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有“针”爱 抗疫我来 这群重庆黄桷义工成永不
冬天,会织围巾的黄桷义工们,用毛线为高寒山区的孩子们,织出一根根温暖的围巾。疫情发生后,他们成为社区最好的疫情防火线,给社区筑起一道疫情防火墙。
在重庆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黄桷义工,有时间当黄桷义工。在黄桷义工成立的14多年时间里,义工们打破邻里之间的围墙阻隔,成为关心自己最近的人。
在学习雷锋日到来之际,重庆新闻网·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走近黄桷义工,通过他们的工作解读城市的温情。
疫情来了
他们边学边做防疫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让这个年变得有些不一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红色马甲,来往于各家各户隔着门窗排查疫情,值守在每条回家的必经之路测温登记,穿梭在大小公共区域消杀消毒……
他们是退休工人、是农民工、是在校大学生,当疫情需要时,他们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黄桷义工。
“把装备穿好,一会儿我们分楼栋入户排查。”社区内人员结构复杂,志愿者们必须做好防护措施才能开展排查工作,但前方医用物资尚且吃紧,志愿者的防护如何解决呢?没有防护服他们就用雨衣来代替,没有护目镜他们就用墨镜来代替,而他们口中的装备就是一个口罩、一双手套以及一件雨衣。
装备简单,但工作却不简单。
▲社区里黄桷义工设立的疫情监测卡点
“最开始,防疫知识确实也不够充分,我们每天就定点守着看新闻,看钟院士发表的一些防疫讲话,学了就付诸实践。”黄桷义工、滩子口社区党委书记吴曼莉说,作为这次疫情最基层的防控人员,查找辖区内的每一颗“雷”,掌握辖区每一位返渝人员的行动轨迹,了解他们的今日体温、身体状况,是整个疫情防控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他们最繁重的任务,而每5天一次的拉网式排查也让志愿者和这里的居民成了“最亲密的战友”。
做好“守卡人”
义工父子上阵劝说
“都是同住在一个小区几十年的老邻居了,有的时候我们劝一劝,还管用一些。”义工陈进说。听到黄正街社区需要守卡的志愿者,他第一个主动报名,还拉上儿子一起加入。
“阿姨,您好,请您出示你的出入证件。”一个年轻的面孔出现在黄正街社区卡点,他是去年刚大学毕业的陈星,他可是“暖男”一枚,仔细查看出入证、测量进出人员体温……
▲黄桷义工上门给居民送口罩
为爱编织
年年“冬日针爱”
每年冬天,黄桷坪街道的工作人员都会听到这样的问话,“今年的‘冬日针爱’活动开始没?”“好久开始打毛线活动,每年都有,今年是好久?”“我去年一个人打了七八条,今年我也要打这么多。”
问话的绝大多数都是黄桷义工,从2013年开始参加“冬日针爱“,这些义工们已经和那些素未谋面的孩子有了感情。
“我现在还是一名黄桷义工,2018年我打了七条围巾,2019年我打了八条。”受九龙半岛拆迁,已经搬迁到大堰的黄桷义工刘国英告诉记者,一次不落地坚持打了七年围巾。
像刘阿姨的这样的志愿者不止一个。
▲每年为山里孩子编织围巾的黄桷义工
“我眼睛看起有点雾,但是打毛线没得问题,我都打了几年了,今年肯定也要打,好让那些娃儿暖暖和和过年。”娄安荣阿姨2019年底刚出院没多久,一听到“冬日针爱”开始了,大老远跑回了以前居住的社区报名参加。7年来娄嬢嬢一共编织了37条围巾、28双手套、26顶帽子,“织了围巾,我身体还好得快一些。”
空巢老人
小小义工接棒关爱
“空巢”老人、出行不便老人是很多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他们和子女隔得远,该由谁来照顾?
黄桷坪街道新市场社区的居民为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帮辖区困难老人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2005年组建爱心呼唤服务队,组织志愿者与困难老人开展“一对一”帮扶,为社区老年人送去家人般的温暖和照顾。在十余年的志愿帮扶中,涌现出义务照顾孤老的中国好人李秋华,倾听邻里的贴心大姐重庆好人贺明凤等人物,辖区内也形成了助老、孝老、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黄桷坪街道新市场社区社工室联合铁路小学还开展了“爱心小天使看望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
▲每天清晨出去义工服务时,都要分配好任务
黄大海是社区的空巢老人之一,冬天一直想购买一双棉鞋,但由于行动不便,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孩子们了解到老人的愿望后,带着崭新的棉鞋来到她家。
老人由于腰痛每次穿鞋都非常的困难,贺明凤蹲下身子为老人穿上了新棉鞋。老人看到满屋孩子和为她穿鞋的志愿者,脸上也露出笑容。随后,孩子们为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欢声笑语填满了小小的房间。
记者手记
我们把学雷锋
变成我们当雷锋
在黄桷坪街道,义工们嘴里都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黄桷义工,有时间当黄桷义工。
2005年8月,黄桷义工正式成立,2012年6月注册。如今,黄桷义工已先后组建了23个专业服务队伍,注册义工达到2万人。
前些年,黄桷义工们还在为自己如何为了这座城市的奉献爱心而烦恼,如今,随着黄桷义工的数量逐渐增多,义工们走进黄桷坪街道的千家万户,大到居家养老的问题,小到邻里摩擦,大到抗击疫情、同舟共济,小到你帮我帮共渡难关的目的。
正如吴曼莉书记所言,我们过去学雷锋,现在把每个人都变成了活雷锋,因为雷锋精神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3159339320@qq.com
——END——
重庆新闻网·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