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为何而来?
重庆高新区 来源:重庆高新区微讯
进入四月以来,重庆科学城的热度持续升温。
4月5日,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实地调研重庆科学城规划建设时强调,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重庆科学城,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
4月13日,陈敏尔在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再次强调,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不断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重庆科学城有了个响亮的名字——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而举全市之力、举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科学城这一提法,足以说明其在全市未来经济版图中的分量。
据“两江观察”报道,重庆社科院副院长王胜研究员认为,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提出,标志着重庆和四川建设科学城的地方努力与实践探索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无疑是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具体体现。
仅仅一天后,4月14日,重庆市科技局与四川省科技厅签订“1+3”协议。双方将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依托西部科学城共同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构建成渝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是中央交给成渝地区重要任务之一。
与此同时,科学城多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启动。4月3日,高新区开发投资集团公示了科学大道勘察设计标文件。此次招标也预示着备受外界瞩目的科学大道即将进入施工阶段。根据文件,科学大道连接北碚与江津,全长66公里,双向12车道,南北向贯穿整个西部槽谷地带。
4月10日启动的重庆轨道交通第四轮规划线路环评显示,涉及科学城的线路包括15号线、27号线。其中,15号线不仅将结束西部槽谷与两江新区没有轨道交通直达的历史,还将科学城、高新区及两江协同创新区三大创新资源集聚地,进行了有机串联,有利于提升重庆的创新聚集效应。
此外,4月3日,重庆市2020年首轮新基建项目集中开工,与科学城有关的项目就有,智能物联网界“独角兽”特斯联投资200亿元的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等。而这只是科学城未来产业布局一小部分。根据规划,重庆科学城将围绕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等主导产业,瞄准5G应用、集成电路、精准医疗、新材料、检验检测等细分领域,推进百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和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的背景下,西部科学城的蓝图正加速兑现。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西部科学城的重要价值?
一、承载国家基础科学研究重任
科学城跟普通的科技园、工业区不一样,它主要聚焦基础科学研究、原始创新发明,研发的是“国之重器”。
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是提高中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有专家指出,如果说科学研究如同一条河流,那么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及产业化。
随着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愈发重视,尤其是自2016年12月23日印发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以申建国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加大基础科学研究,以期在未来区域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家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有一个出发点就是想逐渐摆脱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对中国的“钳制”。这方面,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的教训可谓是血淋淋的。
航空工业制造院院长李志强曾直言,“中美贸易摩擦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缺少核心技术就要挨打,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不少专家甚至认为,从长远来看,基础科学研究将是左右中美博弈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在我们再看看川渝共建的西部科学城。中央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之外,布局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有利于优化中国区域创新格局,提升西部地区基础创新策源能力,并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提供有力的支撑。从这个角度来看,西部科学城肩负的使命不可谓不大。
而成渝地区作为西部相对发达的经济区域,具有良好的人才储备和城市功能基础条件,又有相对比较丰富的科教资源,借助中国西部科学城以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未来非常有望成为中国原创科技创新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根据地之一。
我们注意到,作为基础科学研究重要载体的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方面也在大力推进建设。根据计划,西部科学城将推进包括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同时,引进中国移动5G实验室等一批研发平台。另外,前不久,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建设的超声医学工程、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两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近日,陈敏尔针对科学城规划建设时也强调,要完善科学设施,推进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加快新基建工作进度,提升科学城支撑服务实力。要集聚科学机构,采取壮大现有、合作创办、引进培育等方式,形成一批高端研发平台和高水平科研机构。
除此之外,西部(重庆)科学城对内要进一步加强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的协同创新力度,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换和产业化,并为重庆笔电、汽摩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供助力。
二、加快渝西片区与主城区融合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城都市区,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重要节点城市专业化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重庆主城都市区范围包括,主城9区加上周边12个区县,是重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的空间载体。
在笔者看来,重庆要想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有更大的作为,首先要实现渝西片区与主城区的高度融合,包括交通互联互通、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及创新协作体系等。而科学城的出现,对于两大片区的融合将起到积极作用。
网传科学大道规划图
比如,交通互联互通方面,依托科学城,上文提到的科学大道将北碚、高新区、江津等区域有机衔接起来,不仅有助于高新区统筹西永、大学城、科学城等重点板块,还推动了位于渝西片区的江津加快融入主城。事实上,科学大道还将成渝、渝蓉、九永、渝遂、绕城等高速公路串联起来,方便快捷抵达渝西任何一个区县。还有规划中的27号线,与已经投入运营的1号线,将日渐拉近了璧山与主城区的时空距离。
根据规划,科学城还将设立高铁枢纽,完善对外快速干道网等,以此提升渝西片区与主城区的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在创新方面,根据《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依托大学城规划建设科学城,并以科学城为智核,以发展智能产业为主导,联动九龙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联动两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重庆创新版图,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
为此,璧山提出规划建设面积约5-6平方公里的西部(重庆)科技创新小镇,依托其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和璧山高新区体制优势,努力构筑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圈。江津提出打造科学城南部科创中心,即依托现有7所高校的科技资源和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规划建设总面积3平方公里的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城惠及的远不止这四个区。比如,根据“荣昌微发布”,荣昌建设国家畜牧科学城并作为重庆科学城的一部分,将扩大国家在西部地区科学城布局范围。事实上,采取“一区多园”模式的科学城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将构建起主城区与渝西片区的协同创新体系,由此将大大增强后两者的融合度。
来源:新华网
此外,科学城还将推动主城区与渝西片区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建立。上文提到,科学城在产业规划和发展上,将围绕大数据智能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等主导产业,瞄准5G应用、集成电路、精准医疗、新材料、检验检测等细分领域,推进百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而科学城引进培育的这些主导产业,将与两江新区、渝西片区等构建起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分工协作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这种分工协作体系一旦建立,有助于重庆打造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万亿级产业链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