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拜登被呼吁主动辞职,默克尔或被迫延期
月儿弯弯照九州,有人欢喜有人愁。
同样是当西方国家领导人,有的人能屹立政坛16年不倒,有的人才上任7个多月,就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对。
9月2日,两条颇有意思的消息传来,将德国和美国卷入了话题中心。
一、拜登又被呼吁辞职,哈里斯“躺着中枪”?
据环球网2日报道,当地时间9月1日,美国民意调查公司拉斯穆森,发布了最新的民调数据。
该数据显示,有52%的美国选民反感阿富汗撤军行动,他们认为,拜登应该主动辞职。
另外,还有39%的选民指出,希望能再给拜登一次机会。
关于这份民调数据,有3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1,此次调查是在8月30日和8月31号日进行的,时间刚好在美国结束阿富汗撤军行动之际。
如此新鲜的数据,或许十分准确地体现出民众对拜登的看法,也说明了美国人对阿富汗撤军行动的态度。
2,在接受采访的美国选民之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民主党人支持拜登提前下台。
这也就意味着,拜登可能已经难以团结民主党。他上台之后的表现,不仅让同盟失望,也引起了内部分歧。
3,美国选民虽然呼吁拜登下台,但是也不愿意接受哈里斯上任。
在39%的拜登支持者中,大多数人表示,不希望看见哈里斯成为新总统。
实际上,有47%的受访者认为,哈里斯当副总统“完全不合格”。
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按照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拜登如果提前下台,副总统哈里斯将继任总统。然而现如今,美国选民既对拜登不满意,也不喜欢哈里斯。
无奈的美国民众,只能让这种糟糕的政局继续下去。
不过,一个不受民众支持的政权,又能做出什么政绩?拜登和哈里斯的民调数据正在说明,未来几年,美国政坛将陷入严重的政治撕裂。民主党领导力下降,共和党会奋力发起反击。
特朗普的机会显然已经来了。
二、德国大选陷入混乱,默克尔或被迫延期下台。
与上任8个月就被要求下台的拜登相比,德国总理默克尔,似乎稍微成功一些。
总体上来说,默克尔执政期间,德国在欧盟树立了强大影响力。
在美俄博弈最激烈的时期,默克尔依然能带领德国,于两者中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现如今,柏林和莫斯科把“北溪-2”天然气生意做了,美国也不从德国撤军了,执政16年的默克尔,就等着“荣誉退休”了。
结果,德国大选却陷入混乱,新政府究竟什么时候能成立,恐怕还不好说。
9月2日,据环球网消息,德国联邦议院左翼党主席迪特玛·巴尔奇向媒体透露,默克尔或将在圣诞节之前,一直担任德国总理。
因为就目前局势来看,新政府的组建谈判将十分困难,“可能会出现没有一个政党获得30%选票的情况。”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德国大选陷入了混乱,现在有3方势力胶着不下,3个党派要进行对决。
起初,代表联盟党(由基社盟和基民盟共同组成)的拉舍特,被看成是默克尔最有可能的接班人。结果没想到,代表绿党的巴尔博克和代表社民党的舒尔茨,却在最近追了上来。
现在距离联邦议院选举仅剩24天时间,如果联盟党、社民党和绿党之间的竞争,不能产生明显差距的话,那么最后3党的选票,可能都无法达到30%。
如此一来,就很容易出现3个党派为了组阁而争论不休的局面。
总而言之,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之后,内阁成员一天没定下来,新政府就一天无法成立,现任总理默克尔,自然也就无法离职。
拉舍特
对此,还是浅谈两点看法吧。
第一,德国大选的混乱,已经暗示了未来德国政坛的走向。
默克尔终究是要下台的,但是其接班人显然无法像她一样独揽大权,获得稳定且庞大的支持。
当政坛内部出现不一样的声音,甚至因此而陷入分歧和混乱时,德国还能否像如今一样,在大国博弈之间保持平衡?柏林的贸易政策和对外方针,还能保持相对中立和客观吗?
第二,默克尔延期下台,对世界来说或许是个好消息,但是对德国来说,却令人唏嘘。
一方面,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德国有默克尔坐阵,或能继续保持欧元区稳定。中亚非三大陆的联合,其实非常需要西欧的支持。
默克尔晚一点下台,对世界来说是件好事。
然而另一方面,默克尔迟迟无法离任,体现出的是德国政治混乱与撕裂。
这样一个西方大国,或将会沦为美国利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