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重庆彭水和黔之驴有关系?
在重庆市的区县里,万州、涪陵、奉节、沙坪坝、合川、江津、大渡口、九龙坡等地的名气都很大。相比之下,彭水县的知名度相对来说就不是很大。
彭水位于重庆市的西南部,东北接湖北省,南接贵州省。因为彭水接两省,导致重庆市的黔江区、酉阳县、秀山县与重庆市本部隔绝开来。
彭水在汉朝时隶属于巴郡涪陵县,西晋大乱后,彭水遂为当地部族控制。东晋、刘宋、萧齐、萧梁一直控制彭水,直到侯景之乱后,西魏(北周前身)南下控制巴蜀,但由于北周的重心在中原与(东魏)北齐争雄,北周只在这里设置了羁縻性质的奉州,不久改称为黔州,时间是公元574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后的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才设置的彭水县,是黔州的治所。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彭水为北端,云贵的广大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当时的彭水和长安、洛阳、成都、扬州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但在当时的云贵地区算是比较大的城市了。而且彭水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往北不远就是长江,过了长江就是四川盆地,往东不远出三峡是长江中游地区的荆州等地。唐朝控制彭水后,意识到彭水往西之于巴蜀,往东之于荆湘的重要意义,在黔州设置了都督府。唐朝的都督府就是北朝周隋的大总管府,一个都督府下辖好几个州,有些类似于清朝的两江总督或陕甘总督(管数省),权力非常大,后来撤销。
几十年后的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为开元之前),出于统治云贵地区的需要,唐朝再设黔州都督府。到了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初的天下十道因为面积太大,人口不断增长,拆分为十五道,其中就包括原属江南道的黔州,设黔中道。黔中道面积依然比较大,包括贵州省、湖北省恩施州,重庆市和湖南省的各一部分,广西的北部。因为黔中道完全包括现在的贵州省辖区,从某种意义上说,今隶属于重庆市的彭水可以说是“贵州省”的 省会。
黔中道的经济发展在当时较为落后,黔中道所辖多是一些由当地部落首领管理的羁縻州,有50个,《新唐书》称为“蛮州”。朝廷只在这里挂个名,有些类似“皇权不下县”。在唐朝甚至是到了宋朝,黔中地区的发展依然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比较缓慢,在朝廷斗争失败的人往会被“贬”到黔中,比如著名的国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力排吴王李恪继位,选择了亲外甥李治,自以为能长保禄位。
可长孙国舅千算万算,没算到外甥居然看上了强悍的武媚娘,结果被斗倒。长孙无忌垮台后,就被贬到黔中的中心城市彭水,并在这里自杀。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曾被贬到彭水,不过他天性乐观豁达,在彭水三年,日日歌风游山野,小日子反而过得比较自在。
说到黔中,要提一下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那著名的《三戒》之一的《黔之驴》。
《黔之驴》中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这个“黔”,学术界有人认为并不是指现在的贵州省辖区,而是专指当时黔中道的治所黔州,今为重庆市所辖的彭水。因为这头驴是坐船从外地来“黔”的,极有可能是经长江转入涪陵江,东下至彭水的。从这个角度看,黔之驴也可以称为彭之驴。
北宋没有了黔中道的设置,但黔州还在,隶属于夔州(治今重庆市东北部的奉节)。南宋理宗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黔州升为相当于现在副省级城市的府,称绍定府。元朝时彭水设总管府,公元1330后称绍庆路(地市级)。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朝将原隶属于大夏国的彭水划到了重庆府,为县,与贵州不再有关系了,清朝的彭水依然隶属于四川省重庆府。
几十年前,彭水县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四川省地级的涪陵,后来又隶属于四川省地级的黔江地区,直到1997年再隶属于重庆市(直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