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苏丹到纽约,重庆首位赴联合国总部任职“
在中国近200万名警察中,成为维和警察的几率不到千分之一。客观来说,这份象征着跨入国际化警察行列的荣誉背后,暗含着多重无法预料的危险,但这并不能阻止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维和警察,迈出国门执行维和任务。
来自重庆的贺茂,曾是其中一员。
贺茂本是重庆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总队境外人员管理支队一名普通民警。2016年,他从上百名来自193个联合国成员国的警察中脱颖而出,受聘担任联合国总部维和行动部维和警察司招聘官,成为重庆首位到联合国总部任职的民警。
2020年1月14日,贺茂结束为期三年九个月任期回渝。重庆青年报记者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见到了刚从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归来的贺茂。
首赴南苏丹参加维和行动 三个月突破语言困境
南苏丹,世界上最动荡、最危险的地方之一,有一群人奋力守护着世界和平。他们头戴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其中不乏中国面孔。
2011年11月,由重庆市公安局单独组建的中国第一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抵达南苏丹,执行一年维和任务。在选拔维和警察时,市公安局从法制警察、刑警、交巡警、出入境等多个警种中进行初选,共49人入围。经历了多方面的测评,包括英语基础、交际谈判、外事礼仪、野外生存等,最终,贺茂顺利成为14名维和警察中的一员。
贺茂被分配到南苏丹湖泊洲的一个县级维和警察署(CSB)工作,面对截然不同的环境,他遇到了新的挑战。
“初到任务区,环境恶劣、生活不便,我都能适应。但意料之外的是要给当地警察作培训,这对我的英语表达、自身警务知识技能储备都是挑战。”贺茂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南苏丹维和任务区有来自38个国家的500多名警察,即便是同一个警务行动,各国术语都有所不同。
为克服语言上的困难,他抓住一切机会与外国同行对话交流,坚持在休息时打开对讲机,通过听电台里的对话,提高听力水平。因为任务区公文来往较多,他还利用工作之余翻看他人写的报告材料,英语读写能力也得到提高。
3个月后,业务能力优秀的贺茂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南苏丹任务区警察总部人力资源部的一员,负责对各国维和警察的电话面试、甄选分配和对任务区高级职位的选拔等工作。
“也是这段经历,为我之后赴任联合国总部工作打下了基础。” 一年维和任务后,贺茂凭借维和工作和在任务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经验,被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借调帮助工作,这一干就是两年。
百里挑一 重庆首位赴联合国总部任职警官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2015年3月,公安部接到联合国维和行动部警察司照会,将在各成员国选拔有维和工作经验和警务实战技能的警察到联合国任职。考虑到贺茂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过硬的业务素质,公安部将他和其他几人一起推荐给联合国。
竞争的压力也陡然加大。据了解,联合国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国际舞台,许多成员国都希望向维和任务区多派遣本国的维和警察,扩大本国影响力,展示国家形象。
熟悉联合国工作模式,从警十年以上,有良好语言沟通能力,有联合国任务区维和工作经历……贺茂凭借过硬素质,从联合国193个成员国推荐的上百人中脱颖而出,获聘为联合国总部维和行动部维和警察司招聘官。他也成为中国第6位,重庆第1位赴联合国总部任职的中国警察,负责为联合国15个维和任务区选拔和招聘警察。
“维和警察入职门槛高,必须会流利的英语或法语,熟悉相关法律,精通射击和驾驶技术。”贺茂说,在联合国工作期间,他的工作就是筛选各国推荐的警察人员,协调组织电视电话面试,办理各国警队轮换派遣工作,保证分管任务区的警力配备和勤务保障。在任职期里,贺茂为自己负责的任务区共招募了2000名警员。
克服文化差异 广结警缘
和上一次维和经历不同,这一次贺茂在联合国总部任职近4年,和来自各个国家的警员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
过了语言关的他,这次面临的则是文化差异。
“我在的办公室有15个人,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国家,有埃及、津巴布韦等等,大家各有所长吧。”贺茂自己也有一个特长——信息技术。2011年7月,他通过自考取得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组员们如果有电脑方面的问题都会来找我。”他骄傲的告诉记者。
生活中他热情有朝气,工作中,贺茂也自己的执拗。
2017年4月,贺茂再次回到非洲,第一次以队长身份带领3名队员赴非洲南部国家马拉维负责为期四天的维和警察选拔。
首场英语考试,400人参加,贺茂安排小组成员两人监考一间教室,自己则来回不停地巡视。天气炎热加之路程奔波,组员们在考试结束后都疲惫不堪。
由于各个国家对于超时工作的不同观念,贺茂以身作则,坚持评阅完试卷后再休息,“同事们看到我还在坚持,也都加入进来了。”
在贺茂看来,每一份试卷都怀揣着一个警察的维和梦想,只有做到公平公正零差错,才能给千里迢迢赶来赴考的警察一个好的交代。一直到次日凌晨4点,贺茂一行才核验完所有试卷,而早上8点又要进行新一轮考试。
因出色的工作表现,本该2018年6月回国的贺茂,因联合国两次向中国政府申请延长工作合同,回国时间只得推迟到今年1月。
他表示,在全球反恐形势严峻、跨国案件如网络犯罪等多发的今天,国际警务合作的机会和事务都将越来越多,中国警察应该更加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变革,为构建人类安全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 张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