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一场史诗级的人类大狂奔
(1)投机资本下车,长线资本上车
最近发生了一些特别事件:一是郑州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真是天降大灾;二是大A股遭遇忽然性大闪崩,市值蒸发了近2万亿;三是鸿星尔克火与刘德华直播流量破亿。
看似没有关联的几件事,实则存在某些内在的联系。
其一,刘德华和鸿星尔克,是长期主义的人品爆发。
其二,郑州特大暴雨以及世界各地极端气候,预示了世界碳能源扩张提前触发了气候大周期的异变。
其三,大A股忽然性闪崩,市场解读为“双减”政策、8部门联合打压房地产的大利空,这个大利空背后是短炒资金的紧张和颤抖。
极端气候大爆发,催生了双碳战略(碳达峰、碳中和)的迫切性,而推掉“新三座大山”的坚定决心,凸显出科教战略的迫近性。
两大战略,都是高智慧、高投入、史诗级的长周期发展大运作,关涉到14亿中国人民崛起复兴的历史使命。
这些频频发生的大变化,让擅长投机和短周期炒作的空噬资本,嗅出炸心的火药味,产生了恐惧和焦虑,它们纷纷闪退。
于是在抖音和网络上,一些财经商业大号,开始发表奇谈怪论,一句话概括就是:A股、港股正在被资本抛弃云云。
在这些人脑子里,只有“去杠杆、去库存、去中心化”这些词汇量,却不知道还有“去碳、去内卷、去高成本、去短周期”等内涵词汇。
恰恰相反,A股不是被资本抛弃的问题,而是要彻底赶走和抛弃投机资本的问题,是要腾出位置,铺好大床,如何吸收拥抱遵循价值投资的长周期大资本的问题。
其,是要来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远征,一切无良的、投机的、空噬的、短视的黑皮资本,都得下车;一切长期主义的,价值驱动的,有信用体系的,命运与共的大和平资本,欢迎上车。
(2)“世界不需要你来救”,成立吗
双碳战略,一个是2030年碳达峰,一个是2060年碳中和,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绿色革命,是在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命运,当然也是对美国主导的化石能源体系的致命性伤害。
一个大的变化就是,本世纪100年内,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害性问题,正逐步向毁灭性预言靠拢,其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先是高温性伤害,持续高温、山火、暴雨、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灾害频发;接着是低温性破坏,全球开始变冷,陆地大面积封冻,小冰河时期来临;最后是海陆循环封闭,而引发的超级海洋热啸吞噬淹没大片陆地。
为此,2015年世界达成了《巴黎协定》,要把地球升温控制在2℃之内。
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可问题是紧迫感不够。
近年来,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开始发生了重大转变,就是高层认识到,气候变化不再是一个常态性的全球灾害问题,也不再是一个以承担大国责任来倒逼能源转型的策略性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关系到地球毁灭,人类存亡的紧迫性大问题。
基于此,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长周期发展的重大安全性内在需求,是主动担负起拯救天下的大国重任。
看到没有?发展拯救才是主线,而某些财经大咖主次不分,把“博弈论”当主线,发出“世界不需要你拯救”的观点,其实是在误导大家。
(3)救天下,才是天下的王
道德经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意思是,担得起天下之责,你就是天下的王。
两个主导,一个主线。美国主导石油能源,欧盟主导碳中和,中国的主线则是发展新能源。
早在2018年11月,欧盟委员会就发布了长期愿景,提出了到2050年实现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气候中和的目标。
欧盟的“碳”,核心是以碳减排和交易为主,而中国的“碳”,核心是以发展新能源为主线。
从这里可以看出本质区别,欧美主导的能源和碳交易的确充满着大国博弈。
气候问题是大家出钱出力的公共事业,所以谁老实谁吃亏,谁认真谁傻——但这不是大格局。
美国是玩石油的大户,他不是真心减排,而是玩双标,自己住大房子,开大排量车,却指责中国破坏环境,要求减排;欧盟发起碳中和之后,美国索性就不玩了,退出了《巴黎协定》。
欧盟玩碳中和,把“全球碳排放总量限制”打包成一个交易标的,然后分指标,玩碳排放交易——这明显是割发展中国家的韭菜。
好比各国协商一个碳排放的额度,发展中国家要搞工业化,碳排放就会超标超额,而完成工业化的欧美国家,碳排放额度就会大量节余,于是就可以出售碳排放额度大赚一笔。
这看似公平,实则是限制后进国家工业化进程。好比大家坐电梯,领导先放了几个屁,电梯很臭,然后领导就说谁再放屁罚款50块,于是有员工想放屁也只能忍住了。
其实,欧美犯了一个巨大的认知错误,科学界给的预警也远远不够,大家以为气候变化只是地表温度的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城市需要筑坝,以及一些极端气候事件引发的灾害增多,其危害程度不具有毁灭性,可以通过补救方式来苟且。
然而,世级大疫情,全世界忽然增多的山火,高温,特大暴雨,低温等极端气候,在一两年之内就刷新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记录 。
这些迹象清晰的表明,气候变化引发的灾难是毁灭性的,是当前人类遭遇的最紧迫性问题。
中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关键时刻,必须展现出大国格局和担当,不跟欧美一般见识。
今年春季,日本拿核废水排海来诈乎我们,意思就是你既然高调宣布碳中和目标,那你先来给我把核废水处理了,要不然我就排海里去了,你看日本美国啥调调,啥格局?
人类命运共同体,很多人以为只是一个口号,但是毁灭性的气候灾难,已经成为这个词的最好注解,相信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会看懂它会珍惜它,毕竟灾难会随时迫近。
(4)中国擅长完成跨越性任务
中国擅长完成奇迹工程、伟大壮举、跨越性任务,这是我们的基因天赋,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能力。
历史上有,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郑和下西洋,后来有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40年经济发展壮举,还有高铁、桥梁等诸多基建超级工程等等。
20年前,一批科学家、专家指出中国不能按照欧美的工业化进程来走,应在传统方式上尽快启动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的发展;钱学森先生在90年代就建议中国的汽车工业跳过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新能源阶段。
这些想法和建议的确是高瞻远瞩,而中国几代领导人是更具政治大智慧,以最快效率学习和模仿欧美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后,开始接力向新能源经济大跳跃。
这意思,就是压根无关“博弈”的事,是中国发自内在的战略转向,不是被动的树一个大目标来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是历史性的使命般要去完成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国家实现的系统性革命。
没办法,我们国家的历史基因,就喜欢接受这种与天斗与地斗的大挑战。
中国现在的碳排放量是每年98亿吨,占全球的28%,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7%,而美国占全球的14.5%,欧盟的比重则是9.7%,这说明了我们的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高,单位GDP的能耗比欧美大。
图片
很显然,这不是减减排,分分碳指标,搞搞清洁能源,就ok的事情,而是充满着巨大困难和挑战的系统性革命。
欧美在15年前就达到了能源消费高峰,之后就大头向下了,所以欧美很轻松,喊口号自然很起劲;中国的经济增速高于欧美,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的排放比欧美国家更大,减排也更加艰巨。
目前,我们还处在高碳能源发展的阶段,既要保持6%的经济增速,又大力提高人均gdp,同时又要在短时间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目标。
老实说,走老路,不可能完成目标,因为工业量和需求量是不断增长的,减排空间有限。
但是,走新路,换道超车,走超常规发展思路,则充满着无限期待和可能,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基因天赋。
(5)高端奢侈消费必须降下来
这实际上是一场越级战!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又不得不行。
我们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理可能发生的一切,这比费心思的去猜解政策更加有灵敏性。
第一步,像清理手机垃圾和不用软件一样,把多余的删掉,比如重污染、超高耗能、以及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掉,于是我们看到了10年来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大进程,最常见的新闻就是小火电,小纸厂关停。
第二步,像整理电脑一样,整理空间磁盘,把过剩产能通过兼并重组,迁移集约等方式,来提高效率,降低能耗。
这个过程最痛苦的事,就是保就业,在美元扩张周期,企业拼命借贷加杠杆,于是产能大扩张,在美元收缩周期,大量企业奄奄一息,但该死的还没死,可是美元扩张周期又提前来了,于是为了救市场保就业通常会紧跟美元政策,这样一来,企业又都活了过来,产能越搞越大,美元周期的反复紊乱,把全世界的经济周期都搞失调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次美元6万亿大放水,我们没有紧跟,而是在半年后才出台了降准,这表明了我们回归正常经济周期的决心,不再一味出台救市救急政策,而是让过剩产能按照市场规律优胜劣汰。
第三步,升级系统或者重装系统,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改革。生意不好整柜台,把生产线、渠道、产品内容,包装,售卖形式重新优化一下,就像写文章,把标题改一改,把内容重新调整一下,就卖相好了,在这个优化的过程中,低效低配的赘雍资源,自然就删除淘汰掉了,就像改文章把2000字改成了1500字,简洁又可读。
需求侧改革,相当于重装系统,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过程,比如说,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把教育、房子、医疗等“新三座大山”的成本降下来,让大家敢于消费,又比如说三胎政策、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等,这些都能在需求端蓄积能量。
第四步,就是内存不够了,运算速度跟不上来了,我们是要增加内存条,还是直接换电脑的问题。
如果是玩游戏,看小电影,就没有必要换一台新电脑——这就是关于服务业发展的问题。
我们来看数据,06年欧盟碳达峰时,它的服务业占比已经到63.7%了;美国碳达峰时,它的服务业占比达到73.9%;而19年,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3.9%,这跟欧美还有很大的差距。
按照欧美这个模式,我们加几个内存条,大力发展服务业,把落后的、高能耗的、过剩的产能统统转移到国外,然后设计游戏,发展娱乐,搞策划创意,歌舞升平。。。
这个可行吗?笔者认为是可行的,但前提是走“武力崛起”的路子,先把对手统统打倒,然后歌舞升平则可行。
但我们走得是“和平崛起”,永远不会像一战二战的德国和日本,产能胀痛的忍不住,就去搞侵略,更不会学美国,利用转嫁经济危机的方式,转移落后产能。
中国“川字型”经济构架,具有天然地缘经济优势,可以自行承接消化产能的巨大胀痛。东南沿海搞贸易+科创,中部搞制造业,西部搞新能源开发建设,这是完美结构。
既然和平崛起是国策,我们就不可能走歌舞升平,大力发展服务业的道路,茅台就不可能一直涨,酱酒就不可能一直火,高端的奢侈消费就必须要降下来。
娱乐界的“奶头乐”、“奶嘴”就得拔掉,“流量+明星”的商娱模式就得被抑制,吴亦凡及饭圈文化该凉的就得凉。
(6)降下来的钱,干什么,换电脑!
第五步,换高配4.0智能电脑,自己造件自己组装,研发全新的系统。
换电脑,这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超级大工程。
首先,就是芯片研发,美国卡脖子,我们得自己搞,任正非说,芯片这个不是砸钱的问题,是砸数学家,砸科学家的问题,好了,问题清楚了,其实就是砸教育,砸理科生,砸天才,中国不缺人才,缺的是科学教育模式,于是我们下决心砸教育,搞科教兴国。
于是我们看到,火了20多年的新东方,看到天才考试培养大师俞敏洪,被时代淹没了。
俞敏洪曾说,未来阿里不一定会在,但教育会在新东方会在,马云反驳说,10年内,教育会在,但新东方未必在。
真的一语成畿!在不在,不重要了,在未来的把握上,企业家的格局终究是小了,看不见遥远的星光。
其次,新型储能研发,储能是新能源上位的必经之路,是新能源市场的关键。
光伏、风能等因气候原因,输出不稳定,因此必须经由新型储能转化为稳定输出,方能扩大市场化应用。
今天2月,美国德克萨斯州,因遭遇大寒潮,风力发电装置给冻住了,结果导致大面积断电,这个事件大大增加了新型储能研发的迫切性。
2021年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最新储能政策《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30GW)以上,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基于这样的基本面,反应在股市上,我们看到茅台跌,搞储能的比亚迪涨的局面。
再次,是应用市场激发。
时机未到,就会黄沙埋汰黄金。
如果没有成熟的应用市场激发,再好的能源和技术都只能在高原、山川、实验室里躺平。
除了光伏,新能源汽车,这是一个超级大的应用市场,是王中之王,集新能源整个产业体系于一身的产业应用,可以这么说,新能源汽车搞起来了,换道超车也就差不多完工了。
(7)最后,就涉及到资本市场的格局
抛弃高碳,转向碳中和,这是投资路线的转变
2020年底,高瓴资本以158亿巨额投资买入了国内的太阳能单晶硅龙头——隆基股份;我们也看到,做新能源电池的“大牛股”宁德时代在这次的大跌中没有跟跌。
我们也看到钢铁,电解铝在涨,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去产能去碳,达到了行业紧缩周期的低点,常态出量就能盈利,这说明成本降低和市场需求之间达到了临界点——这就是判断行业周期是否回升的基本线,很显然它们是减碳的受益企业,未来在一个增产周期内具有投资价值。
“煤改电”也是一个点,北方冬天都在烧煤,煤炭资源丰富便宜,但是以地暖电暖为主的碳纤维产品,成本也很低,且清洁。
总之,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应用市场相关产业链这三个点,是投资转向的必然。
资本方向找对了,助推产业发展,长线投资,必然产生超级大牛,赚的盆满钵满,而且心安理得。
这里涉及到“氢锂”之争,到底先搞哪一个?氢很纯洁,但成本高,锂成本低,但锂电池和氢燃料在能级上差好几个级别。
换句话说,最理想的是氢,最现实的是锂,毕竟锂的背后是风能,太阳。
在过去10年里,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成本降幅令人惊讶,比如2010-2020年,太阳能电池的价格已经降到了接近先前的十分之一,而整套太阳能系统的价格仅在2019年就下降了11%。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降幅,一个主要原因是“边做边学”:道理简单,就某种产品而言,我们生产的次数越多,生产它的熟练程度和效率就越高,成本就越低。
但是锂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用一天少一天,成本会逐渐升高,而氢燃料则是前期成本高后期成本低。
所以,从产业投资路线,当然是锂;国家及大资本长远路线当然是氢。
日本丰田是搞氢能汽车的专业户,但是还不怎么成功,由此可以看出,氢还是适合国家大资本先搞,企业家玩氢能源,坑还是太深了。
中小资本还是先把锂搞齐活,等国家和大资本把氢能源这个大坑填的不多了,再接力搞氢产品,当然也可以小资金参与,不影响主业务。
锂电最直接的爆发点就是电动汽车,这是汽车工业颠覆性的革命,也是资本可以大有作为的行业。
这也是一场彻底的能源革命,未来100年的时间内,化石燃料将被彻底替代。
对车企而言,这相当于pc端到移动互联网,所以现在宝马、奔驰特别担心自己成为当年的诺基亚、柯达。
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的加入,重新定义了电动汽车,它不再是车,而是四个轮子上的智能新型生活方式。
这一轮风口火起来的新能源汽车热,将直接关系到新能源发展提速,所以资本大佬加入新能源汽车行列,是趋势,是机遇,也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使命担当。
新能源、高科技、人工智能、科学教育这些领域,我们从企业家的投入热情和投资额度,就可以看出中国哪些企业家是值得敬佩的,哪些企业家是有超大格局的。
风险和机遇并存,大资本,长周期投资运作,赌大国国运,就一定会赢。
(8)碳交易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主动拥抱碳中和,主动出钱来做技术改造,甚至改造系统性的生产流程,主动减排,不仅可以提高竞争力,还可以积累碳积分,当一当“卖碳翁”。
特斯拉,2020全年碳积分收入达15.8亿美元,上年同期为5.94亿美元,同比大增166%,仅Q4一个季度,特斯拉就靠着出售碳积分收入4.01亿美元,同比增长202%。
这意味着,特斯拉扣除积分影响后2020年Q4季度GAPP净利润为-1.31亿元,如果没有这部分额外收入,特斯拉在2020年将出现净亏损。
由此可见,碳积分,碳资产的威力,堪比前几年某些上市公司,卖几套房就能扭亏为盈。
目前,国内已有7大碳交易所,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最大碳交易市场,成为最大的碳减排国,这里就涉及到金融和资产的问题。
减排积分是否会成为企业资产,或者金融抵押物,是否会成为国际认可的资产,我想是肯定的。有人甚至给出了更加大胆的设想,“碳资产+人民币”,会不会取代石油美元?
笔者对这个问题持怀疑态度,因为在“减碳+新能源”两条腿走路的过程之中,碳资产或许是宝贵的,但一旦新能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电力就十分充足廉价了。
企业直接换电换线路或者换储电设备,甚至钢铁企业直接大面积转电炉,这样一来,碳资产的预期价值就会打折扣,反而是“新型储能+人民币”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