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任正非说:诱惑很多,华为能够成功的基
CHAPTER4 深耕通信业:“28年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
第一节 做专注的“傻子”2016年,鲜少在媒体上露面的任正非破例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在位于深圳龙岗坂田的华为总部,他们促膝长谈了三个小时,当记者问及华为成功的基因和秘诀时,任正非回答道:
“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我们成长起来后,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华为只有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城墙口’进攻,几百人、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只对着这个‘城墙口’进攻,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只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量’炮轰这个‘城墙口’,研发近600亿元,市场服务500亿元到600亿元,最终在大数据传送上我们领先了世界。引领世界后,我们倡导建立世界大秩序,建立一个开放、共赢的架构,有利于世界成千上万家企业一同建设信息社会。”
专注是华为的基因,从刚开始创业起,任正非的目光就锁定在通信业,几十年如一日,从未转移。
1992年,房地产市场瞬间引爆,人人都知道“搞房地产最赚钱”。“房地产”这三个字就像是一块已经在火炉里烧得滚烫的烙铁一样,刚被投入到资本的水池里就“呲啦”一声溅起一片水花。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几乎没有房地产的市场。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这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一次清晰地勾画出了房地产市场体系框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体系等。
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公司如春笋一般萌生,以炒地皮、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在部分地区比如海南、广西北海等地房地产开发还出现了过热的现象,并迅速形成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底,全国共有房地产开发公司12000多家,是1991年底的3倍。特别是海南岛地区,因为这一场房地产暴热,造就了数不清的百万、千万富翁。
“要想富,干房地产是条路”——在当时的深圳,很多人喊出了这样的口号。置身在房地产开发大潮中,任正非却没有被冲昏头脑,他清醒地认识到,房地产大热过去后,严冬必将到来。华为要始终保持理性,坚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业,绝对不能一时冲动失去理智,转移方向。
任正非的高瞻远瞩,在不久之后就得到了证明。房地产经过高速发展后,1993年6月,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下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采取16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房地产迅速降温。以海南岛为例,海南省共有被圈占而长期闲置的建设用地237885公顷,长期无人问津的积压空置商品房45576万平方米,停缓建工程603宗,大量房地产公司血本无归,债务缠身,折戟沉沙,一蹶不振。
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烂尾楼遍地。
据1992年在海南“淘金”的潘石屹回忆,他在海南靠炒房、炒地挖来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挣到了第一个100万元。他去当地政府核实一个项目的审批情况,查阅有关内部资料,意外发现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积已达50多平方米,而同期北京人均住房面积才7平方米。潘石屹意识到,“海南的房地产要出事了”,他立刻和6位合伙人分了家,并撤回北京发展。想想那段惊险的情况,潘石屹至今都感到心有余悸。
不过,从房地产行业的大热中,任正非也看到了华为的机会:国民经济大发展,房地产火爆发展,必然会带动电信业的大提速,程控交换机需求量一定会越来越大。任正非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于是,当国内的房地产行业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暴涨到暴跌时,任正非心中的目标已经更加清晰了:深耕通信业,一条路走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