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想吃饺子,妻子立马跑到地里割韭菜,他
1947年5月的一个深夜,一群解放军战士悄悄摸进了山东垛庄,对这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了突然袭击,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解放军成功占领了这个小乡镇。
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大,却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关键一步,垛庄位于孟良崮的后方,占领了这里,就等于切断了敌人的后路,至此,华东野战军完成了对于敌方王牌军队整编第74师的合围。
孟良崮战役中的粟裕
1947年5月13日,华东野战军发动了总攻,各部队从四面八方多路突击,战斗整整持续了两天,最终,敌方整编第74师被全歼。
战后清点人员时,经过敌军被俘人员的辨认,一具脑后中弹身亡的尸体被确定为就是敌军的指挥官、整编第74师的师长张灵甫,这位国民党中将的身上血迹已经干涸,长方大脸,鼻梁挺拔,身材魁梧,右腿曾因伤残废,比左腿更为细瘦,解放军找来棺木将其简单埋葬,表达了对这位曾经的抗日名将的最后的敬意。
张灵甫
张灵甫阵亡时只有43岁,他的一生充满着争议,他曾是抗日战场上的名将,也曾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为蒋介石卖命,而在民间,关于他最多的谈论则是他的三段婚姻,尤其是第二段婚姻中,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爱妻。
张灵甫的第一段婚姻1903年,张灵甫出生于长安的一个农村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张灵甫却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而他本身的成绩也十分优秀。
1921年,他考入了古城西安著名的长安中学,并于两年后考入了北大的历史系,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家里比较贫困,负担不起学费,张灵甫未能完成大学学业。
在北大期间,张灵甫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在那个时候,辛亥革命刚过去没几年,各种新思想进入中国时间不长,虽然人们头上的辫子已经剪去,但心中的辫子仍然存在,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消息闭塞,受封建思想荼毒较深。
在这种情况下,身在农村的张灵甫父母为他安排了一桩婚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包办婚姻,当时张灵甫已经年满20岁,在父母看来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了。
封建社会女子
张灵甫的妻子叫做邢凤英,是当地农村的一位姑娘,她并没有读过书,和作为北大学子的张灵甫就像是两个世界的人,尽管如此,迫于父母的压力,两人还是结婚了。
对于邢凤英,张灵甫并没有什么感情,思想和认知上的差异让两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相处得并不好,也让这场婚姻变得有名无实。
结完婚后,张灵甫就返回了学校,不久后在北大退学。
1926年,在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的建议下,张灵甫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了赫赫有名的黄埔第四期学员,其中刘志丹、林彪都是他同期的同学。
张灵甫
黄埔四期毕业后,张灵甫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1师任步兵排见习官,不久见习合格升任排长,开始参加北伐战争。北伐结束后,张灵甫调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师,这是国民党的嫡系部队,由黄埔军校的教员和第一期的学员为骨干组建而成,有“天下第一师”之称。
张灵甫的第二任妻子1933年,年仅30岁的张灵甫就当上了第一师独立旅第1团的上校团长,此时,他所在的部队正在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交战,在这里,他结识了她的第二任妻子吴海兰。
吴海兰是一个漂亮的川妹子,家住广元县城,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铜匠,家道小康。
与当时大多数女子不同的是,吴海兰在当地的女子学堂上过学,受过相当正规的教育,有文化、有颜值,吴海兰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追求者甚多,不过读过书的她眼界颇高,一直没有看上眼的人,直到张灵甫出现。
吴海兰
1933年,经过部队朋友的介绍,张灵甫认识了吴海兰,两人第一次见面,张灵甫就被对方的容貌和气质吸引了,而吴海兰也对这位英俊的国民党军官一见倾心。
不久之后,两人就在广元拜堂成亲了,婚后,夫妻二人琴瑟和鸣,感情笃深。一年后,女儿张清芳出世,一家人其乐融融。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了,张灵甫的第一任妻子呢?
两人离婚了吗?
她又是否知道丈夫已经另娶新欢了呢?
张灵甫和他的第一任妻子邢凤英其实并没有正式离婚,从他就读黄埔起,邢凤英就一直在家里帮张灵甫照顾他的父母,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结发妻子在这边照顾自己的父母,他在那头反手就另娶新欢,至于邢凤英知不知道这件事,就算当时不知道,后面也知道了,因为张灵甫直接把吴海兰带回了老家,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张将军还有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操作,我们等下会说。
就在张灵甫和吴海兰过着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
杀妻疑云当时吴海兰在张灵甫的老家西安,张灵甫在外领兵打仗,夫妻俩分隔两地,但张灵甫非常牵挂妻子。有一次,一位同乡的团长回家探亲回来,张灵甫立刻向对方打探妻子吴海兰的近况。
那位团长是个爱开玩笑的性格,见张灵甫这副火急火燎的样子,便有心想逗他一下,打趣道:
啊呀,老兄,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呀!
你的太太嘛,一次我看见她穿着旗袍,打扮得花枝招展,身边还有一个年轻人,西装革履,两个人可亲热呢!
你要是不放心,快去西安看看吧!
吴海兰和张灵甫
这位团长没想到的是,这本是一句无心的玩笑话,没想到却酿成了一桩惨剧。
张灵甫生性耿直,并且脾气爆裂,他没有听出对方是一句玩笑话,得知自己日思夜想的妻子背叛了自己,勃然大怒,他立马向当时的第一师师长胡宗南请了假,赶回了西安,准备找妻子算账。
见到奔波在外的丈夫突然回来,吴海兰非常高兴,和往常一样,她体贴地问丈夫想吃什么,张灵甫对妻子说道:“我好长时间没吃过饺子了,你为我包一顿饺子吧。”
吴海兰答应了,她马上跑到菜地里去割韭菜,而让她没想到的是,张灵甫就尾随在她的身后,举起了手枪,随后一颗子弹击中了吴海兰的后脑,这位前一秒还对张灵甫满怀爱意的年轻妻子,转眼间就死在了丈夫的手里。
没有任何的询问,也没有听对方的解释,因为他人的一句玩笑话,张灵甫这样杀死了自己的爱妻。
关于这个故事,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据说张灵甫杀妻并不是因为对方出轨,当时张灵甫发现自己房间内的军事文件经常莫名其妙丢失,他怀疑是妻子吴海兰拿走了文件。当时胡宗南的部队一直在川陕地区和红军激战,当地我党的地下活动非常频繁,张灵甫疑神疑鬼,害怕妻子跟共产党有了关联,这可不是小事。
事情没搞清楚之前不便声张,尤其是这种敏感的问题,张灵甫于是私底下找来妻子盘问,不料吴海兰一直沉默不语,她这种态度让本就脾气火爆的张灵甫气急败坏,更加认定妻子做了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盛怒之下拔出手枪就杀了吴海兰。
因为这件事可能涉及到共产党,张灵甫怕传出去有口难辩,于是便对外界推说是由于感情纠纷。
对于这件事,张灵甫的逻辑非常有意思,在他看来,因为牵涉到共产党而杀妻,可能会受到处罚或牵连,而因为感情纠纷杀妻,就会没事,完全忽视了他杀了一个无辜平民的事实,也就是说,杀人,可以,通共,不行!
在国民党军官看来,通共是比杀人还要严重的问题。
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内部和国统区的一些风气。
其实两种故事版本中,无论是因为什么而杀人,张灵甫其实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接下来,这位国民党中将还干了件更离谱的事。
前面说的张灵甫的第一任妻子邢凤英,她一直在西安老家帮张灵甫照顾父母,结果张灵甫直接又带了个老婆回来,按常理来说,你既然不喜欢邢凤英,又有了新欢,那就跟人家说清楚,也还别人自由,结果张灵甫这次回老家后住了几天,邢凤英居然怀孕了,后来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
其实在那个年代,包办婚姻非常普遍,很多进步人士都有过包办婚姻的经历,但人家的处置方式都还算合理,要么就直接说清楚,两人各自追求自己的幸福,要么就如鲁迅先生一样,不亲近,也不干涉对方的自由,但终身奉养,甚至就连一堆风流债的胡适都做到了一生只娶一人,对比来看,张灵甫的处理就很难让人理解了。
胡适和妻子
聪明的“大舅哥”这边张灵甫杀人后,跟没事人一样回到部队继续当他的团长,也没有人出面制裁他,按照当时国民党的德行,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但张灵甫没想到的是,他遇到了一个聪明的“大舅哥”。
吴海兰被枪杀的事情,后来传到了她的老家四川广元,吴海兰的哥哥吴正有非常悲愤交加,他立刻写了一封控告信,找到了西安的妇女协会。
吴正友非常聪明,他没有直接报警,因为他清楚,以张灵甫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位,报警多半没什么用,不说警察局敢不敢调查,真要调查了估计也会被国民党军部给压下来。
那他为什么会选择妇女协会这么一个没有权利的组织呢?
因为宋美龄一向与妇女组织走得比较近,吴正友希望通过西安的妇女协会将事情闹大,在社会上掀起舆论,从而让国民党的高层知悉并处理这件事。
西安的女界得知此事后,声称要为吴海兰讨个公道,严惩杀人凶手,一时间,中央军团长杀妻案在古城闹得沸沸扬扬。
正巧这个时候,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来到了西安,这位少帅夫人可不简单,她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宋家老太太的干女儿。
张学良夫人于凤至
哪个宋家?
民国四大家族蒋宋孔陈的宋,也就是宋美龄的家族,宋家老太太就是宋家三姐妹的母亲,蒋介石和孙中山的岳母,所以于凤至又被称为宋家的“四小姐”。
于凤至到西安后,妇女协会马上把吴正友的控告信交给了她,希望能通过她的手让国民党高层出面干预一下这件事。
于凤至回到南京后,直接把此事告知了宋美龄,当时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正一起鼓吹新生活运动,旨在改造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听到这件事后,宋美龄非常生气,团长杀妻,既违反社会道德,又触犯国法,简直就是跟新生活运动对着干,于是她把这件事告诉了蒋介石。
宋美龄
就这样,这件事几经周折,神奇般地传到了蒋介石那里。
蒋介石一听自己的黄埔门生无理杀妻,非常生气,立刻吩咐下面的人将张灵甫送南京军事法庭查办。
张灵甫的上司胡宗南收到了上面的命令,他原本以为这只是件小事,凭自己的权势足以平息掉这件事,哪知道这案子直接闹到了蒋介石那里,这下他知道自己保不了张灵甫了,就把这件事告知了对方。
张灵甫自知罪责难逃,于是他向胡宗南表示,事已至此,他也不想再让师长为难,自己遵命去南京投案服罪就是了。于是他也没让人押送,自己直接跑到了南京,到南京后径自去军法处自投罗网,被拘押于老虎桥模范监狱。
官复原职张灵甫的案子没有什么疑点,他在牢里蹲了一年后就被判处了死刑,但却一直没有执行,为什么?
因为蒋介石下达了一道命令:“不予执行”。
判了死刑却不准执行,这和没有判决有什么区别呢?
蒋介石这套自欺欺人的把戏玩得很熟练,吴正友恐怕怎么也没想到,国民党最大的包庇者正是这位校长先生。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张灵甫是所谓的“天子门生”,黄埔四期毕业,又一直在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任职,很有才干。在蒋介石和为张灵甫奔走的“黄埔系”军官看来,一个女子,命如草芥,哪有“党国栋梁”的命金贵?
后来,全面抗战爆发,蒋介石以“国家需要人才”、“将功赎罪”为由,将张灵甫从牢里放了出来,官复原职,送上了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延安,也发生了一起红军军官枪杀女学生的案件,但这位名叫黄克功的红军旅长的命运和张灵甫却是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黄克功案的判决则是“从快、从重、从严”。
他在1937年10月5日夜间,枪杀陕北公学的女学员刘茜后,翌日就被逮捕,10月12日经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判决死刑并立即执行,一个星期过去,杀人者就伏法了。
其实当时还有很多人给黄克功求情,这位红军旅长虽然只有26岁,但资历很深:
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同年入党,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从一个红军战士,一步步升了上来,此外,他还是一员猛将,尤其是在二渡赤水的娄山关战役中,立下了大功,因此很多人向毛主席求情,希望从轻处罚。
等待判决时,黄克功本人也向毛主席写了信,希望戴罪立功,并表示即使难逃一死,也希望死在战场上。
但这些都被毛主席一一拒绝了,他在给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的信中这样说道:
“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
在蒋介石看来,可能十个吴海兰也不如一个张灵甫,但在毛泽东眼里,一百个黄克功也比不上共产党员和红军的纪律与荣誉。
张灵甫回到战场后,确实立下了不少的战功。
1937年12月5日,张灵甫率305团投入南京保卫战,在淳化镇附近阻击日军掩护王耀武51师退入南京,双方展开肉搏战,张灵甫的左臂中弹负伤不下火线,在战役中张灵甫率部死守华严村,以一团之力与日18师团血战一昼夜,最终也因伤势严重,渡江后不久暂别部队回到西安养伤。
1939年3月底,日军占领南昌,张灵甫奉命率领自己的部队赶到南昌西边的高安作战,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由于张灵甫带头增援,前军将士士气大振,打退了日军。然而他在冲杀的时候,右腿膝盖被机枪扫中,由于负伤后急于出院返回前线,他落下终身残疾,从此得了一个绰号“张瘸子”。
1945年4月,在湘西雪峰山战役,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主力血战获胜。
此役之后,由于在抗日战场上战功累累,张灵甫升任74军中将军长,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在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张灵甫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三次婚姻。
张灵甫的第三任妻子张灵甫的第三任妻子名叫王玉龄,出生于湖南一个望族,祖辈经商,家中有良田千倾,富甲一方,王玉龄的外祖父家曾获封公爵,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如今的国防部长,外祖母是清朝两江总督的女儿,这样的累世富贵下,王玉龄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金枝玉叶。
她教养很好,气质又端庄,是当地出名的美人。
当时有熟人要给张灵甫介绍一位姑娘,张灵甫便想提前去了解一下对方,王玉龄正在理发院里烫发,张灵甫来到她的身后,打量着镜子中的年轻姑娘,王玉龄见一个陌生男子正打量自己,觉得对方非常无礼,便瞪了他一眼,张灵甫后来曾对王玉龄开玩笑称:当时你如果是对着我笑,我就不会娶你了!
两人结婚时王玉龄只有17岁,而张灵甫已经四十多岁了,但这对老夫少妻的感情非常好。当时张灵甫的74军负责南京戍卫工作,白天驻扎在城外,但凡进城,哪怕仅五分钟空闲,张灵甫也要拐到家里看看妻子,他曾对人说:“我讨了一个好老婆,我讨饭她会帮我拿饭碗。”
1947年初,王玉龄为张灵甫生下了一个儿子,但让她没有料到的是,儿子还没满月,张灵甫就死在了战场上。
1947年,国民党军集结3个兵团共45万兵力进攻山东,准备将20多万华东野战军消灭于山东境内。
由于被我军各种迂回包抄、分隔围歼的战术打怕了,这一次国民党军长了个心眼,采取了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法,华东野战军由于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主力不断后撤,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国民党军队慢慢占领了鲁南解放区。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高层开始飘了,他们认为这是华北野战军军力疲惫,无心决战的表现,尤其是汤恩伯领导的第一兵团,放弃了稳扎稳打的战法,不等第二和第三兵团一起行动,快速推进。
而在第一兵团中,则要数整编第74师最为冒进,不过这74师虽然冒进,却也有它的底气,这可不是一支简单的军队。
74师是由原74军整编而成,实际兵力达到了3万多人,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全美械装备,并且长期接受美式训练,甚至连军服都是美式军服,国民党军队的训练都是参照74师进行的,因此74师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连美国顾问团都曾说过:国民党军队中只有74师能打!
而这支王牌部队的指挥官就是张灵甫,这位出身黄埔四期的抗日名将,仗着装备精良,甩开了两侧的友军,孤军深入鲁中山区,殊不知,一张大网已经张开,静静地等待着他。
其实当74师进入鲁中山区开始,华东野战军就已经做好了部署,准备吃下这条送上门的大鱼。为此,华东野战军9个纵队加上特种兵纵队全部出动,对74师进行合围和阻援。
张灵甫毕竟也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他很快意识到了自己可能有被围歼的危险,马上率领部队后撤到孟良崮一带,但为时已晚。
1947年5月的一个深夜,华野第六纵队急行军120公里,提前8小时到达了孟良崮后方的垛庄,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成功占领剁庄,至此,华东野战军对于整编第74师的包围已经完成。
正如开头说的那样,经过了两天的战斗,74师被全歼,身为指挥官的张灵甫也被击毙。
直到几个月以后,王玉龄才获知丈夫阵亡的消息,这时她刚刚过完19岁生日。
后来他带着孩子和母亲去了台湾,几年后又独自一人去了美国,张灵甫并没有给她留下什么遗产,她的生活一直很清苦,即便如此,她仍然拒绝了多方的捐赠。
在美国,她一边打工一边完成了大学学业,之后一直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到退休。
1973年秋,周恩来总理了解了她的情况,邀请她回祖国观光探亲,并欢迎她落叶归根,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地由美国来华的华人,仅有她和杨振宁教授。
虽然王玉龄和张灵甫只有两年的夫妻生活,但王玉龄自19岁失去丈夫后,七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再结婚,独身至今,她曾对人说过,如果有来生,她还会选择张灵甫。
至今,王玉龄还是经常会去西安看望张灵甫前妻留下的子女。几十年的时光荏苒,早已淡化了那些牵扯不清的爱恨情仇,只剩下围绕着同一个男人而产生的牵绊和温情。
————感谢观看————
您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