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创造历史!90年前的今天,这份名单决定了重庆大

重庆大学

201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将迎来90周年校庆。九十年前,这座巍巍学府如何在动荡时局中诞生?这背后有多少振奋人心的故事?从今天起,我们将以“90年前的今天”的形式推出七期特别栏目《初心1929》,讲述重庆大学从筹备到正式成立背后的故事。


创造历史!90年前的今天,这份名单决定了重庆大


1929年7月24日

距重庆大学成立还有79天

90年前的今天,一份汇集了113名各界人士的名单公布,几个月后,将影响重庆大学的诞生。这是一份什么样的名单?它是如何产生的?

兴学救国

他们立志在重庆创办第一所大学

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筹建重庆大学的缘起,还要追溯到1925年8月。

当时,以巴县议事会副议长李奎安为首的部分代表在四川善后会议上提出“创设重庆大学”之议,以1923年房捐与1925年半数公债作为开办经费,并将重庆关税作为学校运行的日常经费。

大会审议通过此项建议,并咨请四川省府与川康督办核查办理,推定李奎安及各民意代表团首领及名流18人作为筹备员,合力组建重庆大学筹备会。[1] 未久,《商务日报》《渝声季刊》先后刊登李奎安《创兴重庆大学意见书》一文,文中指出设立重庆大学的具体理由与实施计划,为筹办重庆大学进行了舆论宣传。[2] 遗憾的是,由于四川局势尚不稳定,重庆大学筹备之事一再搁浅。

创造历史!90年前的今天,这份名单决定了重庆大


李奎安《创兴重庆大学意见书》


1928年,川渝地区时局动荡,硝烟弥漫。在成都大学任教的川东籍教授沈懋德(巴县人)、吕子方(巴县人)、吴芳吉(江津人)、彭用仪(巴县人)等惊悉“二一六”惨案,义愤填膺,在成都小福建营成都大学宿舍吴芳吉处,彻夜饮酒,抨击时局,痛感中国贫弱的根源之一就是军阀制度腐败,对人才横加摧残,使一大批远涉重洋去欧美、日本学成归国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

感慨之余,众人一致主张为唤醒民众,应早日在重庆创办一所大学,发展教育、造福桑梓,使川东青年学子不必远赴京沪,就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培养造就大批德智双全、威武不屈的人才,为拯救贫弱的祖国贡献力量。

为办学四处奔走

川东籍学者辞职返渝

为了早日开办重庆大学,沈懋德等四处奔走,凭着自己的学术地位、社会声望,遍谒重庆地方名流、绅耆宿老,说明创办重庆大学的必要性,并倡议:“如果师资缺乏,我们川东籍在省内外各大学任教者,皆可号召返渝,集中智力,共襄盛举。我们在成都大学任教,虽然未满延聘期限,亦决心辞聘返渝,服务桑梓,贡献微薄之力,经费和校址,端赖诸老指示扶持”。

经过充分酝酿,重庆大学促进会在重庆成立,成都成立了促进分会。促进会成立后,他们广泛进行舆论准备,大力宣传在重庆办大学的必要性,在1929年春决定当年暑假在重庆召开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大会。

创造历史!90年前的今天,这份名单决定了重庆大


重庆大学筹备委员名单档案


一份重庆各界名家云集的名单

1929年7月,重庆大学促进会召集军、政、学、商等各界著名人士三百余人在重庆市商会内召开大会,并公推朱之洪(朱叔痴)担任促进会主席。会上,朱之洪阐明开会宗旨、重庆大学的酝酿情况及筹备意见,彭用仪也代表促进会成都分会发表讲话。参会代表一致举手通过筹办重庆大学提议,并敦请刘湘主持筹备工作。[3]

7月24日,重庆大学筹备委员名单经过刘湘批准,筹备委员联络聘任之事由此开展。

该名单上共有113人,除了重大人所熟知的“重庆五老”(李公度、朱叔痴、汪云松、温少鹤、李奎安)[4] 和川东籍学者沈懋德、吴芳吉、吕子方之外,还有不少川内工商、教育界知名人士及二十一军刘湘部下的骨干成员,如重庆市首任市长潘文华(潘仲三)、广益中学校长杨芳龄、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中国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任鸿隽(任叔永)、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鲜英(鲜特生)、重庆著名教育家文伯鲁、自来水公司总工程师税西恒、公用事业开创者之一傅友周等,其中部分人员在日后为重庆大学的筹备和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重庆大学担任过职务。


创造历史!90年前的今天,这份名单决定了重庆大


创造历史!90年前的今天,这份名单决定了重庆大


创造历史!90年前的今天,这份名单决定了重庆大


创造历史!90年前的今天,这份名单决定了重庆大



人物卡片

创造历史!90年前的今天,这份名单决定了重庆大


刘湘,谱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曾任川军总司令、四川善后督办、川康边务督办、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国民政府四川省主席。作为重庆大学主要创始人出任第一任校长,为重庆大学的起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刘湘在国民政府国防会议上极力主张“全国总动员,与日本拼死一决”,慷慨陈词近两小时,明确反对“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动请缨出川对日作战。会后,出席会议的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亲临刘湘寓所访问,赞誉他积极抗战的决心。身边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之后,刘湘亲率部队出川抗战,但在抗战前线突发疾病,1938年在汉口去世,逝前留有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注释:

[1] 参见《李奎安等建议创设重庆大学》《申报》,1925年8月31日;《筹备中之重庆大学》《益世报》,1925年9月30日,第6版。

[2] 参见李奎安:《创兴重庆大学意见书》《渝声季刊》,1925年第6期,第30-31页。

[3] 重庆大学校史编写组:《重庆大学校史·上册》(1929.10-1949.11),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4] “这五位老人,分别在早年的重庆市(旧巴县城)军、政、商、学界中各有建树,影响较大,在地方上深乎众望,因之时人称为'重庆五老'。在筹建重庆大学时,这五位老人都是筹备委员会委员,对筹建工作都共同参与,作了不懈努力,使重庆这一最高学府,得以应运而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县文史资料·第10辑》,1994年版,第28页。


策划:校长办公室、校庆工作秘书处

资料来源和整理:档案馆、校史馆

文案:张婧

编辑:王心仪 张婧

校对:李明秋 朱文婉

封面图设计:赵灵佳

审核:饶劲松、杨艳、郑恒毅、钱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