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自由”到底需要多少钱?
首发:文文大保贝儿
大家好,我是文文大保贝儿,你的脚后跟部保险博主。
周末了,聊一聊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吧。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大投机家》。

有人问安德烈•科斯托兰:怎么样才能像您一样快速赚钱?像您一样成功您有什么秘诀呢?
这位大师想了一想,他很认真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有几个:
第一,娶一个有钱的太太;
第二,是买彩票中大奖;
第三个出路,就是投机。
从有人以来,就有“投资”和“投机”这个行当。
做到极致的投机者,每一个都是天才横溢的。
一个投机者在股市的跌宕起伏中,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
他必须成为一名勇敢者,敢于反其道而行。
02
投资是一件非常反人性的事情。
最出名的就是那句“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对应在我们的投资实操中,就是说在大盘下跌的过程中,聪明的投资者应该“逢跌加仓”,而不是“吓的割肉”。
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在股市低点的时候买入,在上涨过程中保持观望,在股价到达高点大家都纸醉金迷的时候,清仓。
理论很简单,对吧?困难的点在于,如何判断现在大盘是处于哪个阶段呢?
有很多小伙伴也在加仓的过程中发现,越加越跌,以为在抄底,实际上仿佛永远见不到底。
越加仓心态越崩溃。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教科书式的答案。
即使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也无法准确的表达出现在大盘具体处于哪个阶段。
只能说,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确实会帮助他们辨认出一些市场的症状和兆头。
03
在具体的判断上,往往可以参考两个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情绪因素”。
在大盘下跌时,会有很多媒体和机构分析下跌的原因。
但在下跌到某个阶段时,市场里的人都开始绝望崩溃,没有人再关心下跌的原因,纷纷抛售了手里的股票。
这个时候,就是勇敢者们接过筹码,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和耐心,等待行情回暖。
而后,股市大涨,所有人的情绪达到了兴奋顶点。
这时候,勇敢者们意识到股票已经严重被高估,是时候落袋为安,于是大量抛售。
散户们却对股市未来怀抱更高的期望,匆匆进场抢购筹码,高位接盘。
其实你看,市场一轮一轮的“收割”,用的方式方法一直是一样的。
韭菜就是不长记性啊。
第二个指标是“成交量”。
“成交量”反映的是“成交数量”的多少,是判断市场走势的重要指数。
如果成交量在下跌过程中保持缩量,那就说明散户们还没有被吓破胆儿,继续持有等待反弹,所以“缩量下跌说明市场没有见底”;
如果成交量在下跌过程中开始放大,说明胆小的散户们开始绝望,大肆抛售,这些筹码就流入了勇敢者的手中,也就才有可能开启一轮新的反弹。
有下跌就有上涨。
如果成交量在上涨过程中不断放大,就意味着前景不容乐观,成交量越大,破坏力越强;
相反,如果成交量很小,价格仍持续上涨,反倒是件好事,说明筹码还在勇敢者手里。
所以说,如果市场是在成交量很小的情况下上涨或者下跌,原来的趋势就仍将继续;
如果市场在成交量很大的情况下上涨或者下跌,那么原来的趋势就有可能逐渐停止,甚至反转。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当机构或者媒体都在渲染牛市,并且身边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在买进,你就很难做出相反的决定。
要克服从众心理,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洗礼、累积足够的经验、有勇有谋、甚至要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立独行、还要敢于承担风险。
书中还有一章内容是专门介绍“股市心理”的:
市场对好坏消息的反映的剧烈程度只取决于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价证券在顽强的还是懦弱的投机商手里。
如果是懦弱的投机商,好消息也没有多大作用,但坏消息却能导致毁灭性的灾难。
与之相反,如果顽强的投机商拥有大部分股票,那么好消息会使行情上升,坏消息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波动。
人们的心理会影响交易行为,进而影响证券价格,从价格的变化,又能解读出人们的想法。
我想,这或许就是投资的“乐趣”所在。
04
财富自由到底需要多少钱?
“财富自由”就是那些借助自己的资本,而不依赖任何人就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人。
我读过一些故事,故事主人公们很多在四五十岁,甚至三十多岁就成功实现“财富自由”。
他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尽早努力赚钱,降低消费,储蓄,投资,特别重视被动收入。
只有当被动收入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维持目前的生活标准,那理论上他们就是“财富自由”了。
过这样的生活,有人需要50万,而有人可能需要500万,这取决于个人的要求和义务。
我们普通人,如何才能实现“财富自由”?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有这么几点:
(1)你想要的财富自由具体指什么?
比如不上班,比如gap year,比如环游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对于“财富自由”有自己的标准。
把事情具象描绘出来,答案就清晰多了。
(2)稳定、持续获取现金流收入的能力
以国人平均寿命看,三四十岁的年龄正值壮年,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有房子/店面/公司/实业对产生现金来说自然好,如果没有,则要重视理财规划和投资回报率。
对于个人及家庭财富的规划,是我们每个人终身都需要学习的一门课程。
(3)保持对世界的敏锐度
“敏锐度”这个词,听起来确实挺虚的,其实不难做到:
保持手头有事可做、保持与亲近朋友的联络,基本满足大半了。
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好,兼职或斜杠青年也罢,在工作中会需要大量学习,而它正是触碰这个高速运转环境的好机会。
巴菲特在26岁就实现了财富自由,可他并没有放手证券交易,而是通过研究学习不断将雪球越滚越大。
要是他在26岁选择遁世,好吃好喝,世间就少了一位投资大神,多了一枚小富即安的普通商人。
“财富自由”究竟长什么样?无数人迫不及待想窥探其真面目。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坦白说,这些词在我这大俗人的字典中从未出现,倒是随着年纪渐长,我对于“财富自由”的理解和以前变得不太一样。
创造资产、减少不良负债、管理日常开支自不必说,毕竟经济基础能带来更多的调剂空间,但在其中,人本身的主观作用是极大的,这间接也决定了你的选择半径。
就算乌泱泱的人群嘴里喊着“财务自由就是不干了!想干嘛干嘛!”“等我有了多少钱,劳资才不工作!”,真到了那天,估计也没想明白到底要干嘛。
反而是有一定资产、有点儿想法、花心思生活的人,在过程中容易遇到小惊喜和多面性,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自由的垂青。
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