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查理芒格和任正非都在使用的思维模式,让你获

猎豹创始人傅盛在周鸿祎的3721公司工作时,第一次跟周鸿伟一起开会,被安排做会议纪要。那次会议周鸿伟讲了两个小时左右,而那个会议纪要,傅盛做到了凌晨三点。

之所以会花这么长时间,是因为傅盛没有跟我们一样,简单罗列会议要点,而是不断的琢磨和思考:周总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又从这个话题跳转到新话题,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在理清了傅盛讲话背后的思路后,他把整个纪要的要领列出来,关键地方标黑,在要点下面又列出次要要点,让看的人一目了然。

这次做会议纪要的经历让傅盛记忆深刻,后来他总结道:写会议纪要这件事不仅是为上级服务,而且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整理、提炼、反思、深入思考别人思考和决策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二流的学习者学的是知识,而一流的学习者学习的是别人的思考和做决策方式。查理·芒格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掌握80到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90%的问题”。

什么是思维模型呢?思维模型是我们对事物如何运作的一种解释,它是一种思维框架,用来帮助我们解释世界和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通俗一点的说,所谓思维模型,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套路。

01单一思维模型VS多元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拿着锤子的人,看啥都像钉子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理科生,所以他会这么想。又或者我是文科生,所以我跟你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也就是说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套路,并且这个思维套路跟我们的人生阅历、教育背景等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做生意的商人,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利益交换;而一个律师,遇到问题时想到的往往是如何理性地讲道理;如果是一个艺术家遇到问题,恐怕首先需要的是情绪宣泄。

罗振宇在一篇文章中说道:“只要是人类的思维模型,都必然体现的是一个残缺的世界,都必然忽略了真实世界的某个部分。当绝大多数人在用某种模型思考问题的时候,你能在关键问题上用不同的模型思考问题,你就容易获得认知优势。”

如果我们想要比别人能更清晰的认识这个世界或者说各种现象,我们要培养自己多样化的思维套路。拥有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给自己配置一套工具库。

02多元思维模型的误区

多元思维模型是查理·芒格在他的《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提出来的,有人看完这本书后,总结出了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

但是知乎上就有人提问说学习了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后,依然觉得自己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没有深度和广度。为什么会这样呢?

关于多元思维模型,我们可能会有一个误区:多元思维模型=多个思维模型。不是这样的,多元思维模型是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用不同的思维套路来理解这个世界

造成一个现象的背后因素会有很多,而这些因素背后的原理可能率属于不同学科。如果我们只是在同一个学科下,用不同的原理解释这个现象,这个根本就不是多元思维。多元思维是我们能从不同的学科的原理进行出发,来分析理解现象。

对任正非的管理思想感兴趣的人,都知道他在2011年的时候提出了“熵”和“耗散结构”这两个概念。他在2011年的公司市场大会上说,“公司长期推行的管理结构就是一个耗散结构,我们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耗散掉,通过耗散,使我们自己获得一个新生。”

可是这两个概念都是属于热力学的,根本不是管理学的中的原理。任正非把管理结构理解成一个耗散结构,然后用“熵减”的思维模型,来规避公司变成了一个封闭的死系统。这就是一种多元思维。大多数人解决管理问题时,会从管理学角度运用不同的管理学思维模型来寻找解决方案。而拥有多元思维模型的人,则会跨领域寻找思维模型来解决问题。

03如何培养我们的多元思维模型

《多样化红利》的作者斯科特·佩奇: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由智商决定的,而取决于思维模型的多样性”。

单一思维模型看问题时 ,会让我们陷入到惯性思维里,看待问题局限且片面,很多时候也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

1、尝试用跨学科的不同思维模型解决问题

查理·芒格:大多数人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实际上,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

当我们碰到一个问题时,要尝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寻找可能性的解决方案芒格也曾告诫我们说,我们不能只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

律师不能只用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也可以使用商人的利益交换思维模型;艺术家不能只从美学的角度来构建世界,也要利用数学上的一些基本定律,比如黄金分割点。

在解决问题时为了找到跨学科的思维模型,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思考哪些领域对目前的问题拥有更多的解决经验。

成甲有一家咨询公司,他曾分享过一件事情,他的公司市场部的同事跟他抱怨说:最近每天都在接触新客户,沟通工作量很大,要是有个水晶球一下就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就好了。

这个同事的话启发了成甲,他就想:水晶球是没有,可是,有没有方法能快速了解一个人的想法呢?

经过思考后,他对这位同事说到:你要想想,有哪些行业的人会比你更想解决这个问题、更频繁地遇到这个问题?

同事经他一点拨,想到HR每天要面对大量陌生的应聘者,需要了解他们的各种想法;还有警察审讯犯罪嫌疑人时,也需要快速了解对方的想法。他们应该有很多快速了解人的经验。

顺着这个思路,他找来人力资源中介绍招聘面试经验的书,还找来FBI破案时快速对人做出判断的书,甚至想到曾国藩带因为兵打仗要与大量的人合作,专门写过一本如何识人的书。

通过这种方式,这位同事从人力资源、军事、审讯、动机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想到了很多解决策略。

2、学习了一种思维模型后,尝试用它来解释不同的现象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了一种思维模型,却不知道它能用到什么地方。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善于从具体案例中总结背后的共同思维模型,却不善于从一个思维模型出发,联想到完全不同的应用场景。

对于这个问题,成甲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思维模型扑克牌。我们把自己知道的思维模型制作成一张卡片,就跟扑克牌一样。

当我们碰到一个感到困惑的现象或者问题时,就把这些思维模型扑克牌拿出来,然后思考这些思维模型,能否解释当前的现象或者解决当前的问题。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虽然我们的大脑不善于把一个抽象的思维模型具象化,但是很擅长在有提示的情况下,使具体的场景和抽象的思维模型建立联系。

在制作卡片时,我们不仅要写下思维模型的概念,还要提炼思维模型的用途。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拿这些卡片来理解各种现象和问题,训练自己对思维模型应用的敏感性。如果能解释当前现象,或者能有效解决当前问题,我们就把这个应用场景添加到卡片中。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们每一张卡片中,就积累了大量的具体的应用场景,也就是把这一种思维模型的应用多样化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结:

随着环境变化越来越快,问题越来越复杂,单一的思维模型只会解决问题的数量,但是问题产生的速度永远大于问题解决的速度。所以我们要掌握多元思维模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一劳永逸。

最后,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学习委猿,多年职场高管经历。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启发,可以关注我一下,这样,我们可以相遇在新的文章中互相沟通。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