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闻城市公交摄影师孙立:把重庆公交发生
视频加载中...
拉近焦距,对准拍摄物体......“咔嚓”一下,一张名为《除夕夜》的照片诞生。这张照片打动了许多人的心,也打动了全国城市公交摄影评委的心,获得了三等奖。
照片里的主人公叫付高艳,这张拍摄于2019年除夕夜的照片让她感慨万千:“我记得那天回家,其实年夜饭都吃过了,但我家人还是等着我回家团年。很感谢他给我拍下这张难能可贵的工作照。”
付高艳口中的他,就是今天慢新闻要讲述的城市公交摄影师孙立。他的照片,没有气壮山河的风景,没有艳丽逼人的时尚模特,也没有任何滤镜,展示的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无比真实的故事。
“我想,没有什么比镜头更能记录事件了,我的初衷是把影像留下来,把这些重庆公交发生的点滴故事,告诉更多的人。”孙立说。
▲孙立在拍摄
除夕夜的守候
▲除夕,孙立摄
2019年除夕,北碚区鱼塘湾公交车站调度室里,一个瘦弱的女士,正坐在电脑面前,认真地看着什么。
窗外,公交车依旧按着点在正常发班,车上的乘客寥寥无几。
每每看到这张照片,付高艳都很感慨,“原本去年除夕夜不该我值班的,当时值班的调度叫胡旭兰,因为她很多年都没有和家里人过过年了,所以当她在调度室提出来的时候,我就主动说:“胡姐,您回去和家人团年吧,这个除夕的班,我来替您值。”说完,胡旭兰突然眼眶一红,拉着她的手,满是感激。
大年二十九那天付高艳早早地和家人团了年,尽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除夕。付妈妈还煮了汤圆给她吃,“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妈妈的话,平淡之中满含对她的祝福。
付高艳说,除夕这天早上5:20就上班了,一直到晚上10点多。当晚孙立恰好经过,望着调度室里那孤孤单单的背影,心中甚是感慨。于是他按下快门,抓拍到这张照片,名为《除夕夜》。
汗滴车窗外的司机
▲汗水。孙立摄
一位穿着衬衣的公交车驾驶员胸口别着铭牌,手臂上带着“安全监督员”的红袖章,在酷暑难耐的八月,把半个身子伸出窗外擦玻璃,脑门子上的汗珠大滴大滴地往下掉。
这张照片,是孙立2016年拍摄的。在当年的公交集团杂志上,这张照片被采用,用以反映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辛。
被拍下的驾驶员叫周仁勇,他还记得,那天天气着实很热,以至于开车行进在北碚的街头,耳边只能听到刺耳的知了叫声。
按照公交车的保养维护要求,车辆进入停车场后,驾驶员要及时打扫车内卫生。刚把地板扫干净,这时,周师傅发现车窗玻璃上有好几个手印,看上去很是显眼,“可能是哪个小朋友抹上去的。”于是,他拿起抹布沾满水,拧干,一点一点地擦去车窗内外的手印,汗水直流。
无人售票公交车的收银员
从前,公交车上每天有不计其数的乘客往里面投币。每天下午,收银中心的收银员就会开着小车,收集公交车上的钱袋。
▲收银员。孙立摄
在孙立的照片里,只见身穿蓝色衣服的女士,左手打开收银箱的门,右手将钱袋从里面取出来。照片记录的是一个不被我们熟悉的工种,而在公交行业里,这也是非常生僻的一个工种。
孙立告诉记者,公交车的收银箱设计非常科学,用钥匙打开箱子门以后,需要插一个卡板进去,才能把装钱的袋子取下来。这个袋子取下来就自动密封了,避免钱款的流失。接下来,再换一个新的袋子上去,整个过程只需要两分钟。
据了解,北部公交一共有974辆无人售票公交车,每天开着车在城里收取钱袋,不太轻松。
而随着刷卡和二维码乘客的数量日渐增多,收到的纸币和硬币总量也逐渐减少。但哪怕只有一位乘客使用纸币,收银箱就会一直存在,为他们服务。
最后一公里温情回家路
轨道蔡家站通车了,对于住在附近的两江民居小区的居民来说,本应是个好消息。
家住两江民居小区的杜先生在解放碑一家影楼上班。他还记得,轨道蔡家站开通那天早上,他花了10块钱坐出租车去轨道站,“当时还在想,公交都没得,以后坐轻轨也不方便。”
没想到,过了两天,小区外就有了一趟577路迷你巴士。起点站是蔡家轨道站,终点站是灯塔。
▲最后一公里服务。孙立摄
孙立也是在走访中发现这张照片的。孙立回忆,当时,轨道开通了,有乘客打电话到公交集团呼吁,开行蔡家到两江民居的公交车。
随后,北部公交开始对轨道蔡家站进行走访,发现附近的居民很多,包含多个住宅小区。只用了3天的时间,12月31日,577路就采用迷你巴士的方式开通了。
孙立的照片记录在半年以后。半年后,577路成为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典范。
对话:
镜头下记录真实和生动
今年29岁的孙立,开了四年的公交车,做了两年的管理工作。甚至,在开公交车之前,他还当过售票员,可以说,有工作经验以来,他的工作都和公交密不可分。
▲孙立拍车站场景
2015年,收入不高的孙立花8000元买了一台佳能70D相机。当时这台相机的价格足以买一平方米的房子。对于丈夫的“大手大脚”,妻子很是不理解,“喜欢用手机拍就行了,干嘛非得买个相机?”
“老婆,我买来给娃儿拍照的。”那会儿,孩子还小,为了打消妻子的疑虑,孙立没事儿的时候也喜欢给孩子倒腾几张照片。与别人在影楼千篇一律的艺术照不同,他镜头下的孩子,要么正在吃饭,要么正在和妈妈嬉戏。
久而久之,看惯了影楼照片的人们,对孙立拍的照片非常感兴趣。
但孙立的兴趣并不止于拍孩子。作为一位团员,团支部搞活动,他的任务也是拍照。以前用手机拍,拍出来的照片放大了看会失真,“有一次我带着相机去拍,效果特别好。”自那以后,拍工作照就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
一年以后,摄影技术日趋成熟的孙立,卖掉旧相机花16000元买了一台新的尼康D800相机,每天回家研究角度、光线、结构。
镜头下记录的人越来越多,镜头下的故事越来越生动,生活越来越有味道。孙立说,他希望自己拍更多乘客的故事,让他们与城市公交之间的连接点,生动起来。
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3159339320@qq.com
——END——
重庆新闻网·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文/视频 毕克勤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