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选将至,超半的德国人认为即使经济受到
2005年11月,默克尔在德国大选中胜利,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理。在默克尔执政期间,中德关系逐渐向友好方向发展。但是这种好趋势目前看来是延续不了多长时间了,由于默克尔的主动辞职,德国即将迎来总理大选。随着默克尔的宣布卸任,德国民众对华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对华强硬”的态度风靡德国。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外交重点转向中国,希望与中国达成友好合作的关系。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无法让欧洲各国忽视。关于是否与中国进行合作,也成为德国民众热议的话题。
根据《环球日报》的相关报道,德国《国际政治》杂志出炉的一份民意调查结果中显示,其中有58%的受访民众认为,即使德国本国经济受到损失,也必须要对中国保持强硬的态度。在本次受访的群众中,有17%的民众认为,对中国强硬的前提是保证德国的经济不受损失,仅有19%的民众认为不应该以任何形式表现出对中国的强硬态度。这也就意味着,伴随着默克尔的下台,德国与中国的合作政策将或许会被终止,德国的新政府可能会全面放弃默克尔时期的对华友好政策,转为反华。
在全球疫情下,恢复经济已成为各国共识。中国作为少数几个在全球疫情下恢复过来的国家,其庞大的市场与强大生产能力都是当前德国为恢复经济所急需的东西。但是就目前的德方面一系列言论来看,德国宁愿放弃恢复经济也要全力反华。当然在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冷静的声音,德国柏林中国问题学者比科尔曼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就认为德国此时大肆炒作反华情绪会将中国与欧洲各国关系带入低谷。但是这种冷静的声音在反华言论大环境中往往会被淹没,无人问津。
如今距离德国大选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国反而成为这次大选的关键角色之一。德国部分政党认为应该像美国一样对待中国,以强硬的态度遏制中国的发展,从而维护西方所谓的秩序。
德国大选后新上任的总统是否会改变默克尔以往的对华政策?默克尔的卸任是否会让德国彻底变天?事实上,关于如何对待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中国,长期以来,德国的“左”“右”两派对于此问题一直达不成共识,同时此次民调结果也并不能完全代表德国全体民众对中国的态度。
德国政商两界其实非常清楚,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于德国经济长远发展的价值,这次德国国内掀起的“反华”热潮,无疑是德国为了自身的利用选择与美国“形成配合”,试图换取美国支持,从而对华施加压力,减少中国对自身的威胁。不过话说回来,不管德国下一任总理是亲华派还是强硬派,中国都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