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杜聿明被俘的真实经过:自曝身份要
1959年12月4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门口,几个被国家特赦的前国民党战犯,正在向战犯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告别,其中就有杜聿明。
他曾是当年中共公布的国民党43名头等战犯之一,因在改造期间积极配合,思想觉悟高,成为特赦名单里的第一个获得特赦的人。
抗日名将杜聿明年轻时进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在讨伐陈炯明之战中,一举成名,前半生追随蒋介石,以过人的军事才能很得蒋的赏识与重用,是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寇最多的国军将领之一。
在解放战争时期,更是被蒋介石视为左膀右臂,当作救火队长使用。
从辽沈战场到淮海战场,千里奔波,却再难息人民解放军这把冲天大火,终救不了国民党这条破船,没能够持续以往的辉煌,于1949年1月折翼在淮海战场,成了人民解放军的俘虏。
1948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对聚结在徐淮一带的国民党刘峙集团发起了强大的攻势,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
此时国民党中在徐州,蚌埠地区的兵力达5个兵团、3个"绥靖"区,连同直属部队、特种部队共29个军约70万人,如此多的兵力投入,是因为蒋介石觉得,徐淮会战是国民党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
为了增加些取胜的筹码,又将此时还在东北的杜聿明空降到徐州,担任徐州"剿总"副司令,与总司令刘峙一起指挥此次战役。
杜聿明于11月9日晚匆匆飞到徐州,而此时的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已经取得了巨大优势。杜一到徐州就召开了徐州"剿总"作战会议。
在会议上,他提出了两套作战方案,都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在战略部署上,杜聿明和刘峙也有分歧。
不仅是杜聿明和刘峙,国民党军队前线的指挥官们之间的意见都不尽相同,杜聿明觉得蒋介石把他从东北的调到徐州指挥作战,要想他当救火队员,但又不给他绝对指挥权,并没有完全相信他,心情异常沉重。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华东野战军先后歼灭了国民党第49军,第100军全部及第64第55军各一部,第7兵团的黄百韬也在全军覆灭后自杀身亡。
战与降1948年12月10日起,解放军对已打被残的杜聿明集团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停止对陈官庄,青龙集地区的进攻,对国民党军展开了20多天的政治宣传攻势。
不停地对国民党阵地广播毛泽东为淮海前线司令部撰写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成千上万的国民党军士兵向解放军投诚,二十天内即达一万多人。
陈毅同志专门给杜个人写了一封信。杜拿到这封信后去试探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的态度,邱是死硬的反共派,一见即说,又是劝降这一套,并不看信只一把将信撕掉烧了,杜见了不便再多说,只得告辞。
覆灭前夕直到1月6日,此时杜聿明部已经被困近一个月了,国民党内部已经人心涣散,溃不成军,又断了补给,国军运输物资的飞机不敢飞近,怕被解放军击落,送给前线的物资不能准确投递,只胡乱往下扔。
而官兵们只得四处寻找空降物资,为了抢到粮食,不顾死伤。甚至发生火拚,人心惶惶,解放军趁机发动攻击,声势浩大,杜聿明急电蒋介石请求空军轰炸支援,在飞机的掩护下又负隅顽抗了三天。
9日傍晚,杜聿明到陈官庄第五军司令部,试图纠集残部,按照蒋介石的命令于10日上午突围。
然而素有邱疯子之称的邱清泉,(此时是第二兵团司令)一改过去的跋扈,情绪十分低落,被围这么久,在解放军猛烈的炮火下,他早已心理崩溃,只觉一刻也坚持不下去了。
他伙同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等人威胁般的对杜聿明提出坚决要当晚突围的要求。并估计总崩溃时,必会有成千上万散兵游勇四处奔逃,到时便可趁乱脱身,各自亡命,运气好的话也许自己就是那条漏网之鱼。
此时杜聿明所部被压缩在以陈官庄为中心纵横不过5公里的狭小地域,全军覆灭已经成了必然结果。
"各部队已混乱,无法维持到明天,只有当晚分头突围。"这是杜聿明发给蒋介石的最后一通电报。
然后不等回电,便开始突围,如邱清泉预计的一样,此时的国军一触即垮,杜聿明看着手下警卫营不是被击毙,就是四散奔逃,再看看邱清泉早已走远,杜聿明也连忙和副官一起仓皇出逃。
为了不暴露身份,他躲在战壕里让副官尹东生为他剃了胡子,化装成士兵模样,带着10余名侍从趁天黑一口气跑了二十来里路。
举目四看到处都是俘虏,有成群结队的,也有三三两两的,成群结队的是准备留下来当解放军的,三三两两的是拿了解放军的遣散费准备回家的,杜聿明一伙便装作三三两两的。
他们跑了一夜,在天明的时候到了萧县的张老庄,在庄外时碰到了一位拾粪的村民。便向穿着破烂看上去挺老实的村民打探一些情况,又给了他一枚金戒指要求换一套便装,并请求此村民不要告诉解放军。
在全民皆兵的年代,又是战区,哪有看见这样拿着金戒指换便装的村民不提高警惕的,该村民拿着金戒指就跑到解放军师部报信去了。
在得到报告之后,六十八师卫生队的战士立即赶了过来,至此一代名将杜聿明就这样成了解放军俘虏。
可笑的是想做漏网之鱼的邱清泉,结果却碰到了一张牢不可破的网,最终也只得自杀,而李弥反而成了那条漏网之鱼,至此,淮海战役结束。
自曝身份,要见陈毅被俘虏的杜聿明开始并不承认自己的身份。审问杜聿明的首长,正是六十八师卫生队的政委陈茂辉。
在审讯的时候,杜报上了他们早就准备好了的假身份,副官尹东生是《徐州日报》的随军记者,杜聿明是十三兵团的高军需。
司机则是半道上给他们拉来的。陈茂辉盯着他们看了一会,看着杜腕上的高级手表,问高军需叫什么名字,杜聿明答:高连明。
陈茂辉笑道,倒是个好名字。说着拿出一张纸,让高军需把十三兵团六大处处长名字写出来,杜聿明一听说便紧张起来,问能不能让抽根烟一会儿再写。
得到允许后,有点张皇失措地拿出一包美国香烟,才要点燃,旁边的记者立马掏出打火机上前为他点烟。
杜聿明抽了一口后,后又在口袋里翻找钢笔,在口袋里掏出几包牛肉干后才翻到一支派克钢笔,陈茂辉看了看那个自称记者的人,又看了看杜聿明的美国香烟与笔,心里更加怀疑。
写不出六大处长名字的杜聿明,知道自己不能取信与解放军,他反过来打听起眼前这位首长的名字,在得知审问他的长官姓陈后,杜聿明便以为他就是陈毅,打算说出实情。
声称此地不安全,要求换个地方谈话,陈茂辉却以为他是怕被飞机炸到,就说:"不要紧,对你们的空军我们有经验,吓不了我们,对于能坦白交代的,我们都会宽大,哦,除了战犯杜聿明。"
自知隐瞒不下去了,杜聿明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并想确认审问他的是不是陈毅。得到答案后,便要求见陈司令员。
审问过后,杜聿明被送到一间磨坊里休息。在磨坊里,杜聿明想到自己是中共宣布的几十名头等战犯之一,认为以自己的身份一定会被处死。
"与其被处死,不如先自杀,还可以在蒋介石那里为自己的家人争取到一些优待。"想到此,他趁警卫人员离开磨坊的时候在地上捡起一块砖头,往脑袋使劲一拍,弄得满脸是血地躺倒在地上,被解放军及时发现了他,并进行了抢救。
下午四时,杜聿明被一辆吉普车送到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的司令部,陈毅司令与几位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的首长都在,此时的杜聿明非常冷静,只是情绪并不高。
政治部主任谢云辉上前问道:"陈毅将军给你的敦促投降书收到没有?"
杜聿明回答:"收到了。"
谢云辉:"当黄百韬和黄维两个兵团被歼灭后,战场形势已经一边倒,为什么还要作困兽之斗,为什么不选择投降。"
杜聿明不愿多讲,只无奈地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
杜聿明一生戍马,有过许多辉煌的战绩,特别是在抗战八年中。创造过许多经典战例,消灭的敌人都是日寇最精锐部队。
他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这话本没错,错的是他服从的是蒋介石本人。而蒋是一个独裁者,是一个永远只会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以上的政客,这是他个人的悲哀、
所幸的是在他被俘后,中共并没有如他自己预计的一样处决他,反而对他十分礼遇,承认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
1953年,当在朝鲜战场上,并不被西方国家看好的中国志愿军,击败了武器装备精良的美国军队,取得抗美援朝胜利归来后,杜聿明也无比兴奋,曾十分感慨的说:"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确实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