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获科技部支持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
摄影师:姜楠
重庆科创提升迎来重要发展机遇。3月21日,科技部与重庆市政府在渝举行2019年部市工作会商会议,并签订新一轮部市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根据《议定书》,未来5年,科技部与重庆市将以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共同推动重庆创新驱动发展,促进重庆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此前,《重庆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重庆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成西部创新中心。随着本次部市会商达成新合作,有了科技部的“重量级”支持,这将为重庆建成西部创新中心提供更充足的动力和底气。
1什么是科技创新中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新兴技术、新兴业态的冲击下,全球创新版图、经济结构正发生重塑。
在这一趋势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城市“决胜未来”的关键。为此,近年来多地先后提出要建设“科学城”、“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以此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支持。
那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科学城这些提法到底有何内涵,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据了解,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比较,既有地域上的差别,又有功能上的差别。
前者大而全,一般对应的是整个城市或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关键要素包括国际化高端人才、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创业企业、发达的科技金融服务、宽松的创新文化环境、完备的制度政策体系等。
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从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价值增值功能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
如上海和北京分别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粤港澳大湾区也提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美国硅谷是全球公认的科技创新中心,但它并不是以一座城市建设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中心,而更多的是指该区域对科技、产业、创新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美国硅谷
后者小而专,依托先进的国家实验室、创新基地、产学研联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以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交叉型、前沿性基础科学研究、重大技术研发和促进技术产业化为重点任务。
如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这三地科教资源丰富,科研优势明显,并都布局了多个大科学设施,集聚了一流的研究机构,汇集和吸引尖端科研人才,有利于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另一个概念“科学城”则是专门设置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卫星城,更多的是科技园区的概念。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合肥、成都、绵阳等多个城市已经布局了科学城,其中北京更是拥有三座科学城。
科学城的特点是城市功能比较完备,人口规模不大,离中心城市不远,生态环境良好。一般处于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范围内,为科技创新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北京中关村、广州科学城等。
另外,有些区域兼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学城的双重身份,比如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也是科学城。
由此来看,科技部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将切实提升重庆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中的位置,为重庆未来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这也将进一步强化重庆作为西部创新中心的枢纽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在中国西部地区的集聚,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从国家大格局而言,按照规划,到2035年中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但目前中国只有少数几个科技创新中心,这是远远不够的。从我国中西部地区来看,尚未有城市被赋与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殊誉。
因此,在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也有利于促进全国科技创新均衡发展,提升重庆及西部地区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版图和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西部地区崛起。
另一方面,这对重庆科学城的建设将是重大利好。去年11月出台的《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披露,重庆将依托大学城规划建设科学城,并以科学城为智核,以发展智能产业为主导,联动九龙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联动两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重庆创新版图,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今年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将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
而如上所言,科学城一般处于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范围内,在多重政策优势的推动下,重庆科学城的未来值得期待。
据了解,作为重庆科学城“智核”的重庆大学城,科教资源相当丰富,拥有全市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群体,以及一批国家级、市级研发平台,与依托海淀区科教资源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同出一辙。
通过科学城的实施,将有效地盘活重庆大学城现有高校的资源,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并以此为契机,争取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落地,使之更好地服务重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具体怎么做?
目前,重庆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在创新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势头强劲。科技部将会如何加强对重庆科技创新的支持?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科技部将继续用好部市会商有效机制,加强对接沟通,在科技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支持服务重庆,助力重庆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未来五年,科技部将和重庆将重点围绕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服务民生保障与改善、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国内外科技合作、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建设5个主题展开合作。
其中,有以下几点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
根据《议定书》,双方将加强国家与地方科技计划互动,联合实施国家重点专项,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应用示范,共同举办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推动重庆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科技部将支持重庆依托长安汽车公司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形成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据了解,当前我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还面临诸多难题,比如零部件基础十分薄弱,核心技术尚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自主零部件企业相对弱小,行业缺乏有效协同研发机制;人工智能与汽车融合层次较浅等。引领智能网联汽车的跨界创新,协同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基础与共性技术,亟需建立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长安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
而重庆作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拥有长安、福特、现代等8大汽车品牌14家整车生产企业,以及1000余家汽车零配件配套厂商,还拥有西部最大的汽车试验场,建有多个智能驾驶示范区。此外,重庆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余家。可以说,重庆在人工智能及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产学研融合体系。
那么,重庆如何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据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联合科大讯飞、腾讯、百度、阿里、华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英特尔、清华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密西根大学等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和相关人工智能专家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计划到2030年,建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链,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骨干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规模上万亿元。
对于正处转型阵痛的重庆汽车行业而言,这将有力推动重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二是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建设。
根据《议定书》,双方将共推重庆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建设,其中包括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持重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部将重点支持重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加强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更好地发挥国家自创区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在现有的国家高新区基础上,进一步支持重庆有条件的高新区以升促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摄影:吴梦
今后两年,科技部将重点支持重庆依托重庆医科大学建设省部共建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重庆交通大学建设省部共建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以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为载体,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
据了解,作为新业态和新技术主要汇集地的国家高新区现已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高新区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机构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创新产出成果丰硕,2017年企业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9.3万件,占全国企业的46.3%;创新产出效率远超全国,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和拥有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倍以上。
重庆高新区
过去,重庆市仅有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个国家高新区,如今,不仅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璧山、永川、荣昌也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还新增璧山、潼南、丰都等9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园区已经达到41个。
其中,重庆高新区于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经过20多年的发展,重庆高新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拥有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7家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庆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等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112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4家、全市第一。另外,重庆高新区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7%,不仅远超全市平均水平(1.95%),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8%)。
从实际效果来看,高新区的设立对地方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随着科技部在未来进一步强化对重庆高新区等国家创新区的支持力度,加上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的布局,这将为重庆创新资源的集聚和产学研的转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科技开放合作与跨区域协同创新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共识。
对此,科技部将支持重庆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围绕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指导重庆与新加坡共建创新中心,助推重庆融入国际创新网络。
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方面,支持重庆与长江上游及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在产学研融合、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园区共建、科研设施共享共用、技术市场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方面,支持重庆建设各类科技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参与军民融合重点专项,提升军民融合展会品牌效应。
如果说前面两点更多是通过加强发挥自身优势,以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创新发展。那么,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则是侧重于帮助重庆全面引进国内外创新资源,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
新加坡OneNorth科技城
以新加坡为例,在201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新加坡排名第五,超越美国、德国、以色列、韩国、日本等科技强国,在高端及中高端技术生产、高技术出口等方面有着令人瞩目的成绩。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政策优势,重庆可以以此为突破点,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学习新加坡的科技创新经验,更好面向全球招才引智,提高重庆科创实力。
3补齐创新短板
事实上,在科技部此次送来“大礼包”之前,最近两年重庆已采取多种举措助力提高重庆科研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科创实力,重庆出台一批人才引进政策,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并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集聚创新资源。计划到2020年,重庆将力争引进国内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以多种模式落户重庆,最高支持额度达5000万元。
摄影丨陈钰旭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已经与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比利时鲁汶大学,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学院、中国工程院、西北工业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知名院校达成合作,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还在渝设立分校。
同时,重庆也在提高本土高校办学实力。去年12月6日,市教委发布《重庆市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专项行动计划》。根据计划,重庆将有序推进高校综合改革,支持不同高校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未来将打造3至5所国际化人文特色大学。
另外,除了上文提到的重庆科学城,规划中的两江协同创新区位于龙兴园区,将高起点布局高新产业,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到2022年,两江协同创新区将有20家以上高校及科研机构、超过1万名科技创新人才、100个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平台、100余家科技孵化企业聚集,使之成为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
摄影丨陈钰旭
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积极谋划大科学装置,创建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进更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在重庆布局;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0%,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35% ;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加快引育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
话说回来,为何重庆如此重视科创水平的提升?除了面临技术与产业变革的宏观环境外,一直以来,创新要素聚集不足、科研创新能力偏弱,是制约重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可以说,创新力是决定一座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再看重庆,尽管近年来,其科技创新成效明显,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
统计显示,2018年,重庆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9%,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18%,重庆不仅远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水平,还与杭州、合肥、南京、武汉、成都、西安、长沙等强二线城市存在不小差距。
摄影丨陈钰旭
从创新平台看,全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不到广州和武汉的一半;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不到天津的三分之一。中央部门所属的在渝院所有4家,仅为四川(27家)的14.8%、陕西(38家)的10.5%;从科学家数量看,重庆仅有“两院”院士16名,不及成都一半。
重庆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高端科研人才的欠缺,不仅严重地影响到其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能将无力承担国家赋予的科技创新中心职责。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重庆迫切希望补齐创新短板的意义所在。
好在,随着一系列行动计划的出台,重庆正在迎头赶上。有了科技部未来几年在科技项目、人才、政策方面的鼎力支持,加上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礼嘉智慧生态城、水土高新城、照母山科技创新城以及重庆高新区等国家高新区创新载体的落地推进,将帮助重庆进一步完善升级创新版图,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构建起重庆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创新体系,以此更好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高重庆科创水平,加快推动重庆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本文由重庆马路社(ID:cqmalushe)原创,欢迎关注!
资料来源:《科技中国》、重庆新闻网、华龙网、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