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加拿大人在重庆这样抗疫!重庆国际传播中
“1月23日,星期四。晚饭后,晓琳告诉我,他们正在讨论是否取消明天在父母家的年夜饭……最后我们商议,聚餐暂不取消,但我们会倍加小心。”
凯和夫人王晓琳
2月20日、3月20日……
这是一部从1月20日就开始记录的日记,至今仍在继续。它的作者名叫Jorah Kai Wood(乔纳·凯·伍德,以下简称凯),一个已经在重庆生活了6年的加拿大人、重庆女婿。今年春节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原本平静的生活,凯自然也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对凯来说“不普通”的是,作为重庆国际传播中心iChongqing的外籍编辑,他平时写下的日记也完全被疫情和各种防控资讯占据:重庆市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各级政府疫情防控的有力举措和进展成效等等,都成了主角。
4月7日上午,凯在《凯哥日记》见面会上讲述自己过去两个多月在重庆的抗疫生活
凯的抗疫日记除了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圈粉、获赞无数外,新世界出版社选出凯的日记中的60篇集结成书《凯哥日记》,将以多语种向全球发行。4月7日上午,凯出现在了重庆新闻网·重庆晨报记者的镜头前,详细讲述了他的日记诞生的前前后后。
一个外国女婿在重庆的战疫时刻
2014年,凯来到重庆后一直在位于九龙坡石桥铺的重庆外国语学校任教,住家也在学校的教职工宿舍里。2016年,凯与重庆女孩王晓琳结婚,“老婆是一位装饰设计师,把我们的家装饰得温馨漂亮。”到了去年,凯又多了一个身份:本就是作家的他开始在重庆国际传播中心iChongqing担任审稿编辑。
凯还专门定制了一件“看不见的战争”的T恤
春节前,疫情突然发生并日益严重后,为向海外朋友讲述中国的抗疫故事,重庆国际传播中心iChongqing在抗疫专题报道中策划了“老外抗疫日记”专栏。平日里就有写日记习惯的凯,自然成了给这个专栏供稿的不二人选。“我们跟凯表达这个意向时,其实都已经是大年二十九,已经是春节放假了。哪知他一口就答应了下来。”4月7日上午,在《凯哥日记》的媒体见面会现场,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总编辑陈冬艳这样回忆到。
据介绍,在日记不断更新的 60多天里,虽然凯一直在重庆外国语学校的外教楼里宅着,但因为重庆国际传播中心iChongqing审稿编辑这一工作需要,他每天要阅读和审看大量有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英文稿件,可以说对中国及重庆抗击疫情的资讯都有着非常全面的的掌握。
“这段时间,我差不多早晨8点过起床。”凯说,和大多数人一样,宅在家的日子生活作息变得极其规律。起床后,先是审读、编辑iChongqing的各种英文稿件;然后,就是在网上去搜集、查看各种和疫情有关的新闻和资讯。“我在重庆有家人,在加拿大也有家人,说实话,疫情发生之后我心里还是比较担心的。”
凯跟记者解释,自己关注的资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有关疫情的各种新闻,“因为我对医学并不是太懂,所以我同时也很关注像WHO(世界卫生组织)这样的专业机构发布的消息,医学专家、医生的看法等等。”凯表示,在一一研究之后,大约到每天凌晨两点,自己才会动笔开始写头一天的日记。“所以,我可以说我的所有日记都是基于大量的搜索取证后才动笔的。”
“我的抗疫分成三个阶段”
在见面会上,妻子王晓琳担任了凯的翻译。说到某些动情之处时,王晓琳会笑着加上自己的解释,“他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之前这两个多月里说到有些和疫情有关的新闻,他都会流泪。”
凯和夫人王晓琳在交流Vlog拍摄
如果说疫情变化可以绘制成曲线,那透过凯日记里的文字也能看出他和妻子王晓琳等等家人的心情也是随之变化的曲线。1月22日,凯在日记中写到:“地铁上大多数人都戴着口罩,少数人没戴。我和没戴口罩的人四目相对,心想,谁是正常的,他们还是我们?”到了第二天,和妻子在家玩了一天电子游戏后,他们准备乘地铁去表妹家,“这时候,几乎每个乘客都戴着口罩。”
“1月26日,星期日。今天我们(指iChongqing)的头条新闻是‘重庆疫情最新情况:新增18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团队旅游暂停’。我们发表了一篇关于重庆采取防控措施的报道,列出了2家收治外国患者的定点医院。目前,我认识的外国人中还没有人生病。政府不鼓励外出旅行,我们对美好假期的希望也破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无限期的居家‘度假’”。到了2月5日,凯开始面对的是“每个家庭每两天只允许一个人离开家,去购买生活物资并立即返回。我今天又去购物了,所以之后我能在家待上一两个星期。”
疫情期间,“全副武装”出门采购生活用品的凯(受访者供图)
经过这两个多月的抗疫生活,凯笑着说其实自己也成长了。他格外理性地把自己的抗疫分成了三个阶段。“刚开始,我也是很害怕、恐惧,就想着囤食物,尽可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在网上买了很多食物,尽量不出门。”说到这里时,妻子王晓琳在一旁笑着回忆说,“他还自己烧了很多开水,都存到一个大桶里。”凯吐了吐舌头说,事实证明后来其他国家的人也开始这样做,“我希望他们也有坚持的耐心。”
凯说的第二阶段就是学习,“和疫情有关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再就是成长阶段。”在凯看来,这是可以互相学习、然后去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期的阶段了。“我说的这三个阶段,其实大家现在对比新闻来看,也可以看出各国的抗疫处在哪个阶段了。”
分享经验帮到更多人就是初衷
从1月20日至今,Kai的日记每天在iChongqing英文网首发,目前仍在更新中(iChongqing网站日记专题:https://www.ichongqing.info/category/news/news-culture/kais-diary/);Facebook等海外社交平台上的iChongqing账号也在持续更新中。这吸引了大量海外用户关注。加拿大CTV News Network电视台也因此连线采访了凯,“他们想了解一个加拿大人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时期在中国隔离生活的感受。”
“我写日记不停分享我得到的经验,其实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把这些经验用起来。”凯说,像中国抗疫经验中人和人之间保持距离、戴口罩、勤洗手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两个月前,我就在Facebook上提议所有人都应该戴口罩,刚开始不理解的人还很多,现在大伙都发觉这是有道理的。”
凯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重庆只有6个死亡病例,“(疫情防控做到这样)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很骄傲、很荣幸能报道这个事情。分享过去60天隔离故事,以及现在把它出成书,稍后可能在喜马拉雅还有英文版的有声读物出来,都是希望外国友人可以学到一些能帮助他们的东西。
“我还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从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可以看出来大家分享防控信息、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叔叔在加拿大是医生,我们交流时他也专门提到了这一点。”凯说,疫情发生以来,自己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人害怕、担心,还有指责。“我觉得大家更应该把心用在希望和爱当中,可以分享医学方面的知识等等。”
凯说,他取关了一些无端指责中国的账号。“我生活在中国,过去两个多月我是有亲身感受和体验的。我希望倾听的是各种理性、科学的分析的声音,而不是无端的指责。”
大量重庆美景和抗疫场景融入书中
重庆是如何抗疫的,生活在此的外籍人士的生活状态,他们及时获得的资讯和帮助有哪些等等,在《凯哥日记》里都有呈现;凯自己日常生活里的取快递、有限次数的去超市、网上参加云火锅节等等他的所闻、所见,以及所思、所虑也都被收进了书里。既有纪实性的作者个体生活体验,又有中国和重庆抗疫的宏大背景描写。
据重庆国际传播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日记编辑出版过程中,该中心提供了大量重庆抗疫的场景图片和城市美图,该书的封面就是iChongqing丹麦籍摄影记者Mikkel Larsen的摄影作品。
闲时喜欢玩电子游戏的凯(受访者供图)
据出版方新世界出版社编辑表示,本书可贵在于真实。随后,《凯哥日记》将以包括中、英文版,电子书、纸质书及有声书等形式面向国内外出版发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时也是一位音乐人、有自己乐队的凯和乐队的伙伴们还专门写了一首与日记英文版同名的歌《The Invisible War》,目前正在联系海外音乐人录制发布。凯说,“一些加拿大的朋友了解到我要出版这本书,表示希望能买到,帮助他们度过这段难熬的日子。”
对话》》
“我喜欢豌杂面,大家也都知道我是一个爱吃辣、会讲重庆话的老外”
Q:过去两个多月的抗疫生活中,你经历的或观察到的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
凯:我最印象深刻的事首先就是(全中国)取消了春节庆祝。这个措施可以说是是非常迅速、有效的,从武汉封城到各地都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像在我们家,奶奶和孙子有差不多50天没能见面。这是迅速控制疫的关键。
我的书首先提到的一个核心就是中国对疫情控制的负责任的做法。我想引用的是我用在书的扉页上的那句话:在流行病流行起来之前,我们好像做什么都是多余的;但在病开始流行之后,我们怎么做都是不够的。
Q:从日记到即将出版成书,你最想跟粉丝、读者说的是什么?
凯:我希望通过我的日记分享,让大家减少焦虑,还有就是分享我在中国、在重庆的抗疫经验。比如在疫情中,大家应该首先弄清的是“我是谁”,就是在疫情中自己的定位,该做什么。在国外不少地方疫情一开始大家做的都是去抢卫生纸,这是我想不明白的(笑)。其次就是大家要去学习,去了解病毒,知道自己如何应对“战争”的同时也才知道帮助别人。
Q:日记更新以来,在社交媒体上网友、尤其是外国朋友的反响是怎样的?
凯:更新至今确实评论已经多到我都翻不过来了。我有一个加拿大发小,她给我来信说,看了我的日记提前给75岁的妈妈备足了相关的必需品。其实,我只是一个生活在重庆的普通人,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努力来抗击疫情。
我觉得哪怕在网上只有1000个关注我的粉丝,但只要我分享了(经验)就肯定能影响、帮助到更多人。
Q:过去多年来,你对在重庆、九龙坡生活的印象是怎样的?
凯:这里是我的家。在重庆外国语学校工作,从校长到其他同事都给了我非常好的成长空间。我是一个作家、音乐人,其实我想要的就是有安静的空间可以做自己的事,从这点上说,九龙坡、石桥铺我都非常喜欢。
我喜欢家街对面的豌杂面,我和周围的邻居、杂货店、裁缝店和花店的老板都非常熟。大家对我也很友善,知道我是一个爱吃辣、会讲重庆话、有点幽默的大个子老外(笑)。
我和其他外教有点不同的是,因为我的夫人是重庆人,所以我家也在重庆。家里要聚餐的话,都是60多个人一起吃饭。所以往年春天这个时候,我和夫人可能会陪她父母去海外玩一周左右,或是在重庆周边的小镇转转。这两天我们上街发现,虽然大家都还戴着口罩,但明显生活也都在慢慢恢复了。我相信很快我们的城市生活就会如常。
作者简介》》
Jorah Kai Wood(乔纳·凯·伍德)是一位加拿大作家、教师,2014年8月起在重庆生活,就职于重庆外国语学校。在加拿大时,凯也是一位乐手,他的乐队“Root Sellers”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等盛会上表演。
2019年,凯作加入重庆国际传播中心,负责iChongqing网站英文稿件的文法审核,并参与了2019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5G直播、老外在重庆Vlog等节目的制作。
重庆新闻网·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摄影/视频 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