去了工作。
突尼斯人发现自己被忽悠了,又开始支持世俗派,总统都换了十多位,换来换去,越来越凄惨。长此以往,在突尼斯,游行示威活动几乎已经成为了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在突尼斯,有啥不顺心的事都可以向政府抗议,然而结果大家心照不宣。抗不抗议是你的事,改不改革是政府的事。
突尼斯民众抗议埃及逮捕穆兄会人士
一句话总结就是——随你怎么闹,就是没办法。
近年来,突尼斯的抗议运动就没停过。物价上涨闹,交通堵塞闹,工资下降闹,政府丑闻闹,甚至连外国发生了什么,他们都会向自己的政府抗议。2019年突尼斯人累了,放弃了两大政党,选择了无党派人士赛义德。这哥们之前是法学教授,是个教育工作者,毫无政治经验,上台之后啥都没干成,政治、社会、经济问题一个都没解决。
突尼斯现任总统赛义德
10年了,什么都没改变。2021年突尼斯民调显示,超过70%的受访民众认为“阿拉伯之春毫无用处”,这样一场荒唐的运动,什么都没有改变,只剩一地鸡毛。
至于该如何拯救突尼斯的未来,那就是突尼斯人自己的历史使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