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重庆记忆——防空洞,重庆的“地下王国”
重庆,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地面上矗立着许多高楼大厦,摩天大楼。然而,在地底的深处,有一个更为庞大的隐秘世界。
那就是由重庆防空洞组成的地下世界。可以说没有它,就没有重庆,它在地底深处默默地守护见证着重庆的和平与安宁。
重庆防空洞是历史上最大的城市防空工程。
70多年前抗日战争期间,重庆人为抵御日机轰炸而建造了大量的防空洞,用双手挖出了一座庞大的地下城。它们中的许许多多,当年支撑陪都重庆挺过了日军飞机轰炸的艰难岁月,庇护过百万生灵。
在日军飞机轰炸重庆的几年里,“跑警报”、“躲轰炸”成了重庆市民的日常生活:“飞机头,二两油,鹅公岭,挂红球。日本飞机丢炸弹,山城到处血长流。跑不完的警报,报不完的深仇。烟囱变成高射炮,膏药飞机磕响头。娃儿也要当兵去,大刀砍脱鬼子头。”
当年重庆防空司令部的统计档案显示:
1937年,重庆市防空避难设施54个,可容纳7208人,为重庆在册人口的1%。
1942年,重庆防空洞1603个,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78个防空洞,基本可以容纳全部市民。短短6年间,重庆防空洞数量增加了30倍,容量增加近60倍。
在防空洞里,他们开茶馆,参加高考,生产军需民用物资……从地上到地下,重庆人的生活依然在继续。
有资料显示,为了应对密集的轰炸,战时高考通常备有两套试卷。考试途中如有空袭发生,则中断考试,进入防空洞躲避;警报解除后,再换发另一套试卷,继续考试。
艰难岁月里,教育不断、弦歌不辍、薪火不绝。在新中国第一批两院院士中,超过50%的人经历过重庆大轰炸。
重庆废墟上的标语:愈炸愈强
儿时的防空洞记忆战争结束后,没完全废弃的防空洞以纳凉处、火锅店、小书铺等形式,防空洞再次被利用起来。
想必80年代初以前出生的很多人,都有儿时钻防空洞的记忆,他们曾在洞子里吃过邮亭鲫鱼,在洞子里修过摩托车,在洞子里买过打折的书......
小时候的重庆人喜欢玩探洞子,在没有网络、手机,电视也很少的少年时期,最主要娱乐项目就是到长江游泳和钻洞子。一根蜡烛、一根长棍,一群小孩子就敢跑到洞子深处去探险。
从大坪石油路一个防空洞口钻进去,穿越黑暗和恐惧,就可以抵达虎头崖的半山腰。这样的历险记,很多人还记忆犹新。
小时候在防空洞里乱转,最怕火把灭,一没了光就慌得要命,生怕困死洞里,哪里有亮就往哪里奔,有时候常常会在洞子里疯跑一下午,出洞互看,吃惊不小,全都花起一张脸。
重生之独特的风景线
防空洞为重庆带来的,远不只是个人的情感记忆,它还发挥着更多的公共功能,例如地下商场、轨道交通通道、纳凉点、火锅店、博物馆……它们共同构建了重庆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事实上,重庆在修建轨道交通的时候,就充分利用了原来的防空洞。如果有比较合适的防空洞,应该就直接加以利用,而更多的防空洞则成为了连接地表与轨道交通之间的通道。
解放碑地下环道就就利用了部分防空洞。工程位于解放碑核心区,全部建成后总长度约6.3公里,由“一环、七联络、N连通”组成。将解放碑核心区域26个地下车库连成一体,串联近2.1万个车位,为地面交通分流,缓解拥堵。
另外,重庆很多加油站也是由防空洞改造而来的,如土湾加油站、肖家湾加油站、鹅岭加油站、李子坝加油站等等,充满了山城特色。
由于防空洞内部恒温恒湿,非常适合存储。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在鹅岭、上清寺、李子坝都有防空洞改造而成的酒窖。
重庆建川博物馆,利用抗战时期兵工洞旧址中的24个防空洞打造,它们被赋予文化新生,成为八个特色博物馆,也将防空洞渐被淡忘的历史,带回重庆人的视线。
曾家岩轻轨站和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纳凉点都是重庆人夏天纳凉的好去处,纳凉点都会提供饮用水,可以自带杯子前往哦。
重庆的洞子火锅也是一大特色,幽深的防空洞冬暖夏凉,夏天不用开空调也是自然的凉爽,再配上热辣辣的火锅,从白天吃到黑夜也没有问题啊!
在陈坤、白百合等主演的电影《火锅英雄》里,重庆洞子火锅彻底火了,很多朋友都慕名而来。
此外,沙坪坝土湾、渝中南区路、长滨路等地,数个至数十个防空洞就接连分布在主干道,这些洞体不高且比较浅的防空洞,大多被用作商铺,有卖五金的,有开餐馆的,开小书铺的……这些都是山城的独有特色。
但是,并非所有防空洞都被利用,部分条件不好,或者目前开发有难度的防空洞,被封堵了起来,暂未开放。但无论这些洞体是活跃还是“沉睡”,作为重庆人,都将感激它们一直以来默默的付出。
有人说,“哪个城市没几个洞子?但重庆的防空洞珍贵在于它庞大的体系。如果只有一个防空洞,说明大家怕死要保命;但在重庆,大家保命的同时,正常作息没中断;即使地面夷为平地,重庆照样发挥抗战首都的功能。”
卸下历史重担之后的防空洞,又演变出各种令人惊喜的功能,相信这样的体验是其他平原城市感受不到的。如果大家来到重庆旅游,不妨进去感受和体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