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重庆谈判
对于共产党的提防,蒋介石早在抗战结束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会上,毛泽东提出要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作为回击,1945年5月,国民党召开六大,蒋介石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全国统一,日本是外在敌人,中共是内在敌人,只有消灭内在敌人,才能完成最终任务。
此时,距离日本投降还有足足三个月。
又是熟悉的配方,又是熟悉的味道。
日本投降时,心急火燎的蒋委员长立刻行使了他最高领袖的职权:他命令共军一律呆在原地不动,不准接受日军的投降,不准收缴日军的武器。
当然了,这道命令只是意思意思,都到这个节骨眼了,鬼才会听他的。
既然阳谋不行,那就来阴谋吧。
8月14日,蒋介石和斯大林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方面表示承认蒋介石对全国的领导地位,只承认国民政府这一个“合法政府”。
苏联认为中共人数少、装备差,又不向苏联学习占领大城市,虽然也信奉共产主义,但怎么看也不像是值得投资的好苗子。
苏联都是这种态度,美国方面就更不用说了。
爹不疼、娘不爱,放眼世界,就没有哪个国家看好自己,就连共产党自己,对战胜国民党也没有十足把握。
不过,蒋委员长对战胜毛泽东,倒是信心满满。
8月14日,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天,蒋介石致电毛泽东,要求他前往重庆商谈“和平建国”。
很明显,这是一个坑。
如果毛泽东不去,蒋先生就会说共产党阻挠统一、意图发动战争,如果毛泽东去了,按照蒋先生一贯的行为:扣人、抓人、杀人,一切皆有可能。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强有力的担保了。
担保人很快就站出来了。
美国虽然支持蒋介石,但也不想国共再发动内战,好好谈一场,把打仗的钱多省省,自己也不用天天跟在蒋先生后面填美援的无底洞了。于是,美国人赫尔利作为杜鲁门总统的代表,以“国格”担保毛泽东一行的安全。
既然如此,那就去吧。
8月28日,毛泽东率周恩来、王若飞乘飞机抵达重庆。
当然,考虑到蒋介石的反复无常,临走之前,中央指定刘少奇代理毛泽东职务,并在书记处增加两名候补书记,为最坏的情况做好了一切准备。
双方的谈判从一开始就进入僵局。
蒋介石压根就没想和毛泽东谈判,自然什么问题都不会让步。双方都清楚,最核心的问题并不在于拥护三民主义、拥护蒋先生的领导这些空话,核心永远只会是两件事:军队和土地。
有了军队,就有了说话的底气,有了土地,就有了军队的来源。毕竟,只有拳头才能挡住拳头。
当然,现在国民党强、共产党弱,被剥削的只能是共产党。
既然你弱,那就别怪我心狠手辣了。
蒋介石的条件是这样的:共军军队数由现在的48个师缩减为12个师,所有解放区官员都需要国民党同意才能继续留任。
这已经不是谈判了,分明就是上对下下达“命令”。
自然,这又是一项不可能答应的条件。
双方继续就这一问题展开谈判。作为美国代表,赫尔利提议国共双方军队保持一定的比例,国共两党军队保持在7:1。
对于这一提议,毛泽东表示完全没有问题,然而,我们蒋委员长毕竟军旅出身,深知自己军队的战斗水平,对7个国军打一个共军这种事明显缺乏自信,果断拒绝了赫尔利这一提议,表示共军就是要缩减至固定数目,绝不能跟着国军的比例走。
这次,蒋委员长好歹松了松口,将保留12个师,改为保留14个师。
真难为他竟然这么大方。
那就继续谈吧。
谈判一时半会也没有什么结果,不如先做点别的吧。
在重庆,毛泽东发表了自己在1936年的一篇作品——《沁园春·雪》。
这首诗我们都学过,恢弘大气、气吞山河,更重要的是,诗中充分表现了毛泽东的领袖气质。这首诗一发表,便立刻在重庆文艺界引发轰动!
当然了,这样的诗发出来,蒋委员长心中是很不乐意的。
一直以来,蒋介石都在媒体上宣传共产党是“赤匪”,这下好了,“赤匪头子”的诗一发表出来,大家马上心领神会知道以前的宣传是怎么回事了。蒋委员长读罢此诗后更是怒不可遏,直斥毛泽东诗中有“帝王之志”。
“帝王之志”这种事,蒋先生肯定不会允许其他人有。
为了彰显自己的“帝王之志”,蒋介石特地找来自己的御用文人,甚至在后来扩大到党内所有会填诗作词的党员,要求他们也写一首《沁园春》,再从中选出一首最好的,冠上蒋介石的名发表,总之,一定要在气势上盖过毛泽东。
只可惜,倾尽全党之力,也再写不出一首诗能和主席的诗相媲美,至于在格局上的差距那就更大了。无奈,此事只能作罢。
得,写词不擅长就别写了,还是继续谈判吧。
经过整整43天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协定。达成协定的原因很简单:协定最终只谈人民自由和政治民主问题,不谈军队和解放区政府问题。
10月10日,双方在重庆正式签署《双十协定》。
然而并没有没有什么用。
协定签署后,蒋介石开始加紧备战,并不断组织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试探性进攻。
协定签署后,毛泽东下令解放区加强练兵和储粮,以备国民党现在及未来的进攻。
火药桶已备好,就等一颗火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