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疫情下的日常通勤:8名公交司机接力运
3月10日凌晨4点50分,北碚。
初春的空气透露着温暖的气息,即便戴着口罩,44岁的交通开投公交集团北部公交驾驶员陈海洋还是把脖子伸了伸,再伸了一个懒腰,这久违的惬意感顿时袭上头来。
5点,重庆北碚公交车开往重庆西站的交通车就要出发了,陈海洋的任务,是驾车到九龙坡区十三医院接二十几位铁路职工,前往铁路西客整所,这些工人,要为重庆始发的列车进行维修和检查,任务繁重。
▲无人的街道清晨的六点,城市慢慢醒来
同样的一天早上5点50分,李家沱。
成都铁路局集团公司重庆车辆段重庆运用和车间的维修工刘庆也开启了未来24小时的忙碌,起床洗漱后一路小跑出门,要赶上6:30分从融汇小学始发的交通车,为随时待命出发的火车进行检修及养护,为他们开交通车的,就是陈海洋所在公司的8位驾驶员。
8+200,看起来的结果,是一个数字,而背后贡献的力量,却是8个人的工作,保障了200多名铁路维修工人日常工作的常态,而这一点,在防疫时期看来,显得尤为重要。
凌晨四五点以后的重庆发生了什么?让我们跟随重庆新闻网·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来解读他们的故事。
公交司机陈海洋:
3小时35分穿越四个区
为了准时送检修人员去上班
陈海洋的家住在北碚区九院附近的嘉陵村。
这段时间,每天早上4:15分,手机闹铃就会准时起床。人的本意是想睡懒觉的,刚翻了个身,意识里一个念头闪过:上班。
很快,他的后背就像被弹簧弹了一下,立马就坐了起来,还没从睡意朦胧中回过神来,就摸着周围的衣服按着顺序穿了起来。
▲驾驶员陈海洋洗漱
工作20年的他有个习惯,睡觉前,衣服会按照第二天穿衣的顺序放好,“起床不好开灯,老婆上班比我晚一点,让她多睡一会儿。”
摸黑穿好了衣服,洗漱完毕,带着牛奶鸡蛋和头天准备好的午餐盒就出门了。
4:40的街道空无一人,路灯的照耀下,他一个人走到北碚公交车站,与同事乘坐5:00的交通车到重庆西站接车。
这么早,也不会堵车,大约5:40到了重庆西站,陈海洋拿着抹布、拖把,为车辆清洁、通风、消毒,检查例保,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下来,起码要用半小时。
看了看手表的时间是6:20,陈海洋发动汽车,驾驶着交通车准时从西站出发,到九龙坡区十三医院去接铁路职工。
身为驾驶员,他要为二十几位铁路职工测量体温和登记,全部记录完毕,7:05交通车出发,途经大渡口区再开往铁路局西客整所,7:50车辆到达,铁路职工们依次进入单位大门,陈海洋又要将车开回西站再次消毒,然后到铁路局西客整所等到17:00铁路职工们下班,再测体温,原路返回,到达西站乘19:00公交公司的交通车回北碚,到家已是20点。
▲铁路职工们依次进入单位大门
从北碚出发,经沙坪坝、大渡口再到九龙坡,地点穿越了四个区,时间单程就花费了3小时35分,但对于陈海洋来说,他知道,那20多个人的工作,很重要。
“火车要想安全抵达全中国,全靠他们的工作,我这点披星戴月,不算个啥。”
陈海洋的妻子周虹是北部公交材料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幸运的是,这份工作实行轮班制,周虹在休息那天可以准备两天的饭菜做好家里的后勤保障。
公交司机陈渝:
为了梦想开大客车
最欣慰的是女儿也学会了逐梦
36岁的北部公交渝约公交发展公司驾驶员陈渝,也是为车辆段交通车开车的驾驶员。
36岁的年龄,驾龄就有16年,曾经当过出租车驾驶员的陈渝最为自豪的事情,就是自己曾经开报废过两辆出租车,“到报废的时候,都没得任何交通事故,我对车就像对自己一样,很用心。”
但陈渝的梦想,是开大客车。为了实现梦想,2011年他办理了增驾,成为了北部公交的一名社招驾驶员,安排在渝约公交发展公司开车。
3月10日早上4:10,陈渝蹑手蹑脚地就起床了,从出租车驾驶员到公交车司机,他开的车在变化,而工作性质一点也没变。“起得早,但我已经习惯了。”
今年13岁的女儿在北碚兼善中学读书,已经懂事的孩子在门上写一张字条:“爸爸,平安出行,我等你早点回来。”陈渝出门就能看到。
从家里到北碚公交车站,陈渝要走20来分钟,“天气暖和了,走起还很舒服。”陈渝说。
▲测量体温
与陈海洋不同的是,早上他们一起从西站出发后,陈渝要驾车开往李家沱南桥头接铁路职工,8:00左右到达九龙坡区的铁路局西动车所,8:30原路返回西站给车辆再次消毒、清洁。下午16:00从西站出发开往九龙坡区十三医院接铁路职工送往西动车所,17:30又把西动车所下班的另一批职工接回李家沱南桥头,之后驾车开往菜园坝加气,再在20:00以前开往南坪会展中心接铁路职工,送往西客整所时已是21:00,等职工们下完车,他还会用车上配备的清洁消毒工具为车辆消毒、做清洁,22:00从西客整所出发开回南坪会展中心,等车回到西站已是23:00,再坐公交公司的工作用车回北碚。
考虑到工作的艰辛,他们的工作都采取轮流上班,来确保从早到晚这一整天的运行。
陈渝说,自己虽然很忙,但幸运的是潜移默化教会了女儿要奋斗,“虽然父母陪她时间少,但孩子学习很自觉,每每考试都名列班上前几名。”面对记者采访,13岁女儿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我安心在家学习,爸爸安心在外工作。”特别懂事。
运用车间维修工刘庆
确保每一个转向轮的灵活
一旦“召之”我们的列车都能上
在列车的车肚皮下,一位戴着口罩的年轻维修工被相机定格下来,他左手拿着电筒,右手举着工具检修着机器。
戴着口罩的面部也能从眼里看到“严肃”的目光,这是成都铁路局集团公司重庆车辆段重庆运用车间的工人刘庆,工作了7年,29岁的他平时说话时和和气气,可一旦工作起来,面部就会习惯性地“面部僵硬”。
为何看上去那么严肃?刘庆说,从学校出来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极其认真地对待这份工作,“可能太认真,看上来可能就很严肃。”从火车底部钻出来,他的脸上又有了笑容,“火车日行千里,我们要确保它的每一个零件安全。”
▲检修转向的刘庆,受访者供图
3月10日清晨5:50分,刘庆从李家沱的家中起床,简单的洗漱后,他会选择在6:10分出门,步行10多分钟,到融汇小学处,坐上交通车。
为他们开交通车的师傅,刘庆喊不出来名字,但他说,疫情发生以来,师傅们也很不容易,“要给我们检测体温、登记、开车……”
6:30分,交通车准时出发,到达菜园坝的运用车间时间是7:10分,排队测量体温、吃早饭,8:00开始签到确认上班,与头一个班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接及开现场的生产工作会。
“疫情期间,我们的工作会全部是户外开,每个人间隔1.5米以上。”会开完了,工作也就要开始了。
刘庆所在的运用车间,主要修的是普通火车的机械及维护。
上午9:30分,刘庆正钻在火车肚皮底下检修,“普通火车的车厢是由四个轮子加转向构成的,就像小汽车一样,每一节车厢都有,遇到铁轨扳道火车需要变轨道时,这些转向都能灵活的协作,才能让后面的车厢都听话地跟着车头跑。”
刘庆说,普通列车一般有1个车头和18节车厢,“所以,列车的转向检修是很重要的。”
疫情发生以来,部分列车停运,很多平时跑在全国各地的列车开始回到运用车间检修,“跑和没跑,检修工作一样都不能少,我们一定要确保列车随时随地保持都上路运营的最好状态。”
北动车所检修工颜静:
每天拧上百颗螺丝
哪怕一个细小的问题都不能忽略
23岁的颜静是成都铁路局重庆车辆段北动车所的检修工,在这个检修所,有上百位的检修工,除了部分住在单位宿舍的外,绝大多数都依靠交通车出行。
而颜静则是幸运的,家在外地的她每天早上7点才起床,“如果坐交通车,5点多钟就要起床了。”起床后完成一系列的早起准备后,她们的任务,就是检修动车。
如今,很多市民出行,会选择动车,而负责动车维修的,就是颜静这样年轻又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
跟随颜静上动车,她从工作服里拿出一把螺丝刀,对着车厢顶部的一颗螺丝轻轻地试了一下。
“习惯?”记者问。
“不是,是工作所需。”颜静答。
颜静告诉记者,动车的高速运行会产生振动,而覆盖在列车顶部的挡板在车辆检修之后会重新安装回去,万一运行途中砸着人就不是闹着玩的。
▲每天拧100余次螺丝的颜静,受访者供图
“我们要百分百确认挡板安好了,所以拧螺丝,也是我的工作任务之一。”颜静粗略地估计,每天至少拧了百余次螺丝。
除此之外,检查配电箱也是颜静的工作任务之一,配电箱里有列车所有系统的配电线,“自动、牵引、空开等等,都关系到这个配电箱。”颜静说,每一次打开配电箱,那种与年龄不相符的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
疫情发生后,颜静第一时间通过支付宝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去5000元,这笔钱对于工作不久的她来说,是笔不菲的收入,但面对记者她却说:“我们都是一家人,这个时候,能帮多少是多少。”
▲颜静通过湖北省慈善总会捐款的截屏,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颜静所在的北动车所职工年龄都在23-26岁左右,他们成为动车检修的主要生力军,确保了疫情期间,动车的正常运营。
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3159339320@qq.com
——END——
重庆新闻网·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文/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