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重庆重庆谈判差点成了“鸿门宴”

重庆重庆谈判差点成了“鸿门宴”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的毛泽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喜讯传来,重庆的各大报纸头版,不约而同地刊登了杜甫的这首诗。从重庆到延安,老百姓张灯结彩,鞭炮齐鸣,欢庆胜利。

然而,战后的形势瞬息万变。蒋介石打内战的方针早已确定,但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下,又不能不有所顾忌:抗战刚刚结束,人民渴望和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美、苏、英三国不赞成中国内战;蒋介石想在内战中处于有利地位,也需要时间。由于以上原因,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接连发出三封电报,力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毛泽东说过:“国民党怎么样?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于蒋介石的邀请,延安的人们几乎是出自本能地看作是“鸿门宴”。

人家发来了请柬,去,还是不去?

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枣园召开扩大会议,大约有五十名高级干部参加。可以说,在重庆谈判前的决策过程中,这次会议是最关键的。

在毛泽东看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到重庆去,人民就不会了解共产党对和平的主张;不到重庆去,就不能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会议理所当然地讨论了毛泽东的安全问题,认为有美国、苏联的承诺,应该不至于出大问题。毛泽东说:“恩来同志马上去重庆谈判,谈两天就回来,我和赫尔利接着就去。这回不能拖,应该去,而且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险。”

25日、26日,中央政治局继续召开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对重庆谈判做了最坏的估计,说:“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但是,毛泽东认为,“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的独裁的,所以重庆可以去,必须去”,“由于有我们的力量,全国的人心,蒋介石自己的困难,外国的干预四个条件,这次去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同志赴渝和蒋介石商量团结建国大计。”

听说毛泽东要去重庆谈判,解放区的军民有许多人想不通,不赞成。中共党内,包括一些高级干部也不放心,主要是担心毛泽东的安全。

为此,毛泽东做了许多工作。据萧劲光回忆:“毛泽东对我们这些即将奔赴前线的同志说,同志们担心我去谈判的安全,蒋介石这个人我们是了解的。你们在前方打得好,我就安全一些,打得不好,我就危险一些。你们打了胜仗,我谈判就容易些,否则就困难些。他风趣地说,目前的情况是有三种果子,我们可能得一批小的,失去一批大的,另外,还要力争一批不大不小的。”

重庆重庆谈判差点成了“鸿门宴”

不仅解放区军民担心毛泽东的安危,一些民主人士也有这种忧虑。毛泽东到重庆后在特园见到了民盟主席张澜,谈话中,张澜说:

“润之先生,此次您竟会来重庆,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您现在来了,我们又不能不为您的个人安危而忧虑啊!”

毛泽东答道:“多谢关怀!多谢你们各位的关怀!此次单刀赴会,来之前,我们是作了充分研究和估计的,按目前形势看来,可以说是有惊无险,或者是有险不危,我现在不是甚好吗?毫发无损,我一下飞机,没有把我扣留起来啊!我是诸葛亮到东吴,身在虎口,安如泰山啊!”

张澜仍有所不安道:“润之先生,国共两党要谈判,你们可以像过去那样,派恩来先生,加上若飞先生来谈就行了,何必动您的大驾呢!”

人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过多次“鸿门宴”之类的事件,而蒋介石又是一个阴险狡诈、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人。他在1929年蒋桂战争前夕将李济深扣押于南京汤山,1936年又扣押了护送其回南京的张学良。近年公诸于世的《蒋介石日记》更是披露了令人震惊的信息:在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确实动了扣押毛泽东的念头。

200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开放了存放在该院的《蒋介石日记》手稿本,使人们可以更细致地了解蒋介石的心理活动。在1945年9月29日的日记中,蒋介石赫然写道:

“如欲不惩治汉奸,处理叛逆则已,否则非从惩治此害国殃民,勾敌搆乱第一人之罪魁祸首,实无以折服军民,澄清国本也。如此罪大恶极之祸首,犹不自后悔,而反要求编组一百二十万军队,割据陇海路以北七省市之地区,皆为其势力范围所有,政府一再劝导退让,总不能餍其无穷之欲壑,如不加审治,何以对我为抗战而死军民在天之灵耶!”

在这里,蒋介石将毛泽东视为“害国殃民,勾敌搆乱第一人之罪魁祸首”,比汉奸、叛逆更“罪大恶极”,必须加以“惩治”或“审治”。在日记中,蒋介石还罗列了中共11条罪状,显然,是在为“审治”毛泽东作准备。

重庆重庆谈判差点成了“鸿门宴”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

然而,毛泽东毕竟是应邀来重庆的,要想扣留并加以惩办,蒋介石不能不有所顾虑,特别是要顾及美国、苏联的态度与反应。所以,他在日记里为提醒自己而特设的“注意”栏下写下了两条:一、哈雷(即赫尔利)保证共毛之安全函电,美国政府之地位及其预想之态度,应加研究。二、俄国之表示如何,亦应切实研究。

而后的若干天,蒋介石一直思考如何应对这两个问题。

对于美国的态度与反应,蒋介石在10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

“盖哈雷保证共党统一团结提议者之安全,并未保证其通敌卖国反动派之生命。次此为内政问题,无论任何外人,不能干涉我政府对内乱犯之处治,而且哈雷回国之前已对共党声明,今后国共问题全为中国之内政,不能如往日敌军未投降时,可由其盟国共同作战之关系参加调解,今后应由中国双方自动直接解决也。”

显然,蒋介石这是自欺欺人,为自己开脱,力图证明,他扣押毛泽东和赫尔利的保证没有冲突。

对于苏联的态度与反应,蒋介石在10月5日的日记写道:

“故于此时应不必为俄多所瞻顾,积极肃清内奸,根绝共匪,整顿内政,巩固统一为第一。如其以此借口,强占我东北,扰乱我新疆,则彼干涉我内政,侵害我主权,否则仍使共匪余孽捣乱边疆,此乃彼一贯政策。不有此事,亦必不免也。余以为最多新疆暂失,东北未复而已,而本部之内,至少可以统一矣,此乃天予之时也。”

读者应该特别注意这一段日记中的“不有此事”一句中的“此事”二字,显然就是指扣留毛泽东,“审治”毛泽东。蒋介石估计,一旦他做了“此事”,苏联不会善罢甘休,有可能占领新疆,拒绝从东北撤兵。但是,即便如此,蒋介石也觉得划算,至少本部之内,“可以统一矣”,于是下决心破釜沉舟,大干一场。

如果蒋介石将此想法付诸行动,一出“鸿门宴”就将在重庆谈判期间上演,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然而,就在蒋介石准备豁出去做“此事”的时候,他又犹豫起来了,在10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

“对共问题,郑重考虑,不敢稍有孟浪。总不使内外有所藉口,或因此再起纷扰,最后惟有天命是从也。”

至此,蒋介石彻底打消了扣留并“审治”毛泽东的念头。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原因有二:一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怕“因此再起纷扰”;二是过于自负,正像蒋介石在日记中写的那样:“断定其人决无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碍我统一之事业,任其变动,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反动派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人民的力量。蒋介石这段日记就是明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