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向全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华裔女
2004年11月9日,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独自驾车来到北加州洛斯盖多斯南一条偏僻的路口,当她被人发现时,躺在车内,身上中弹而亡。
此前张纯如被医生诊断为患有躁郁症。张纯如母亲曾在她的包里发现枪支使用手册,她告诉母亲自己购买枪支是为了自卫,因为她怀疑美国政府要加害她。
这是她在出版震惊世界的畅销书《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7年之后。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个年轻的、坚强而勇敢的女子如此恐惧呢?张纯如的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在她的《南京暴行》2011年再版尾声中分析了她自杀的种种谜团。
1968年,张纯如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一个华裔家庭,她的父母都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美国从事物理、生物学的研究。
张纯如天资聪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成绩非常优秀。1985年,17岁的张纯如被伊利诺伊大学厄本纳–香槟分校竞争激烈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录取,原本有望在3年时间就完成学业,但她在即将获得学位时转到了新闻学专业,并顺利获得学位。
1989年大学毕业后,张纯如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芝加哥论坛报的一名记者。
1991年,她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学位,此后开始了专职写作之路。
1994年,她出版了自己的成名作《蚕丝:钱学森传》,这本书在美国广受好评。
张纯如
1994年12月,张纯如参加了在加州库比蒂诺举行的一次会议,她在那里看到了许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虽然她从小就从父母和祖父母那里听说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但当这些照片直观地呈现眼前时,她还是感到无比震惊和愤怒,她无法相信日本人会犯下如此突破人类底线的滔天罪行。
在她之前所接触的作品中,却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认为这是一段虚构的历史。张纯如查找了几乎所有英文非虚构小说,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在完成《蚕丝》的终稿后,张纯如就已经下定决心将日军对南京的暴行作为下一本书的首选主题,并开始了相关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库比蒂诺会议后,张纯如结识了许多后来为她的研究提供极大帮助的人。
许多人认为张纯如是在看到那些照片后才开始决定写关于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布雷特·道格拉斯在《南京暴行》的再版尾声中写道,张纯如从未做出过如此冲动的职业选择,她为《南京暴行》的写作已经计划了好几年,早在参加那次会议之前,她就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为了写这本书,张纯如只身来到南京,来到这个曾经遭受暴行屠戮的城市。在南京,她不断采访大屠杀的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大量资料,每天工作时间10小时以上。她从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中,一点点拨开历史的迷雾,逐渐还原事实真相。
张纯如在南京对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她还通过各种办法,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并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试图从他们的记忆中探寻那怕一点点的蛛丝马迹。
虽然在整个搜集资料和写作的过程中,张纯如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负荷,但她克服了种种困难,花费了3年时间,于1997年12月顺利出版了《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在这本书的篇首,她说:“我作为中国人的后裔,写出它这是我的责任。”
她想要告诉世人的真相是:人类同胞相残的历史是漫长而凄惨的,而没有哪几次劫难能与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比。
张纯如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张纯如展示《南京暴行》这本书
此书一经出版,便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停留了10周之久。这本以英文写作的书陆续被翻译成15种语言,赢得了广泛的国际
哈佛大学中国现代史教授威廉·柯比评价这本书被誉为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他在此书的《序言》中写道:“南京大屠杀在西方已经几乎被人们遗忘,所以本书的问世尤显重要。”
张纯如《南京暴行》这本书的成功,既带给她名气和荣誉,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麻烦。首先是巡回签售活动,在一年半时间中,张纯如总是一早起床就要赶往机场,她要去各个不同的城市参加图书签售活动,并出席随后的聚会,直到夜里很晚才能回到自己所住的宾馆。
布雷特说,在图书签售过程中,很多人跑来告诉纯如“二战”期间落入日军之手的战俘和日军占领区平民的恐怖经历。她通常会连续多日重复着同样的签售活动。在《南京暴行》出版后的一年半时间中,她都过着这样的生活。
张纯如
在张纯如生命的最后7年中,生活状态无比混乱的情况下,她遇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向她讲述战争期间日军恐怖暴行的人。同时,她还收到了许多恐吓信,并遭到了日本媒体和激进分子的疯狂攻击。他们用下三滥的手段,打电话骚扰、恐吓她,试图对她污名化,这让张纯如不得不选择多次搬家、更换电话。
因此,很多人认为张纯如最后的精神崩溃就是因为《南京暴行》这本书带给了她巨大的死亡阴影。但据布雷特分析,在2004年之前,她并未表现出任何精神疾病的迹象。
布雷特认为,与其说相关照片和阅读资料令她心烦意乱,倒不如说激发了她的工作动力,鞭策她尽最大努力叙述这些事件。令张纯如感到难过的是,那些在1937年和1938年经历了如此多苦难的民众,60年后依然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
张纯如还与巴丹死亡行军的许多老兵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些老兵在1942-1945年遭到日军的残酷迫害。张纯如对他们怀有深切的同情,在做相关调研时,大部分老兵都已年过八旬,到2004年,许多人已经去世,或被诊断出患了不治之症。当张纯如得知一位她以朋友相待的巴丹老兵去世后,他的丈夫布雷特看到她第一次因为与工作相关的问题而崩溃哭泣。
张纯如靠在这些照片前
但是有一点很明显,就是在写作《南京暴行》及之后,她研究了大量人类相互迫害和残杀的资料,比如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纳粹的崛起及其对犹太人的迫害、“二战”期间的种种暴行等。
而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美国政府的许多做法让张纯如深受困扰,尤其是2003年小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攻击、大卫教派的袭击和杀戮、克林顿政府对多个中东国家的轰炸、发生在科索沃的“人道主义轰炸”、2001年小布什政府对中国的敌对行为、爱国者法案对个人隐私和自由的侵犯,以及在没有犯罪指控的情况下无限期拘禁可疑恐怖分子的做法,这些都令她感到极为不安。
在张纯如看来,这一系列事件都在使美国变成一个能够实施各种暴行的社会,就像她所研究的那些暴行一样。她经常与别人就类似的话题进行长时间的讨论,并探讨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将会导致怎样的灾难性后果。
布雷特认为,长时间思考和讨论类似的话题会使张纯如有时在私下场合出现狂躁症的倾向。还有她长久以来对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恐惧和忧虑、频繁的通宵工作以及紧张的图书巡回签售等因素最终导致了她在路易斯维尔的精神崩溃。
2004年8月,张纯如赴肯塔基州采访录制前美军战俘。在采访前,她曾彻夜在网上查阅关于自闭症(她年仅2岁的儿子出现自闭症倾向)、海湾战争综合症以及各种阴谋论的资料。布雷特说,由于缺乏睡眠,她的意识开始作弄她。她怀疑美国政府正试图给她下毒,因此她离家之后滴水不进、粒米不沾。由于不吃不喝且缺乏睡眠,她的状况迅速恶化。
张纯如父母在女儿的遗像前
这是一段极为恐怖的经历,在身心极度脆弱的情况下,张纯如被强行送到路易斯维尔的精神病房,在那里她一再遭到看护人员的威胁。此时她已经坚定地相信,他们正试图给她下毒或实施麻醉,因此她在医院时仍然拒绝饮食或睡觉,她断定那些在路易斯维尔试图帮助她的人都是小布什政府阴谋加害于她的一部分。
在张纯如生命的最后3个月里,她一直都无法摆脱这种想法。布雷特还提到保拉·卡门(《发现张纯如》一书的作者)曾在书中写过,有一种精神疾病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
布雷特认为他妻子的恐惧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
2004年8月,张纯如被诊断出精神崩溃,这距离1997年她出版《南京暴行》已经隔了7年之久。
在这之前的2003年,她出版了新书《在美国的中国人》,这是她的第三本书,讲述的是中国人在美国生活中持续受到边缘化对待。在书中她写道:“刮开每个在美国成名的,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美籍华人的外表,你会发现无论他们获得的成就多么杰出,无论他们为美国社会做了多少贡献,事实上他们所有人的身份都曾经受到过各式各样的质疑。”
这本书相比《南京暴行》,可能没有那么血腥和恐怖,但这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问题,也可能使张纯如感到沮丧和不安。虽然她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是和黑人、拉丁美洲人一样,华裔在美国遭受的歧视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这个其实从今年爆发的新冠病毒就可以看出,无论你是第几代,只要是华裔或有色人种,都或明或暗,在美国会遇到被区别对待。
可以想象,张纯如作为华裔后代,她在美国也无法避免会切身体会到关于种族歧视的问题,这大概也是她第三本书为何选择这种题材的原因吧。
张纯如的《南京暴行》和《在美国的中国人》
在张纯如的遗言中她说:“你们最好记住那个曾经的我——那个作为畅销书作家如日中天的我——而非那个从路易斯维尔市回来后变得失魂落魄的我……我的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困难,这堪比淹死在开阔的海洋中。”
“我在路易斯维尔市的经历中有一些我永远无法理解的地方,实际上我猜测对这个问题也许你们比我了解的更多。我实在无法动摇一个信念,即我被某些比我想象中更强大的力量雇佣并迫害。这个力量也许是CIA,也许是其它组织。我永远不知道。只要我还活着,这些力量将永远不会停止对我的追捕。”
“在我动身去路易斯维尔市的几天,我就产生了对自身安全深深的不幸的预感,我有一种恐怖的感觉,比如我在街上被人跟踪,停靠在我家门口的白色厢式货车,以及我信箱里被损坏的邮件。我相信我在诺顿医院之所以被扣押是因为政府想败坏我的名声。”
离世前,张纯如在准备第四本书的材料,一本讲述巴丹死亡行军,日军对美菲联军的暴行。也就在这个时候,她爆发了应激性精神病,几乎无法走出旅馆的房间。
布雷特对张纯如的自杀原因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写作《南京暴行》,使她不可能不受影响,但过去几年后,这种影响已经没有那么直接和显著了。导致张纯如自杀的另一个原因是她的成名可能给她带来的压力,她还没有做好如何迎接这种成功所带来的压力。而且她的几本书都涉及到许多沉重而黑暗的题材,这些东西带给她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是累积的。
张纯如、布雷特和他们的儿子
在文章中,布雷特还提到他们在生育孩子时遇到了麻烦,张纯如遭遇了几次流产,这造成严重的荷尔蒙紊乱,他们后来知道荷尔蒙不调可能导致躁郁症的发病。那个时候的张纯如变得反复无常,并且极易激动。
布雷特说,2004年的张纯如已经开始走向精神崩溃。她自杀之后,克里斯托弗变成了一个年仅2岁就失去母亲的自闭症儿童。
张纯如去世之后,她母亲张盈盈对医生给女儿开的药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亚洲人对许多普通的处方药更敏感。由于亚洲人只占美国人口的一小部分,这些药物很少对亚洲人进行测试,因此亚洲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时产生副作用的风险更高。张纯如也可能属于这种情况,她所服用的药效强劲的抗精神病药物和情绪稳定药物似乎在她身上产生了许多副作用。
事实上,张纯如在临死前都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她在自杀前服用了利培酮和丙戊酸来稳定情绪,但这些药并没有起作用。
虽然张纯如勇敢地向世界揭露了1937-1938年发生在南京的史无前例的暴行,但她却让人心痛地走向了毁灭之路。出类拔萃的她在29岁时就取得惊人成就,却年仅36岁就英年早逝。
张纯如通过她的著作和巡回签售活动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她让南京大屠杀这段几乎被世界遗忘的历史重新被发掘。她作为华裔后代,我们为她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