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朱德接待外宾,冷气屋内苦等1小时,归家十
1976年6月21日下午,朱德元帅身穿一身正装,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准备进行外宾接待工作,可就在约定时间将至的时候,却突然有人前来告诉他外宾改变了行程。
“朱委员长,外宾临时有些事务,恐怕要来的晚些……”
已然年迈的朱德元帅拢了拢衣服,点头示意工作人员自己知晓,又在开着冷气的房子里等了一个小时,最终在活动结束,归家10天后不幸逝世。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886年,朱德元帅出生于四川仪陇,从23岁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开始,他陆续参加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战争,整整40年的时间,他一手将革命的嫩芽护持成了一株参天的大树,让四万万国人皆能得其福泽。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朱德元帅也没歇着,要么是潜心在中央里琢磨现代化部队的建设,要么就是在我国各大省市之间反复奔波。
1960年他提出生产要因地制宜,1961年他提出要恢复集市的贸易,1962年他又主张提升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听着是不是很简单?
可是就在这一句话的“空间”里,朱德元帅跋涉过千山万水,接触过万千底层人民。
可人力有时尽,人的身体终归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孱弱,在1975年后,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以至于国家大幅度削减了他的工作,甚至主张让他在家里好好休息。
然而,心里揣着人民的朱德元帅是停不下来的,他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
“趁着我还能工作,能为党和国家做奉献,就让我再多奉上一份光与热。”
这不是虚言,1976年,已然90岁高龄的朱德元帅以身体力行向我们践行了他的承诺。
彼时,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决定访华,而我党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为招待的人选而犹豫不定,因为那时候我们伟大的外交官周总理已经去世了,毛主席的身体也不适合接待外宾,国家急需要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来展示我国的尊重。
就在中央为这一问题颇为苦恼的时候,朱德元帅得知了这件事情,而他没有多少犹豫就直接向中央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负责接见的想法。
朱德元帅的身份与地位,自然是足以招待澳大利亚总理的,可是他的身体能吃得消吗?
我党最开始是拒绝了朱德元帅的提议,但是耐不住他的再三要求,最终接待外宾的任务还是落到了他的身上。
那一天,朱德元帅早早的就起了床,穿上了自己平日里很少穿得正装,精心地做了一番准备,最后还提前不少到达了人民大会堂等待。
可谁也没想到,澳大利亚总理因为临时有事情而变更了行程,以至于需要朱老总稍侯些许。
当时的天气是颇为酷热的,以至于人民大会堂里空调温度开得较低,在等候的过程中,朱德元帅已经明显感觉到有些凉意,不过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外交过程的顺利,朱德元帅还是调整了一下自己的状态,耐心的在那里等候了将近一个小时。
终于,姗姗来迟的弗雷泽与朱德元帅在人民大会堂里碰面了,虽然朱德元帅当时的年纪已经颇大了,但是他在外交过程中表现得依旧非常得体,而他的学识、谈吐与积累,也给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两人愉快地完成了这一次碰面。
可就在朱德元帅走出人民大会堂后,意外发生了,他开始不间断地咳嗽,而等到他回到家里后,这一情况显得更为严重,甚至偶尔还会咳出血来,将他的神色衬得愈发苍白。
家人很快就给朱德元帅找了医生,而医生鉴定的结果就是当天下午“寒气入体”,而这也导致朱德元帅有了心脏衰竭的危险。
在得知朱德元帅的身体不适后,聂荣臻元帅等人也多次来探望他,只可惜朱德元帅当时的身体已然孱弱不已,这次伤病带来的诸多并发症彻底摧垮了他的身体,以至于他甚至一度昏厥。
而在醒来的第一时刻,朱德元帅向医生说的第一句话是,
“我不能倒下,我还没有接受外国驻华使馆递交的国书……”
眼见朱德元帅身体如此虚弱,仍然惦念国事,众人忍不住垂泪当场,最终还是秘书告诉他,这件事情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他才放下心来、安然休息。
1976年7月6日,朱德元帅去世。
他以生命践行了他最伟大的誓言,他将他生命中的每一份光与热都献给了国家,当得知朱德元帅溘然离世的时候,已然病重的毛主席垂泪不止,口中嗫嗫,一片泪光中,他的神色似乎多有追忆。
始于革命,终于国家在我党的诸多高级革命将领中,朱德元帅是非常特殊的一位,因为他早早的就已经“功成名就”了。
早在当年三河坝战役的时候,朱德元帅就已经拿到了中将军衔,而彼时刘伯承元帅还仅仅只是一个团长,粟裕大将更只是个普通的士兵,从这方面我们就能看得出来,朱德元帅的资历与能力都不是旁人能轻易比拟的。
而他所走过的这段漫漫救国,源于1909年的“革命觉醒”。
1908年朱德元帅从四川省体育学堂毕业,做着一份体育老师的工作,然而人民所承受的苦痛并不会因为他的工作努力与否而改变。
而他虽然能够为几十个学生培养出强壮的体魄,却没办法为四万万国人锻炼出反抗的精神。正是在那个时期,朱德元帅深刻的意识到了一点,
“唯有投身革命、革新制度,才能真正的改善民众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抱负。”
怀着这样的理念,1909年朱德元帅耗费70天、徒步走了上千公里,最终抵达了云南讲武堂,深入学习。
而也正是同年,他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并且逐渐成为了其中的骨干,后来凭借在一系列战争中的优劣表现,用了仅仅几年的时间就干到了旅长,还兼任泸州司令。
可是随着辛亥革命的不断进行,朱德元帅很快发现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些走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上的大军阀,你打我、我打你,嘴上都说要为人民革命,可本质上就是单纯的在抢地盘,不把人民放在心上。
朱德元帅决定离开,他从旧军队投身到了新主义,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朱德元帅逐渐变得像一个“伙夫头子”,他身上穿的是打满补丁的衣服,而脚下就踩着一双破草鞋,丝毫看不到一点点一军之长的亮丽。
可朱德元帅半点也不以为意,他甚至还以此为荣、为自己能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改善人民的生活中而感觉到幸运。
如今的我们谈及当初的革命,大多都知道,其是极为艰苦的,可是你真的知道艰苦到了何等地步吗?
彼时的朱德元帅身为第四军军长,十数年没从部队里拿过一分“军饷”,堂堂军长尚且赡养不起家中80岁的老母,以至于甚至要跟同学借钱养家,朱德元帅写给同学的信较长,核心意思就一句话,
“我要搞革命,过去几十年没有钱,以后也不会有,作为好朋友,我想向你借200中币,以解我家中窘境,但是我要先跟你说清楚,这钱我是还不了你了,你就当是赠送给我的吧。”
朱德元帅这封信是写给多年挚友的,所以他所说的“借了不还”还真不是玩笑,因为他笃定自己未来是还不起的。
是朱德元帅对革命胜利没有自信吗?
不,这里表现出的是朱德元帅哪怕胜利,也不会要国家一分钱的胸怀,他一生致力于革命,他要把他的所有都奉献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当革命胜利,周总理要给朱德元帅涨工资的时候,朱德元帅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硬是将自己的工资降了下来。
而等到朱德元帅去世的时候,他的妻子将2万多块钱的存款交给了我党,说那是朱德元帅“最后的党费”。
彼时的2万块是什么概念呢?
是朱德元帅每一次发下工资后的省吃俭用,是朱德元帅全家的淡泊朴素,也是朱德元帅十数年不曾添几件新衣的节俭美德。
毛主席曾说,“朱德是人民的光荣。”
毛主席的话说得没错,朱德元帅的高尚与无私是值得我们永久铭记的——春风得意时,他放弃了高官厚禄,毅然地选择了破衣黄土。
艰难困苦后,他不曾享受过自己一手栽培的“甜美的果实”,而是将一切最好的都留给党、留给国家、留给人民,让人难以不动容。
或许就像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在得知朱德元帅去世后发来的吊唁所写的那样,
“他将会被人民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