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诱使粉丝上线贷款,有悖于互联网财经
如果对金融贷款行业有一种基本的敬畏,那么我们就应该理解,放贷本质上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据报道,近日,一家互联网平台发起了双11网上购物权列表活动,该活动点名链接:发布微博、收集赞、使用微博借钱等等,将帮助用户在榜单上脱颖而出,并获得相应的奖励。
然而,一些网友报道说,这一活动有诱使明星粉丝通过网上贷款借钱上市的规则,企业借入的利率高达36%。对一些年轻人来说,盲目背诵高息贷款是很容易的。
活动提前结束,公众持怀疑态度。为了回应公众的质疑,该平台回应称,该平台将根据用户的信用评级为不同用户定价不同的利率,最高可达法律标准的36%。
互联网金融过去常被称为包容性金融。关键的反驳逻辑是,互联网的使用降低了普通民众和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因此金融已成为包容性金融。
近年来,很少有人再次提到这个词。在源源不断的现金贷款、校园贷款、消费贷款和暴力收集、天价利息率等新闻之后,公众不再关心这种包容性言论。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许多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来说,最基本的逻辑是诱使你借钱并收取利息。至于你是否真的需要这些钱,或者你是否应该把钱借给你,他们中的一半都不在乎。
像这样的金融业,很少有行业能用极低的资本来窥探大型韭菜。因此,大多数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低成本融资手段。
围绕这一事件的争议本质上是一样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出于自身的需要,通过金融业务重新收获用户。
利用互联网金融绑架用户,而不是为他们服务,是许多互联网公司在线金融服务的问题。
让我们想象一个场景。如果用户真的需要它,他们应该主动找到这个平台,并希望借入。如果一个平台为了把钱推给用户,选择提供其他服务,例如增加一倍的赞数、免费分享自行车、电影和电视平台的成员等等。从逻辑上讲,这是在另一条路上绑架用户到他们借款的平台,这不是为用户服务,而是欺骗用户。
事实上,在风险控制、合规等方面,所涉及的平台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应该是比较好的,其主要收入不是依赖于借款。但这一事件背后揭示的是互联网公司金融业务的定位,他们将金融业务定位为现金流工具,而不是服务用户。
一旦进入这套逻辑,那么,只要有用户,就有渠道可以诱使用户,互联网公司就会找到一种方式,在网上建立自己的金融平台,容易寄钱,然后再高利息退货,这样的现金流,当然比提供良好的服务充电要容易得多。
市场上可能只有少数几家从事互联网融资的平台互联网公司。经过仔细分析,其中有多少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呢?老实说,订购外卖、电子商务平台购物,或者干脆坐出租车,都可能被绑架来借钱。如今,为了让偶像广受欢迎,追逐明星的粉丝们也会被绑架,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对金融贷款行业有一种基本的敬畏,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放贷本质上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告诉用户借款的利息和不偿还的风险,只是暗示以各种方式花钱的乐趣,这不是严肃的金融行为,而是典型的短期套利。
在任何时候,业务逻辑的闭环应该是用户,企业应该为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捆绑用户来为企业创造现金流。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互联网公司应该仔细考虑他们的金融服务业务。
-马文(媒体)
新浪新闻官方账号更多资料!欢迎扫描左QR代码跟随新浪新闻官方微信(新浪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