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高鸣喷火《奇葩说》冉高鸣谈年轻人吃苦:收
奇葩说
01. 都是吃苦,人生却大不同最新一期的《奇葩说》冉高鸣辩论上热搜,辩题“父母愿意让啃老,该啃吗?”他真情动人地讲述了自己一段很吃苦的经历,既搞笑又想哭,并且惹人深思。
其中有一句话对于迷茫的我来说非常扎心:“有些人说,那些吃过的苦才造就今天的你,说那些话的人让他去‘死’”。
确实,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就是:要能吃苦啊,吃苦的人才有出息。那时候想到有出息就是这么简单,吃苦就行了,这样吃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
出社会后不久才知道,吃苦不一定就能有出息。
那些年轻时就在用肩膀搬运水泥的工人,那些在外务工的流水线上的工人,如今他们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却还在吃苦,吃再多苦貌似也不会有多大出息,最多是工资涨了,整个生活似乎还在原地踏步!
但是,还有一些人,像王宝强、黄渤、庞龙他们都经历过北漂,吃的苦肯定不亚于其他人,他们却有出息了,吃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吃苦似乎也能有出息。
我在想:人人生而平等,为什么都是吃苦,是什么导致了人生的天壤之别?
02. 不要盲目吃苦,是要用长远角度去看吃苦
我在知乎上,搜索了一下关键字“吃苦”,看到很多醒目的字:“怎么样才算吃苦”,“吃苦的意义在哪里”,“如何理解吃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什么?”,“不要在吃苦的年龄,选择安逸”。
以前看待吃苦,就是干最累的活、做最累的事情,这就叫吃苦。很简单,很具体。但是突然觉得吃苦已经变成了一个模糊、抽象的概念,让人搞不明白吃苦的意义是什么?
那我们就来做个简单的分析:
1. 吃苦能磨练意志和锻炼吃苦耐劳
吃苦可以锻炼我们面对困难、逆境的应对能力:
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工人家庭,家境贫寒,11岁便开始打工,15岁上战场,16岁在战斗中受伤,23岁双目失明,25岁身体瘫痪,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吃尽了苦头,但是他没有气馁,而是奋勇向前,打破苦难的枷锁,以口述他写的方式,创作了一部不朽杰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吃苦锻炼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应对困难和逆境中的能力,这种能力,用另一种名词来解释叫“逆商”。逆商是用来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1997年,美国心理学家保罗·斯托克提出了逆商的概念。表明每个人面对不同的困难时,克服困难的能力,就是个人的逆商。
而在吃苦的过程中,既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又可以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并且提升一个人的逆商。
2. 吃苦不能磨练意志和锻炼吃苦耐劳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你说读书辛苦?你有流水线上的工人辛苦吗?一天十几个小时不断地重复做一个事情,精神和身体都在受到巨大的磨损!”
其实他们都非常辛苦,据数据统计,流水线的工人一般都是干两三个月就走了。然后又到另一个地方又干一会,他们虽然是在不断地吃苦,但是这种吃苦即没有磨练意志,也没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反,慢慢地,生活变得不稳定,有的人二天打鱼三天晒网慢慢变成了生活常态,人也会慢慢变的懒惰和坠落。
这种吃苦,似乎在慢慢磨损一个人的精神,慢慢缩小人生的格局。
知名自媒体人粥左罗讲述过自己吃苦的故事:
我住在北京北五环外10平米的地下室,和一帮农民工兄弟做邻居,每天早上不到7点起床,带着100多斤的明信片坐十几站地铁去南锣鼓巷摆地摊。后来我在西单大悦城做服装销售员,一个月2300块底薪卖着500块一件的短袖,从上午10点站到晚上10点。
他自己有一个信念就是不管吃再多的苦,自己也要找一份喜欢的事情做。后来他因为写作人生发生了质的变化。
我们发现我们吃的苦,并不比粥左罗低,相反有的人吃的苦更多,但是生活始终一成不变。究竟是何原因?
心理学上有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用拉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像粥左罗就把找工作问题拉的很长,拉长到自己喜欢甚至自己以后能创业这一角度。而很多人并没有用拉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觉得先解决当下就行。所以说虽然都是吃苦,但是对待问题的角度长短不一,造成了不一样的人生。
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拉长角度去看问题,去吃我们对未来有帮助的苦。那么应该怎么样吃苦呢?
性格导图
03. 年轻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正确吃苦?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人生必须要正确的吃苦,对未来有帮助的吃苦、有意义的吃苦,不能盲目吃苦。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正确、对未来有帮助、有意义的吃苦呢?这里,对所有处在迷茫的年轻人,提三点建议。
1. 确定一个明确人生目标
著名的激励大师卡耐基告诉年轻人:“有98%的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即使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还是哪里都到不了。”
假如我们身处迷雾重重的森林,或是大海上随波漂流的航船,当我们没有目标时,很容易就会迷失方向,一辈子也逃离不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再进行选择。
有一个故事:3个人,要被关进监狱3年,进去前每个人有一个愿望,第一个人要了一箱雪茄,第二个人要了一个美女,第三个人要了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3年后,第一个人急着要火,原来他有雪茄没有火;第二个人,带着一个孩子出来;第三个人,每天都在跟外界联系,生意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
这三个人选择目标不一样,3年下来,最后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这个故事用心理学一个效应解释,就是“自我选择效应”。它是指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某一条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他们会不断自我增强。
自我选择效应
人生第一份工作,没有目标就会很容易不加思考地投出简历,有合适的面试就去面,面试过了就去上岗,上岗了就按照岗位的要求工作。这种盲目的选择,可能会导致无效的吃苦或者努力,对未来没有一点意义,而且消磨自己的意志,缩小自己的格局。因为没有目标,做什么貌似都无所谓,也打不了未来的基础。
自我选择效应的存在就是要求,每一个人多一些对职业选择的思考,例如:当我们要找工作时,首先要想想自己以后要干什么,找的工作要对以后有意义,能在工作中学到对以后有用的知识。
这样的思考会避免很多的无效吃苦,即使吃苦,人一旦有了目标,就会披荆斩棘不畏艰难,达成目标。相反是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吃一辈子苦也不知道为什么。所以确定目标非常重要。
木桶效应
2. 发现自己的优势
发现自己的优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美国盖洛普公司(Gallup)可谓是优势研究及应用的领导者,他们的一项跨文化调查项目显示,世界各国的人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自己优势的机会总体都比较少,至多仅有三分之一。
研究工作中使用优势的统计
这个表明大家都没有刻意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有这么一句话:人才与庸才的区别在于,前者充分发挥优势,后者不断弥补短板。
这里不是在贬低人,而是通过一个深刻的对比,让很多人警醒,要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且发挥出来,不然你所做的事情,可能是在不断的弥补自己的短板。
从美国公司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优势确实不好去发现,那么优势要如何发现?。
首先我们看一下优势的定义?
“优势”定义为做某件事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很多人都没有过做某件事持续,近乎完美的表现,那是不是就没有优势了。不是的,还有一个公式可以具体给出优势的含义。
优势=(才干+知识+技能)*时间投入。即在某一领域,拥有才干的同时,加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投入一定的时间反复联系,就是优势。从公式可以看出,除了才干,其他,如:知识和技能、时间投入都是后天的,所以说,要发现优势首先要发现才干。
才干又是什么?才干是指人先天性的才能,即一个人的潜能、天赋。有些人说我们没有才干。我们来看这两个案例。
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可能他天生就很健谈,与每个人都自来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向,他可能并不会很多的交际礼仪和沟通技巧,就能轻易获得被人好感,慢慢地,他发现这方面对说相声有好处,就花时间不断去练习。长此以往,就能更轻易获得别人好感。
而反观,小岳岳岳云鹏,他以前就很内向,自卑,不善于与人交。但是被郭德纲收徒之后,不得不去锻炼说话、沟通这些方面的能力,于是不断地训练,慢慢地,也非常善于和人交往。
从他们两个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发现不了自己的优势,不是因为没有才干,而是需要去学习知识和技巧,然后不断的去锻炼、刻意练习。
发现自我优势图
那才干又如何发现呢?
第一:不假思索的反应
就是当你在一个领域中,你能不假思索完成工作。比如:别人随便说一段话,周杰伦马上就能编成一首歌,而且还相当好听。这就是一项特殊的能力,有的人天生,有的人是经过不断的重复训练才有。
第二: 渴望
渴望很好理解,就是非常想去做这件事情,非常喜欢做这件事情。好比,庞龙非常喜欢弹吉他,即使他的父亲把他的吉他从三楼摔烂,他还是要去做音乐,这就是喜欢、渴望。
第三: 满足
《刻意练习》的书中与这么一段话,大致的意识是:要变得优秀,除了刻意练习之外,还要有练习后的反馈。反馈就是你做完后,获得了什么,做完这件事情有没有满意感,有没有觉得很满足。很多人做事情多数是为了完成任务,这里面是没有满足感的,所以这件事情可能不能激发你的才干。
第四:学得快
学得快就表明这个是自己熟悉并且擅长的领域,心理学表明:学得快很容易自己进入心流状态。心流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当你专心致志,不想被打扰,说明你进入的心流状态。这绝对是你的才干。
所以说我们不是没有优势,而是不愿意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希望这句千古名言激发每个人去发现自己的优势。
自我认同思维导图
3. 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非常重要,是我们在做重要人生选择的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的形成,是人们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选择的基础。同时,人们也正是在不同的尝试和选择的过程中,才逐渐地认识自己,获得一种自我认同。
在埃里克森看来,自我认同的形成,并不是在一些知识中就能获得的,而是不断用“尝试碎片”进行“整合”。在经历过很多的事情,尝试过不同的选择之后,我们内心会不断的去筛选,留下自己想要的东西,物品、朋友、经历、工作、人生这些模糊的概念可能会越来越清晰。
那么如何更好地达成自我认同?
1. 勇敢作出尝试与选择
自我认同是人们在不断的尝试和选择的过程中获得的。有时候我们不愿意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务,我们很艰难做出选择。因为尝试和选择意味着冒险,而人又是一种恒温动物,喜欢稳定和安逸。两者发生尖端的矛盾。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马云的成功、膜拜创始人胡玮炜的成功,他们都是不断的尝试和选择才认清自我,获得成功。勇敢做出尝试,在每一次的尝试和选择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2. 与他人“分化”
有些时候,我们没有活给自己看,而是活给了别人看。因为我们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至于看不清自己。
我们需要很好的认清别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需要认清哪些是别人的认为,哪些是自己真正要做的选择。不要把自己的个性丧失在群体之中,以至于与他人“合为一体”。
3. 进行叙事练习
把自己今后想过的生活写下来,把大的年份细分出来,比如明年我要达到什么目标,10年后我要达到什么样子,20年后要达到什么样子,自己将来想要在哪里定居,找到什么样的另一半,经济大概要达到什么程度,每天都写,写着写着你会发现你所做的事情,无形之中你的行动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哈利·波特与密室》里,邓布利多看到哈利陷入迷茫,他告诉哈利:“决定我们是什么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所以说我们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有选择地去吃苦,吃有意义的苦,为了未来而吃苦,为了将来不吃苦而吃苦。
哈利波特
04总结《奇葩说》里冉高鸣拿自己和同学(实习记者)做了一番对比:“同样的时间,同样都在吃苦,他好像比我收获了更多,更有意义的成长。”
是啊,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其意义,在年轻的时候,不是吃苦而吃苦,而是吃有意义的苦。
我们必须要抱着这样的心态:吃苦我们不怕,但是我要有意义的去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