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94年张学良唯一健在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要人照顾

提起张学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声少帅天下闻,他是东北赫赫有名的军阀张作霖的儿子,自小在军队里长大,后来带兵作战,被将士们称作少帅。张学良一生,辉煌和坎坷相伴。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位少帅唯一幸存的儿子——张闾琳。

94年张学良唯一健在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要人照顾

1917年,张学良在他的父亲张作霖的军中当兵,在军队期间张学良不断磨练和提升自己,参加了两次直奉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学良为人忠义,心怀报国之念,虽然是军阀世家子弟,但却没有丝毫纨绔风气。他爱护士兵,凡事亲力亲为,慢慢地,张学良在军中的威望与日俱增,在他管辖内的军队将士对他无不心悦臣服,俯首称臣。少帅之名也渐渐广为人知,张学良在军中度过了一生中最痛快,最满足的时光,在父亲旗下,施展自己的抱负,少年将军、潇洒恣意、前途无量!

但是好景不长,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遭遇不测,一时之间群龙无首,张学良强忍丧父之痛,在紧要时刻扛起大局,在众多老臣的帮助下担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一职。经过此次事件,张学良明白自己未来没有了父亲作为依靠,心性更加成熟稳重、不似从前冲动轻浮。后来,张学良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开始了他数年的统帅生涯。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面对日军的进攻采取不抵抗策略,张学良虽然痛恨日本人,但是也为了顾全大局,选择保全东北军的主力,率领军队撤退。1932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从此东北人民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痛苦和煎熬之中。张学良在晚年时也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他说是自己对于日本侵略意图认识不全,才选择不抵抗的策略,对此,他不由得感到深深的懊悔。

94年张学良唯一健在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要人照顾

好在,在后来的时间里,张学良认清了自己的错误,他知道如果国共两党继续争斗下去,中华危矣,于是拍案而起,与杨虎城一起发动了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放弃对共产党的围剿和打压,双方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可以说,西安事变的发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他们二人对中国的解放有着极大的功劳,是我国伟大的功臣。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将军在发动西安事变后却被国民政府囚禁了长达五十年之久。1938年,张学良被国民党政府软禁,失去了自由,大好青春就此葬送,正值盛年,却无法施展拳脚,这应该是如他一般男儿最大的遗憾了吧。

除了受到软禁,终日无所作为之外,还有一个令张学良痛不欲生的事情,就是他的孩子大多数早早离世,这让他深深切切的体会到了多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张学良少年时风流倜傥,许多怀春少女对他倾慕已久,张学良一生有过三个女人和五个孩子。张学良和于凤至在1914年完婚,婚后生有四个孩子,三个男孩,一个女孩。本以为这是世间极好的事,哪怕张学良后来被囚禁,也仍有子女可以依靠和盼望。但是,世事弄人,他的三个儿子竟然都早早离开了人世,使得张学良经受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打击。

94年张学良唯一健在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要人照顾

长子张闾珣出生于1917年,当时,张作霖还活着,他见到这个刚刚出世的婴儿就喜欢的不得了,经常抽出时间来陪伴孙子玩耍,这疼爱的程度可是让张学良都十分眼红,张闾珣自小聪明,也十分勤奋,是个很优秀的孩子,但是他有心理上的疾病,经常自己一个人发呆,自言自语,有时还会做出一些常人不理解的举动。

本来张闾珣的心理问题在好好调养之下并无大碍,但是在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软禁,张家形势愈加严峻,张闾珣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压力。当时他正在伦敦做事,恰好目睹了1941年的伦敦大轰炸惨状,这就让本就敏感的张闾珣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再加上父母和亲友不在身边,他的精神几近崩溃。1942年,张闾珣来到美国寻找母亲于凤至,于凤至看到眼前憔悴的儿子,心疼不已,于是悉心照料,多加关怀,希望孩子的病情能够好转,但是这些都无济于事,张闾珣的病情一天天恶化,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于凤至想到或许儿子见到父亲后,心情能够得到缓和,于是劝说张闾珣前往台湾,去见一见他的父亲。

1975年,张闾珣经过辗转来到了台湾,见到了张学良。当时的张学良已经年迈,为了帮助儿子康复,他做了很多努力,经常陪伴着儿子身边,看病、看书、踏青……,但是天不遂人愿,即使张学良竭尽全力帮助儿子,也没能阻止儿子病情的恶化,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儿子一天天消瘦下去,心如刀绞。

1918年9月张闾珣骤然离世,甚至都没能见母亲最后一眼,张学良悲恸不已,亲手将长子安葬在阳明山,并且嘱咐身边的人,隐瞒长子去世的消息,他不想让远在美国养病的于凤至伤心。

94年张学良唯一健在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要人照顾

张闾玗是张学良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性情从某种方面来说还挺像张学良,花花公子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和沉闷的哥哥截然不同。张闾玗将张学良的风流潇洒学了十成,稳重好学却一点也没学到,已经成年的张闾玗十分不懂事,只知道花天酒地。

张学良失去自由后,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于凤至急于到他身边照顾,草草安顿好子女后就启程回国。但是张闾玗似乎一点也不在意父母的安危,他在寄给于凤至的信中说道自己过得不错,希望母亲能够多给一些生活费以供娱乐,还说明自己需要一笔钱来买车。当时的张学良自身难保,早已经没有了当时大将军的风范,然而张闾玗在这样紧要的关头不关心怎样帮助家里人度过难关,反而一门心思的向父母要钱,只顾自己生活的好就行了,可以说十分自私和不懂事了。

张学良被软禁,有许多地方需要上下打点,此时正是一家子的难关,但是张闾玗却依旧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还因为赌博欠下了巨额的债务,这要是放在现在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啃老族”吧。张学良和妻子对这个孩子的不懂事颇为不满,但是也很无奈,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再怎么样也不能不管,于是拜托宋子文帮他还清债务,照顾一下他的生活。

1942年,张闾玗前往美国读书,在美国认识了爱人,很快结婚生子,也算是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是,张闾玗年轻时肆意妄为,沾染了很多恶习,抽烟、喝酒、赌博,这些已经把身体拖垮。1986年,他身患肺病,在承受了很多病痛的折磨后与世长辞。

94年张学良唯一健在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要人照顾

在于凤至所生的三个男孩中,张学良最喜欢的就是他的小儿子张闾琪。第三子从小聪明伶俐、孝顺父母、品行端正,深得张学良的重视和疼爱。可以说张学良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够有一番大作为。

然而,不知道是老天的惩罚还是命运弄人。1929年,张闾琪不幸感染了肺结核,这个病在当时足以致命,张学良为了保住小儿子的性命,动用了所有人脉来找治好张闾琪的方法,但是许多人都对此束手无策,张学良感到痛苦至极,但又无可奈何。同年7月初,张学良离开儿子的病榻旁,前往北平面见蒋介石,但是就在他走后不久,张闾琪的病情突然加重,不过几天时间就离开了人世。张学良身边的人得知这个噩耗后,没敢告诉张学良,怕他受到太大的刺激。

后来,张学良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将妻子于凤至接到北平,两人对视久久难言,想起小儿子从前的种种,不由得失声痛哭,伤心欲绝,孩子们相继离世,这对于已经年迈的父母是多么残忍而沉重的打击啊!

张学良曾经陷入一段长时间的自责中,白发人送黑发人,他送走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他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影响了孩子们的未来,如果不是他被软禁,孩子们受到牵连,就不会这么早就离世,他谈到自己年轻时风光一时,到老了却要承受这样的痛苦,真是世事无常,命运弄人啊!

张学良的第四个儿子是他与赵四小姐赵一荻所生,名叫张闾琳。这是张学良与赵一荻唯一的孩子,也是最长寿的孩子,但是张闾琳的人生也并不顺利,和他的父亲和哥哥一样,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

94年张学良唯一健在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要人照顾

1929年,赵一荻生下张闾琳,当时还是张学良妻子的于凤至得知消息后,赶来帮忙,为赵一荻提供住所和生活用品,赵一荻就这样安顿下来,和孩子一起生活了十一年。1940年,赵一荻本想带着孩子前往更安全的地方,但是想到自己的爱人被圈禁,赵一荻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陪伴张学良。当时的张闾琳十分年幼,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赵一荻不敢带着儿子冒险,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她将张闾琳托付给了当时信得过的朋友伊雅格和埃娜夫妇。

1946年,张学良和赵一荻被软禁在台湾高雄,二人住在一处破旧的老房子里。1954年宋美龄派遣董显光夫妇以教导张学良英语为由打探张学良的动向和思想状况,谁知这两对夫妇在长期的相处和磨合之中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将对方视作知己。后来,董显光夫妇接到任命要前往美国任职,在临走之前,他看着张学良夫妇,说道自己即将前往美国,询问他们是否需要自己帮忙在美国做些事情,张学良和赵一荻得知后不禁大喜过望,请求他们俩能够帮忙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董显光夫妇得知张学良居然还有一个儿子流落在外,十分惊讶,向张学良和赵一荻保证只要孩子还在美国,一定会帮他们找到。

当时的科技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在茫茫人海中找一个已经失去联系十几年的人是何其困难的事情啊!伊雅格和埃娜夫妇为了躲避中国战乱早已经带着孩子回到了美国,夫妻俩想起赵一荻的嘱托,为了保护这个孩子,夫妻俩对外称这是自己的孩子,从前的名字也没有再提起。由于众多因素的阻碍,董显光夫妇即使四处打听、询问还是没能找到张闾琳的下落。无奈之下,董显光求助于美国政府,希望能够找到孩子,所幸,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董显光顺利见到了张闾琳。

94年张学良唯一健在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要人照顾

1956年5月,董显光找到了张闾琳,并告诉了他的身世。伊雅格夫妇待张闾琳就像对待自己的亲身骨肉一样,他在美国的这些年里,得到了优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十分优秀的人才。董显光希望张闾琳抽空去看看他的亲生父母,他们如果知道自己的儿子有现在这样的成就,一定会十分欣慰的。

董显光将这个好消息写信告诉了张学良和赵一荻,两人得知后喜极而泣,知道自己的儿子健康的活着,还长成了期望中优秀的模样,便十分宽慰。

为了让张学良夫妇早日见到张闾琳,董显光隔三差五的就去游说蒋介石,希望他们准许自己的请求,就这样,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蒋介石答应了这个条件,准许张闾琳来台湾看望亲生父母。

张闾琳带着年仅一岁的儿子来到台湾看望已经被囚禁多年的父母,此时,他已经和自己的父母分别了十多年之久,张学良和赵一荻看着眼前的儿子,心中久久难以平静,想起儿时的种种,想起已经去世的孩子,想起这多年来的相思入骨,一时间百感交加,热泪盈眶。

张闾琳带着妻子和儿子在台湾小住,每天和父母聊天,讲述自己这些年来的遭遇,张学良则抱着年仅一岁的小孙孙张居信,每天都乐得合不拢嘴,对于张学良来说,失去了三个孩子之后,面前的小孙子是慰藉一切的良药,张学良又从消沉和痛苦中走了出来,对这个孩子爱不释手、疼爱至极。

94年张学良唯一健在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要人照顾

在此后的每一年里,张闾琳都会抽时间带着孩子来台湾看望父母,在这期间张居信又多了个弟弟,张学良亲自取名张居仰,以此来寄托自己的信仰,并希望这两个孩子能够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1990年国民党放宽了对张学良的囚禁,只是不允许他再返回祖国,张学良只能来到美国,到儿子身边安顿下来,开始了平静安宁的生活,但是张学良始终都想再回国看一眼祖国大陆,再回东北看一眼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张学良中途也曾试图悄悄回国,但是都被国民党方面阻拦,甚至去香港看望朋友都不被允许。

1993年,眼看亲自回国无望,张学良和赵一荻卖掉了在台北的房产,想要让自己的儿子代替他们去看一眼故乡。张闾琳十分孝顺二老,对二老的请求也不会推脱,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张闾琳在跟父亲聊天时就经常听父亲提起年少时的事,提起东北,提起中国,言语之间尽是怀念之情,神思之中也是满满留恋之态。身为儿子帮助父亲了结遗憾是应该的,况且自己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也是中华儿女的一员,理应回到祖国看看阔别已久的故乡。但是他一直以来都没有合适的机会回国,于是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下来。

1994年,张闾琳收到来自北京航天讨论会议的邀请函,他知道这就是回国的大好时机。简单地准备过后,张闾琳带着妻子坐飞机来到了北京,飞机上,张闾琳心情复杂,都说近乡情更怯,他已经有几十年没有来到中国了,长年呆在美国的他连中文都说的不太利索,但是进来之则安之,走一步看一步吧。到达北京后,我国外专局局长亲自迎接,对张闾琳夫妇礼遇有加。

94年张学良唯一健在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要人照顾

张闾琳在北京的日子里,了解到很多中国航天方面的信息,他对中国只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能够达到西方国家的百年成就十分欣喜和自豪,他认为中国的强大不过是指日可待。他还在北京游览了故宫、天安门、长城等著名景观,不禁感叹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这里,他们第一次在中国感受到了家和民族的温暖。

在会议结束之后,为了父母的夙愿,张闾琳申请前往沈阳,到父亲出生的地方看一看,请求很快被批准,张闾琳夫妇登上了前往沈阳的列车。

沈阳南站,今天要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少帅的儿子,阔别几十年之久,他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他看着眼前景象,想到曾经那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率领大军纵横潇洒,带着烈酒和将士在东北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传说。不禁热泪盈眶,久久难以平静。

在沈阳,张闾琳参观了曾经的“大帅府”,赵四小姐居住过的楼,九一八事变纪念馆等等一些有着父母痕迹和民族印记的地方,在这里,他好像明白了自己的父亲为何执着要再看一看故乡,这里是血脉相连的根,是他想要守护的地方,也是他最留恋向往的家。

张闾琳回到美国后,将所见所闻告诉了张学良,这位已至垂暮之年的老人,安安静静地听他讲述故乡的事情,他知道自己有生之年再不能回去看看,只能在儿子的讲述中获得一些慰藉,不过也足够了,自己一生,前半程辉煌恣意,后半生虚度光阴,晚年还能听闻家乡的事,他已知足。

94年张学良唯一健在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要人照顾

此后,张闾琳时常前往中国,去体会祖国的大江大河,去东北,感受属于父亲的英雄气息。后来,赵一荻离世。再后来,张学良在101岁时也与世长辞,他虽然离去,但是我们会永远铭记,曾经有个鲜衣怒马的少年,曾经有个叱咤风云的将军,曾经有个眉目祥和的老人,他为了中华民族牺牲了一生,他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