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生育率已低于日本,成为全球最低,这是为
2019年,东北三省的出生人口,黑龙江21.49万,吉林16.32万,辽宁28.07万,共计65.88万,而东北三省总人口1.08亿人,相当于出生率为0.61%;2019年,日本出生人口86.52万,总人口1.26亿,出生率为0.68%。
东北生育率低的原因很多,不过,我总结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东北地区更早进入工业化社会在建国初期,东北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单位众多,女性外出工作的水平也遥遥领先,农业化社会改变到到工业化社会造成的生育率水平的降低,其实早在50到60年代东北就已经历了。
而工业化水平高,经济条件好,带来了民众受教育水平高的副产品。教育水平高,对生活要求高,即使没有计划生育,但久而久之,大家就在实际行动上做到了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你想想,在江浙闽粤人口还有8成左右处于农业社会,家里有一亩三分田能多蒸一碗米饭就敢生孩子的时代,东北就已经有4成以上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和工业化中。只是,当时全中国的生育率平均水平高,并没有觉得东北出生率偏低的问题有什么突出的。
二、东北年轻人口外流,经济活力不足虽说生孩子的主力军是年轻人,但年轻人少就意味着出生率低,这是错误的说法。
这里说的育龄妇女指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年龄界限一般使用15岁—49岁的标准。
可是,年轻人少并不意味着出生率低的,这是为什么呢?
虽然妇女生育年龄计算是15到49岁,但以东北社会整体受教育率高以及少生优生的因素影响,这个阶段要其实要缩减到25(晚婚晚育)到35(优生优育)。因为经济原因,大量东北年轻人都流出到外谋生,而且这个群体经济来源又没够达到足够安心生育的能力,就不会选择生孩子。
比如我住在福建福州,周围有很多麻辣烫、饺子馆等都是东北人开的,大学里也看得到很多东北老师,我甚至问过两对东北小夫妻,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生育的意愿。
这就会带来个循环,东北经济不振>25~35的主要育龄人口流出>漂泊在外,经济条件不稳定,不想生育。
在东北地区,本就很小的出生婴儿数量,基数还要加上在东北社会中15到25岁以及35到49岁,基本上不生育的育龄人口。想一想,东北生育率不就少得可怜吗?三、人口出生率都会有一个回声潮我们要知道,人口增长是具有回声潮特点的。比如2000年出生率高,那么假设平均生育年龄是25岁,就可以看到在2025年前后,出生率也会高。
既然有回声潮,也就会有反回声潮,确切来说是“回低潮”,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东北社会经历了什么呢?国企工人下岗潮,东北的出生率在90年代后期就经历了低潮,那么这个低潮的回低潮,就是大概在2020年前后了。
一般来说,生育率并不是出生率。生育率能说明育龄妇女的生育热情,但是现在东北的育龄妇女有很大一部分出生于90年代后期的国企工人下岗潮,出生于那个人们对于东北未来恐慌无措的年代,生于斯,长于斯,你说她们到育龄会有生育热情吗。最后我想说的是,即使东北经济能到东部沿海省份水平,东北生育率恢复上限也就是东部沿海省份的水平了,大约平均两口之家生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