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老汉拿着课本来到军队驻地:我就是课
1990年2月,一位看样子六十来岁,农民打扮的老汉来到了河北保定38军驻地。老人快走到部队门口时略微有些紧张,在停留了一会后,他还是走上前去。
在军队政治部接待室,一位姓谢的干事接待了老人。老人激动地握住了谢干事的手,欣喜地说道:“可算是见到你们了!”
谢干事对老人的话有点奇怪,问道:“您是……?”
老人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从随身带的挎包里掏出了两样东西。一样是一本残疾证,另一样是一本中学课本。
老人翻到印有《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那一页,指着一个人名说道:“我就是课本上牺牲的志愿军。”
图 | 李玉安
谢干事惊呆了,在38军待了那么久,他自然知道“万岁军”的历史,也知道李玉安是什么人。那是抗美援朝的“烈士”,是松骨峰一战牺牲的“英雄”。
谢干事立即把这个事向部队首长报告,军史办公室主任李淼(miǎo)生也闻讯赶来。经过核实,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课本上已经“牺牲”的英雄李玉安。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都知道,上面明明说李玉安牺牲了,怎么又活过来了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老人来到部队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一切都要从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讲起!
(一)谁是最可爱的人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战争。这本是朝鲜南北双方的内战,但是9月份的时候,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突然在仁川登陆,介入了朝鲜战争。
图 | 志愿军入朝参战
不仅如此,美军还一度将战火蔓延到我国境内,多次派出飞机轰炸我辽宁丹东,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战斗一旦打响,就不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政治工作也很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军队总政治部派出了一个小组前往朝鲜。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去了解美军战俘的情况,从而开展对敌人的政治工作。
1950年,魏巍(wēi)刚调入解放军总政治部不久,朝鲜战争就开始了。他作为总政治部的一员文艺工作者,也是派往前线的小组成员。
图 | 魏巍
他来到朝鲜后,跟很多的美军战俘都聊过。了解到他们很多人都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他们跟德国打过、跟日本打过。本来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了,却没有想到又来到了朝鲜。
从他们的言语中,魏巍听到了很多美军战俘对志愿军战士的评价。他们认为,志愿军战士是他们见过最勇敢、最不怕死、也是最难对付的一支军队。
在完成了调查任务后,魏巍本可以就此回国,可是他选择继续留在前线。在这些日子里,他在后方见到了很多美军战俘,听到了很多对志愿军战士的评价,他决定更近距离地了解我们的战士。
他在前沿阵地采访了三个月,他看见了很多战士英勇无畏地冲上战场,看到战士们被敌人的炮火压得躲在战壕里……这一幕幕,让他记忆深刻。
当他来到松骨峰战场时,他用笔记录下了战士们那浴血奋战的时刻。
回国后,他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4月11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经刊登,立刻轰动全国。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为了志愿军战士的代名词。
毛主席阅读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看完后连声说道:“写得好!”
图 | 毛主席
在这篇文章中,魏巍对松骨峰战斗印象深刻,他有这样一段描述:
“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及用刺刀和敌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胡传九、井玉琢、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
在文章中,魏巍将李玉安写成了战死沙场的烈士。可是在文章开头的时候,他却又在1990年出现了,这是什么情况?魏巍当时就在战场采访,难道他写错了吗?
事实究竟如何?还是让我们来还原一下1950年的那一场极其惨烈的松骨峰战斗吧,看看李玉安到底发生了什么?
图 | 抗美援朝战斗场景
(二)血战松骨峰当时正是第二次战役的时候,不可一世的美军在战场上被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打得屁滚尿流。他们一路沿着公路向南撤退,巴不得跑得再快一点。
而他们往南必须要经过的就是松骨峰,这是通往平壤公路的咽喉。要想阻挡敌人南逃,彻底吃掉这股敌人,松骨峰是最好的阻击地点。
因此,1950年11月29日,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打电话给下属的112师师长杨大易:“杨大易,你立刻派部队前往书堂站,占领松骨峰,给我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
杨大易答道:“是,军长,保证完成任务!”
图 | 梁兴初
挂掉电话,杨大易心里也很着急,他明白赶到松骨峰是完成包围最关键的一步。可是这个时候,他手里只有两个团了,还都在执行作战任务。
正在他发愁的时候,335团回来了,他们完成了阻击任务回来报到。杨大易很是开心,当即命令335团团长范天恩以最快速度赶到松骨峰。
1950年11月30日清晨,335团刚回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开始前往新的阵地。这一仗,比的就是速度,敌人有卡车、飞机,我们战士们靠的就是两条腿。
但是,我们还是先行到达了松骨峰。最先赶到的就是李玉安所在的一营三连,此时李玉安在三连担任一个副班长。当他们还没来得及开挖战壕,远处美军第二师第九团就已经到了。
志愿军战士就比他们快了那么一点点,眼看敌人的汽车就要从路上开过去。三连所有战士匆匆占领路边一个很低的光秃秃的小山岗,就开始反击敌人,惊心动魄的松骨峰阻击战由此拉开序幕。
三连的战士面对的不是什么美军的杂牌,美军步兵第二师是战斗力很强的一支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也是出尽了风头。
图 | 美军
松骨峰高地没有任何的遮挡物,完全就是一个一百来米的小山包。敌人一旦发起冲锋,很快就能冲上来。它的主峰有200多米,往东延伸100多米是条公路,公路旁边有个转弯地段,虽说有利于阻击敌人,可也容易遭到敌人的打击。
这场战斗从早上六点多开始,美军为了活命,急于在松骨峰打开一个生命通道。他们动用30多架飞机、10多辆坦克和大量的炮火,不惜一切代价向松骨峰高地发起进攻。而反观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用来反击的只有步枪、手榴弹,阻击的难度可想而知。
敌人向高地发射了多次燃烧弹,整个山包上到处都是火苗。李玉安不停地扑灭帽子上、腿上的火苗,一边还要拿起枪向敌人射击。
敌人在进攻前,先用炮火向高地展开了猛烈的打击,在认为轰得差不多的时候,才指挥士兵向高地进攻。三连一百多号战士没有任何胆怯,见到敌人冲上来就开始射击。
子弹打没了,战士们就用刺刀、手榴弹和美军干,到了近处就和敌人展开肉搏。
图 | 志愿军战士在战斗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三连战士在这里坚持得越久,就为大部队完成合围争取了更多宝贵的时间。
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两点,战士们已经打退了敌人五次进攻。此时的阵地上,到处都是志愿军战士和敌人的尸体,惨不忍睹。三连一百多人此时只剩下了李玉安、副连长、通信员以及几名战士。
他们几个战士利用敌人暂时撤退的时间,赶紧收集阵地上的子弹、手榴弹,然后集中到一块。刚做完这些,敌人又开始了第六次进攻,也是最后一次。
敌人几次进攻都没有拿下松骨峰高地,气急败坏。第六次进攻的攻势来得更加猛烈,飞机大炮先进行了半个小时的狂轰滥炸。随后,大批的美军士兵开始冲锋。
他们一路冲上了高地,李玉安连美军咿咿呀呀的叫喊声都听得一清二楚。可他很冷静,趴在炮弹坑里一动不动,等敌人到达他不远处时,他向敌人扔出了手榴弹。
这一下,又倒下了几个美军。只是,他扔完手榴弹后,感觉腋窝下有点痛,很快就失去知觉倒下了。
三连战士终于等到了大部队的到来,完成了合围,我军开始了对美军的反击,美军被我们包了饺子。
图 | 战斗场景
三连一百多人就靠着步枪、机枪、手榴弹,对抗敌人十几架飞机、几十门大炮、几十辆坦克的机械化部队。在松骨峰血战8个小时,打退了敌人5次反扑,杀敌600多人,敌我损失为6比1。
他们以近乎全军覆灭的代价,为大部队争取了时间,完成了对敌人的合围。一营营长在望远镜中看到,李玉安当时拿了手榴弹扔向美军后,被美军击中牺牲了。
战斗结束后,112师师长杨大易提出前去松骨峰阵地看看。当时,魏巍正好在112师采访,于是也一同前往。
图 | 杨大易
魏巍被惨烈的战斗场景深深震撼到了,他用笔记录下了这些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壮举,写下了那篇著名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李玉安的英雄形象也就作为烈士出现在了文章中。
(三)大难不死其实李玉安当时并没有牺牲,那他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李玉安当时只是昏迷了过去,等他醒来的时候,他看到漫山遍野的尸体,心里一阵凄凉。他心想要活下去,于是挣扎着向山下爬去。
李玉安每爬几步,伤口就疼痛难忍。他往前爬的时候,碰到了两具尸体,仔细一看,他的眼泪就刷刷地往下流,原来这是他的副连长,还有一个是通信员。
幸好后来李玉安碰到了一个朝鲜人民军的司号员,他见李玉安受到了重伤,把他背下了山。将他安置在松骨峰南坡下的一个朝鲜老乡家,当时朝鲜的老乡都逃走了,只剩下一间空房子。
更幸运的是,恰好有一个其他部队的志愿军战士,在押送战俘返回时,路过了这里,发现了李玉安。这名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军司号员用担架抬走了李玉安,把他送到了后方的救治所。
图 | 救治伤员
经过医生检查,发现击中李玉安的那颗子弹从右腋下射进,穿过脊梁,打断了两根肋骨,脊椎骨劈裂。医生为他做了手术,可是在医院休养了一个多月后,他依然没有好转,每天还是昏迷着。
1951年年初,李玉安被送回了牡丹江地区的一间医院治疗,后又转到中南军区陆军医院,先后做了8次手术。他的伤势才慢慢好转过来,得到了恢复。
在病情有所好转后,李玉安要求立即返回朝鲜,继续战斗。可是首长多次表示,你身上有残疾,已经不适合上战场了,还是复员回家吧。
因此,1951年9月,李玉安拿着一本《残疾证》就回家了。
其实,李玉安以前就参加过很多次战场。他从小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16岁当了一名苦力。1946年的时候,他参加了解放军,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四平战役中,他立下了一等功。在辽西作战、还有参加平津战役他都立下了大功。渡江战役他再次立了一等功,一路跟着部队打到了广西。1950年松骨峰战斗,他又立了特等功。这一辈子,他立下了十多次战功。
图 | 渡江战役
多年后,当提到这一段经历时,李玉安说道:“我从来没把自己当成英雄,我没有把自己看得那么重。在我看来,一个中国人、一个共产党员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为祖国流血牺牲是应该的。全连那么多人都死了,就我还活着,我向祖国提什么要求都觉得对不起他们。”
李玉安朴实而简单的话中,透露出的是一个革命战士对党、对祖国、对人民一片赤诚的心。
(四)甘于奉献,默默无闻1952年7月,李玉安带着一身的残疾回到了老家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在粮库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在他的履历表上,只是说了他以前打过仗,负了伤,至于有什么功劳,却只字未提。包括对他的家人,对认识的人,他都没有说过自己曾经的功劳,他甘于做一个普通人。
图 | 李玉安(左)
在粮库,他干了几十年,做了警卫员、监装员、加工员、保管员,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李玉安干得最久的还是粮食检斤员,那个时候一些农户为了能占一些便宜,有时会给李玉安送一些猪肉、粉条之类的东西,就是希望他在计算重量的时候“抬抬手”。
每当这个时候,李玉安都是两眼一瞪,说道:“这些东西赶紧给我拿走,休想通过我占国家便宜。”
由于他工作上一丝不苟,粮库的领导和很多的售粮户对他的评价都是:老李就是一杆“公平秤”。
图 | 李玉安和妻子
由于他工作表现突出,他16次被评为粮库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选为粮库优秀党员。
在生活中,他还保持着一种朴素和低调的作风。
他们家8口人,每月就靠他五十多块钱的工资度日。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也没有向组织上伸手。1978年,单位开始调整工资,他作为干了几十年的人,自然是有这个资格的。可是他偏偏把名额让给了另一位生活困难的同志。
他们家的房子住了很久,也是破破烂烂的。单位分房子的时候,也考虑到他是粮库里的老人,准备给他分一间,家里人得知后都很开心。可是李玉安却不乐意了,他给家里人做思想工作,表示想让给其他没有房子住的人。
自己的房子虽然旧,但是还可以住,别人连房子都没有。就这样,房子也让出去了。30年来,他们家就一直住在拥挤的草坯房里。
直到李玉安的事迹被大家所知道,魏巍想让他住更好的房子。亲自给他所在县的领导写信,让他交给他们的领导。可是那封信一直就在李玉安的手里,没有交给任何人。
图 | 李玉安参观部队
他的生活虽然过得很苦,可是他从没有想过要拿自己的功劳去跟党和政府换取好处。许多人后来知道他的事迹后,都问他为什么有功不享?
他却说道:“要说功劳,牺牲的战友功劳是最大的!”
(五)功勋揭露,世人震惊在李玉安回家的这些年里,他知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烈士”呢?
答案是肯定的。
1951年,魏巍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早已传遍全国,在后来更是进入了中小学的课本,又怎么会不被人知道呢?
李玉安的小儿子李广忠在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这篇文章。回家的时候还特地问父亲:“爸爸,课文里的李玉安是你吗?”
李玉安每次都说那只是重名而已。
不仅是他的儿子,很多人都问过他,问多了,李玉安也感到好奇。就让女儿给自己读了一下那篇文章。
图 |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听才知道,那就是他自己,没想到已经被写成了烈士。当女儿问他的时候,他还是笑着说道:“重名的人多了去了,打听清楚了再说吧。”
在1964年的时候,他去县里换自己的残疾军人证。他遇见了自己以前的战友王久海,王久海见到他时,吃惊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过了一会才说道:“你还活着真是太好了,大家都以为你死了,追悼会都开了。”
李玉安既然知道自己就是书上的那个人,那他为什么不承认呢?
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他说道:“我张不开这个嘴,我不想让人家说我‘吃老本’。”
他还说道:“当年做的那些事都有已经写到书里去了,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党和人民都没忘了咱,这已经够了。”
1990年2月,李玉安66岁。他的小儿子有参军的愿望,于是他就想把他送到自己原来的部队,继承自己的革命理想。
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图 | 李玉安(左一)
后来由于李玉安儿子的入伍手续一时没有办出来,4月的时候,他再次来到了老部队。这个时候部队里刚好在开庆功大会,李玉安作为英雄被邀请上台,将他介绍给了部队的各位领导。
1990年4月21日,新华社播出了一条李玉安还活着的独家新闻。这个消息一经传播,立即引起了广泛的 一个月后,《人民日报》5月21日刊登了李玉安同魏巍会面的消息和大幅照片。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号召人民群众向他学习。 1990年8月9日,原志愿军司令员杨得志特地看望慰问了李玉安。同年10月,李玉安前往朝鲜参加了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纪念活动。1994年10月,建国45周年,他邀请参加国庆观礼,还受到了众多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图 | 杨得志 李玉安平常的时候,不求名利。但是当人民群众有困难的时候,他却热心帮助。 20世纪90年代,家乡兴隆镇的主干道破败不堪,一到下雨天更是无法行走。家乡的百姓受尽了委屈,对此颇有怨言。李玉安见状也很不忍心,他不顾自己的高龄,以及受伤落下的残疾,去求各个厂子、商人,很快筹集了数百万的修路资金。 1997年2月10日,李玉安因病逝世,从全国各地赶来了上千的人,大家都来送他最后一程。 图 | 李玉安雕像 在他的遗言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家乡还有3条路没有修好,大家要继续努力完成。我的荣誉属于战友们,军功章和证书交给组织。我死后,帮我向魏巍这些老战友打个招呼。” 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他这个人的性格。赫赫战功不图名,默默奉献不图利! 李玉安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坚决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安全与胜利,他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回国复员后,他甘于做一个普通的人,做着普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几十年,继续发光发热。 这一次,李玉安真的离开了,但他永远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