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旅游“网红城市”背后,重庆旅游正在做这
洪崖洞夜景
对于重庆洪崖洞来说,2017年以来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借助抖音等短视频的传播影响,此前名声一般、甚至一度很多店铺陷入苦苦挣扎的地方,一跃成为抖音“网红”,成为重庆旅游打卡必去之地。除了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站、长江索道、磁器口、解放碑、朝天门等等也成为了重庆旅游的一个又一个“爆款”,重庆也由此成为了中国众多城市中的“网红城市”。这种趋势蔓延到2018年。从2017年开始,重庆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发布的“全球发展最快的十大旅游城市”榜首,在抖音平台的城市形象短视频播放量,2018年重庆以113.6亿次的播放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2019年以来,热度依然不减,甚至更加火爆。国庆期间,游客大军再次攻陷洪崖洞,甚至不得不采取“封路断桥”等非常规措施疏通人流,官方一度向广大市民发短信,希望市民不要到渝中半岛这些区域,将更多空间让给游客,成为了“最宠游客的城市”,嘉陵江千厮门大桥也被游客戏称为“千厮门步行桥”。网红之下,呈现一片繁荣气象,多多少少弥补了近两年来重庆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制造业低迷状态。
国庆节千厮门步行桥
实际上,对于这股“旅游热”,重庆从来没有沾沾自喜、沉浸其中。根据官方的报道,早在2018年5月,重庆市领导在调研李子坝、鹅岭二厂洪崖洞等地方,就提出,要对“旅游热”有“冷思考”,积极关注、及时回应游客的意见建议,打造高品质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一个多星期后,重庆官方高规格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据公开报道会议通过电视电话直接开到了区县。这次会议定调了重庆未来的旅游发展,正式的亮出了重庆的旅游口号——“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行千里,致广大”,大会还提出要打造重庆旅游发展升级版,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也就是在这年,重庆市人大对市政府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开展了评议。这两年来,重庆旅游有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01 打好“五张牌”
重庆重新规划了旅游发展的方向,提出了要打好三峡牌、山城牌、人文牌、温泉牌和乡村牌这“五张牌”,打造属于重庆旅游的拳头产品。可以说,这五张牌,既是重庆最大的特色,也涵盖了重庆最主要的旅游资源。首先是三峡牌,三峡是重庆最具知名度的旅游产品,曾经在改革开放之初,长江三峡一度与万里长城一道,成为对外推广的国家旅游名片,最早打出的旅游产品。至今奉节、巫山等很多老百姓还在讲,当年旅游有多火爆,坐船游三峡的老外有几多。但是,这些年三峡的旅游,除了游轮算是个特色外,很多时候都是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与武隆这一线相比显然差距很大。这几年,三峡库区也在开发了一些新产品,比如前两年云阳龙缸的火爆,但是三峡这块金字招牌确实还远远没有达到与其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相匹配的地位。好的现象是,现在库区大多数区县对文旅都有了更大程度的重视,一大批景区和项目正在建设打造中。未来随着高铁开通,三峡旅游大有可期。
云阳云端廊桥
山城牌主要指的是主城,是目前发展最好的,重庆本身就是山城,山水相拥是重庆最大的特色。两江四岸整治和城市环境改善成为了这两年的主题。以前嘉陵江边杂乱无章的各种渔船、餐饮船早已不见踪影,旅游的观感更好了。李子坝也修了观景台,就连洪崖洞,整个智慧旅游建设和游览秩序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作为山城牌最大的看点,主城的夜景,也随着来福士广场亮灯和整体提升打造,有了质的飞跃。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专门直播了重庆两江四岸灯光秀。
来福士两江四岸灯光秀
至于人文牌,很多人都说人文是重庆最大的短板,确实,与西安、成都、北京等比起来,重庆相差很多。人文这个东西很多时候说不清道不明,这几年成渝之争一直在民间广泛讨论,个人认为重庆与成都最大的差别就是人文气质上,可能成都积淀的城市气质,比重庆以码头文化等为主的人文气质更容易让大众接受。重庆在这方面开始努力,对全市景区景点的导游词重新进行了修订,开始强调重视人文气质。但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还不多。温泉牌也是着力的重点,大约10年前,重庆就在大力发展温泉旅游,提出了“五方十泉”“一圈百圈”等概念,现在在运营的很多温泉,基本都是那个时期建成的。在温泉牌上,重庆的努力方向是从单纯的泡温泉,向温泉康养、疗养方向努力,去年世界温泉与气候养生联合会在重庆设立了亚太地区首个办事处,组建国际温泉与气候养生研究院,连续两年举办了温泉与气候养生旅游国际研讨会,策划了“世界温泉谷”和“高山气候养生集群”等项目。而关于乡村牌,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一大批新的乡村旅游业态正在形成,各个区县都打造了一批有格调、有品位的乡村民宿。重庆区别于其他各大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庆拥有广阔的农村腹地,这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广阔空间。
02 晒文化晒风景
晒文化晒风景
今年3月以来,重庆各区县一把手纷纷走上电视台,通过书记晒文旅的形式,向大众讲述各自区县的文化和风景。这是官方首次集中的亮相,更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营销造势。重庆的很多朋友,都在为自己的区县加油鼓劲、拉票点赞。这更直观的体现了对旅游的重视,传递的信号就是,作为一地主官,主政一方,你必须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资源,真正做到懂文化、懂历史,懂旅游、爱旅游。尤其在过去的思维里,以前民间戏言,一些区县开会议事,“工业生产讲半天,农业生产一支烟,讲到文体旅,马上就散会”。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很多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体制内的人士,对本地历史文脉、山川风物、旅游资源说不出道不明,文化旅游发展根本无从谈起。对我这个居住在重庆的外地人来说,很多区县的故事和风景,从这里得到了普及。很多时候,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尽管各种宣传铺天盖地,但我很难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看一看官方宣传和推荐,知道一个地方的文化、风景、美食等等,心里就有了目标。
03 山城步道提速建设
山城步道
山城步道
山城步道是今年来屡屡提到的话题。爬坡上坎、立体魔幻是重庆这座山城的特色。除了已经火得一塌糊涂的几个“网红景点”,重庆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隐藏在街巷中、在社区、在山上。通过打造山城步道,既是城市末端交通、日常休憩的通道,更是游客旅游观光、深入体验重庆文化和特色的去处。根据发布的《重庆市主城区山城步道建设实施方案》,主城区将开工建设17条约353公里重点特色山城步道。 其中,歌乐山步道、花溪步道、礼嘉步道、两江三桥步道、北塘峡江步道、沙磁红岩步道、南山步道、盘溪河步道、环城墙步道等9条步道已开工建设。在已经建好的渝中区环城墙步道山城巷支线、南岸区南山黄葛古道及串联的黄桷垭老街,是山城老街区风貌的集中展示区,已经逐渐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山城步道的打造,将更加展现一个立体、全面的重庆。
04 文化旅游融合
毋庸讳言,以往重庆在文化旅游融合上是比较滞后的。这两年,开始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曾经的鹅岭二厂,现在已经成为了众多游客打卡之地。同时,建川博物馆、重庆工业遗址博物馆等一些新的文博场所建成开业,也为文化旅游提供了新去处。文化旅游融合后,有一个趋势非常明显,文化类景区开始活跃。今年来,建川博物馆、奉节博物馆、巫山博物馆纷纷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但在文化旅游方面,重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座规模1000多万人的主城,居然没有一台上得了台面的演艺节目,比如武汉有《汉秀》《知音号》,昆明有《云南印象》,西安有《长恨歌》。反倒是一些区县非常热衷于搞演艺节目,比如忠县搞了《烽烟三国》,奉节搞了《归来三峡》,但区县毕竟市场太小了,要实现稳定经营面临很大困难。
夜市
还有一个现象,重庆似乎对文化产品消费意愿并不高,没有形成一种文化消费的氛围,有一段时间关注过重庆演出市场,一些音乐剧、话剧、舞剧以及合唱演出等等,票价竟然只卖20/30元,有一次我还购了票去看,演出质量绝对不是粗制滥造,但剧场零零散散坐着的人不多,而且大部分还是父母带孩子。重庆的夜间经济是非常发达的,全国闻名,更多的夜间经济,大部分发生在观音桥九街、南滨路、北滨路、街边夜市,在无数的火锅店里,在茶楼麻将馆里,或者沉浸在美轮美奂的夜色里,夜间的重庆,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这当然是很好,但是,似乎还缺了那么一点文雅的气韵。今年元宵期间,故宫搞了一场“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一时之间3000万人抢3500张门票,这样的热度和盛况似乎很难发生在重庆身上。重庆,历来以包容开放闻名,亦如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红艳艳的锅底里翻滚着红油与花椒,在这里,万般食材皆可烫。未来,也希望重庆的文化旅游,像这锅滚烫的火锅一样,红红火火、多元多味。
对于重庆旅游来说,成为“网红”,全国人民瞩目,是好的经济现象,但要长盛不衰,还需要在产品升级和打造上不断下功夫,不断推陈出新,让重庆成为人人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