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为什么任正非说“正是浪费造就了华为”?

(一)大量招聘大学生,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

1、万人招聘震撼全国

随着进入快速扩张期,华为对员工的需求突然大增。以前那种到人才大市场零星招聘的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公司需要。可能是由于华为高层多数出于华中理工大学的缘故,在 1997年前,华为员工里面有 40%都是华中理工的毕业生。但到后来,在全国众多大学里招聘,华中理工的学生占的比例降下去了。 1998年之后华为每年都启动大规模的人才招聘计划,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主要媒体上大做广告,在著名高校里召开招聘专场,重金招揽各路高手。

1998年,华为一次性从全国招聘了 800多名毕业生,这是华为第一次大规模招聘毕业生。此后,一直到 2002年,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进入华为。 1999年,一次性招聘 2000名大学毕业生。到 2000年,总共招聘了 4000名毕业生。 2001年,华为挨个到全国著名高校招聘最优秀学生。据说,当时华为口出狂言:“工科硕士研究生全要,本科的前十名也全要。”此次,一下子合同招聘了 7000多人,最后实际招聘了 5000多人。借助这次全国最大规模的招聘,华为声名鹊起,被媒体誉为“万人招聘”。这些学生在培训后,有 80%以上充实到了研发岗位。按照任正非的说法,华为平均每年招聘大约 3000人。

由于华为 1998年到 2002年几年内接连大规模招聘优秀毕业生,众多媒体被深深震撼。但是,这样的“大手笔”也被一些同行指责为“垄断人才”。媒体指出,华为发展再快,两年内招聘近万名毕业生也用不完,在国内电信人才紧缺的时候,华为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有限的人才都拢到自己的手里,即使自己暂时用不完储备起来,也不让别人招聘去用,以此限制对手的发展。

2、与中兴通讯激战清华园

1998年,华为与中兴通讯在清华大学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才争夺战,华为最终以“心狠手辣”的招数胜出。当年 10月中旬,中兴通讯就来到清华大学,试图抢先一步。清华大学怕过早的招聘信息干扰学生的学习,因此不允许中兴通讯召开招聘会,最后只在研究生院举行了一个“见面会”。会上,研究生院的领导告诉中兴通讯等到 11月份再来。

不料, 10月 27日,华为的招聘团就“杀”进了清华园。 10月 31日,招聘会如期举行。招聘代表在会上表示,选中的学生可以在 11月 8日签约; 11月 1日~7日,进行初试、复试。 11月 1日,中兴通讯的招聘人员再次来到清华大学时,发现华为已经捷足先登,于是立即派出大批人马,深入学生宿舍进行宣传。 2日,紧急召开招聘会,宣布: 3日初试、 4日复试、 5日签约,当场有 40多人签约。

但是, 7日,已经与中兴签约的 40多人中,大多数却出现在华为公布的录用名单上。这两家比邻而居、业务上棋逢对手、构成直接竞争关系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虽然此前有点小摩擦,却始终互相忍让,没有撕破脸面,但这一次,双方开始互不相让,终于在人才战场直接交锋。

华为的招聘人员声称,学生此前与中兴通讯所签署的协议,因为没有单位的公章,没有法律效力,学生有权利重新选择。中兴公司的代表则声称:“如果与我们签署的协议没有法律效力,我们明年就不再来招聘了。”两家公司在学校里你来我往,展开了一番招聘理论大战。最终,当初与中兴通讯签约的人还是有七八个倒向了华为。华为的招聘人员在学校兴高采烈地“验收战利品”的时候,中兴通讯的招聘人员却已经撤走了。

3、杀手锏———起薪点高

华为大量从国内各所名牌大学招聘优秀学生,能够屡屡得手,完全得益于它的“杀手锏”———起薪点高。翻译成华为的语言,也就是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这依然是“压强原则”的实际运用。

华为特别讲究岗位概念,每个人的工资待遇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待遇最好的是研发人员、市场人员,研发人员一般是 8000元到 9000元每月,行政人员才 2000元到 3000元。在华为,秘书属于行政人员,同一个部门,秘书的工资要比研发和市场人员少很多。按照华为公司的理解,秘书等行政人员从事的是大量重复性的、简单技能的工作,而研发和市场人员从事的是大量创造性的工作,所以待遇要拉开距离。任正非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在华为上班。由于家人并没有特别的技术,只能与普通员工一样做普通工作,享受普通的待遇。

外界传言称,华为的工资几乎是深圳所有公司中最高的。 2000年,华为到南开大学招聘时承诺的是“月薪不低于 4500元”。根据一名华为人提供的 2002年工资情况显示: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月工资是 5000元人民币,研究生月工资 6000元。但在 2000年时,学士的月薪达 7150元,年终还有 10万元至 16万元分红,双学士月薪为 7700元,硕士 8800元,博士 10000元。这个水平比深圳一般公司高出 15~20%左右。当然这还不是最高的。比如 2000年深圳证券业本科生的平均工资为 7000元到 8000元。

4、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

在任正非眼中,华为是“三高”企业: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他坚信,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重赏之下才有勇夫。其实,华为给员工的不仅有高工资,还有股权和其他待遇。

毕业前,华为公司会在公司主页上公布各院校具体报到时间,学生通过上网查询获取报到信息,并在公司规定的时间内报到上班,参加培训。应届毕业生报到时的路费和行李托运费等可以享受实报实销,包括从学校所在地到深圳的单程火车硬卧车票、市内交通费(不超过 100 元)、行李托运费(不超过 200元)、体检费(不超过 150元)。上述费用所有票据在报到后的新员工培训期间统一收取、报销,并在报到的当月随工资发放。虽然仅仅是报销报到费用,每个人只有几百块钱,但一次性招聘数千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国内绝大部分公司很难做到。所以对应届毕业生,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仍然是一种诱惑。

新员工正式上岗前的内部培训期间,工资、福利照发不误。新员工的工资开支,长年设置的负责培训的一批员工、干部的费用开支,各种培训费用支出、培训场所的建设、维护等等都是大笔开支。把一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培养成可以在市场、研发上独当一面的成熟员工,华为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对人才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如果新员工接受完华为的系统培训,没有为华为创造一分钱的价值就离开了华为,华为明显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华为不会干预员工辞职。当然,华为会尽量挽留,如果你执意要走,也不会为难你,更不会克扣你的任何福利、奖金。如果你持有内部股票,你还可以很容易地套现,拿走一大笔现金。事实上,华为与新员工都签署有一份协议,协议上有违约方的赔偿办法,不过,华为从来没有向辞职员工要求过任何赔偿。

“华为不光为自己培养人才,还在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些员工到社会上后,也是社会的财富。”任正非曾经说。但是,要拿到内部股票兑现的现金,必须接受 6个月的“审核”。所谓“审核”,是华为的一个内部规定,即当员工“内部创业或者自己创业离开公司的时候,如要拿到完整的与股权价值相匹配的现金,就必须接受华为的考察其条件包括创业公司的产品与华为不构成同业竞争、没有从华为内部挖过墙角等等。

1997年底,开发部副经理张××得到了 8万股(每股 1元配股。当年华为是在 10月 1日开始配股的,凡是 10月 1日以后去的算是新员工,必须到第二年的 10月 1日才能分配内部股。而比他早去 1个月、在 9月进入华为的员工则参与了配股。他在华为工作了 4年,就因为晚报到了几天,就比其他同事少收入了近 3万。虽然这是公司的规定,但仍让不少事先不清楚的员工深感遗憾。

该员工 2002年 1月辞职的时候,华为的配股已经变成期权了当时他的配股是按照一股 2.6元人民币套现的。张××当初从原来的国营单位辞职,办理调动手续的时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刁难。他在原单位的工资是 800元,先被扣了当年的奖金,又被索赔 1万元。他找了很多领导求情,送礼又花费了几千块,才办好了辞职手续。而当他从华为辞职的时候,根本不用自己去跑,公司专门有一名人员给他办理完了所有的辞职手续。当他接过那一大笔沉甸甸的现金,才突然发觉这一次辞职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华为真的很够意思。”这名员工说,“看来有的资本家还是很好的嘛!”。

另一位辞职的华为人说:“华为对技术开发人员的确很够意思像我 1995年刚进公司的时候,他们就开出了 6500元的月薪,后来慢慢长到了一万二,加上其他的补助,拿到手上的数字还要高一些。这位工程师在办好一切辞职手续后,意外地发现自己还拿到了一大笔年终分红,吃惊与意外之余说“我几乎都有点后悔离开华为了。”

1996年,华为曾以 10万美元年薪,聘请了一批“海归派来搞技术研发工作。一位从事芯片研发的工程师,华为开出了 4万的年薪去挖,结果这位工程师到位之后,华为发现他的价值远大于当初的价格,立刻将其年薪涨到了 50万。华为如此豪放的人才战术让外资企业都望而生畏。一位摩托罗拉的员工称:“摩托罗拉要挖华为的人很难,可华为要挖我们的人就容易多了。”但任正非深知,吸引人才不仅仅靠高薪,更要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任正非一开始就注重塑造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以文化凝聚人心。他很善于先从精神上征服员工,让员工从心底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为之奉献。

5、人才浪费?

除了到高校招聘,华为还曾经在西安的纬二街上设了一个招聘处,一名人力资源部领导常驻那里,专管挖人。当时,西安 IT业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要跳槽就到纬二街。”另外,华为公司还与国内几所在业内具有领先科技水平的著名高校建立了定向培训关系,院校负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华为负责为院校提供经济资助和企业文化培训,学生毕业后到华为工作。还在这些名牌大学里设有专门的奖学金(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奖教金(奖励教学有突出贡献的老师)、贷学金(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并与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学院等多所名牌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华为还在高校里设立了华为科研开发基金,只要开发的项目对华为有利,就会得到支持。

华为通过这种先入为主、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对华为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对华为的企业文化理念有了强烈的认同感,以此培养忠于华为、认同华为价值观念、能够长期服务华为的大批员工。目前,公司核心层、科研中坚,多数都是华为与对口高校培养出来的,大约占总人数的 70%。

不过,这种人才策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直接生产性成本居高不下。刚进去的大学毕业生月薪就是 5000 元,研究生在 6000元以上。即使按照 5000人计算,每月光工资开支就是 2500万,一年就是两个多亿。这在公司销售飞速增长的时候,还显示不出来它的负面影响,但公司的发展一旦慢下来,负面效应就十分明显了。 2001年后,国内电信市场的增长并没有华为预期的那么快,就造成人才大量积压,大量人才只能“储备”起来,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浪费。

对于“浪费”一说,任正非不以为然:“社会上,包括一些世界著名公司,说华为浪费太大,但我们认为正是浪费造就了华为。当然,我们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再浪费下去。”

曾任《华为基本法》起草小组组长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锋认为,人力资本优先的意识现在看来仍具有超前性。他说,信息通讯业是个新兴产业,人才市场上尚没有该行业的成熟人才。从社会零星招聘的效率很低,招聘来的员工因以前的工作经历,对华为的文化认同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些营销行业的业余选手在中国本土营销市场上沾染了很多恶习,养了一身毛病,许多习惯性行为改造难度很大,比直接从大学生培养成本更高。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一张白纸,可塑造性强,容易接受公司的价值观和创新性的营销理念与模式,虽然缺乏工作经验,上手较慢,但是一旦进入状态成长很快,潜力很大。因此,华为侧重于直接从高校里大量招聘新人,并加大培训投入。华为最早在企业内部依据业务需求与人才成长特点建立各具特色的培训体系,如在各业务系统分别建立管理者培训中心、营销培训中心、研发培训中心、客户培训中心等。

彭剑锋认为,在他所接触到的中国本土企业中,华为是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方面倾注的热情最大、资金投入最多的公司。

(二)博士当工人,对产品负责,不对科研成果负责。

在我们华为公司,博士当工人已不是第一次,现在你们也不是最后一次。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不是最优秀的,延安抗大第一期学员也不是最优秀的,最优秀的都是第四期。后来人比先行者更优秀,在于后来人是踏着先行者探索的足迹前进,更容易成功。

"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数学家华罗庚这一名言告诫我们不要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而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那种刻意为创新而创新,为标新立异而创新,是我们幼稚病的表现。我们公司大力倡导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呢?创新的目的在于所创新的产品的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

从事新产品研发未必就是创新,从事老产品优化未必不能创新,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从对科研成果负责转变为对产品负责,要以全心全意对产品负责实现我们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华为企业宗旨。

"从对科研成果负责转变为对产品负责"这个口号是怎么来的呢?

从我们龙岗基地建设中,我们确知外国设计院的设计费虽然很贵,但他们是对工程负责,而我们国内的设计院只对图纸负责。我们公司的研发人员以前正是由于只重视对科研成果负责而缺少对产品负责才造成现在的不少问题,所以我们明确地提出了这个口号。

后来我们到IBM等公司去考察,发现西方公司的产品经理也是深入到产品过程的每个环节中去,也是对产品负责。

现在在座的所有的人都须对产品负责,产品尤如你的儿子,你会不会只是关心你儿子的某一方面?你不会吧。一个产品能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它的功能,而只是一个螺丝钉,一根线条,甚至一个电阻。

因此,只要你对待产品也象对待你的儿子一样,我想没有什么产品是做不好的。

以前我们走了不少弯路,我们现在已采取了对产品负责的方针。我们曾经的失误导致我们6千万--1个亿元的损失!当然,这一代价构建了我们C&C08交换机的成功,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国务委员宋健同志与我交谈时,问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说我们浪费较大,包括几个亿用于培训,几个亿报废了,但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人,这大批人在什么时候发挥作用呢?下一个世纪。

社会上,包括一些世界著名公司,说华为浪费太大,但我们认为正是浪费造就了华为。

当然,我们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再浪费下去。

公司最近出了一本书叫《炼狱》,炼狱就是要把你们这些博士前、博士后放到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去炼一炼,让你们去反思我们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永远铭记我们走过的曲折道路。

IBM在PC机的开发上损失了几十亿美金,在通信网络的收购上,又损失了几十亿美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他们面对通信领域,战战兢兢,不敢进入。华为公司是不是也要等到损失几十亿元之后才能赢得我们所要走的正确道路呢?不应该。"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应该向世界各国成功的优秀企业学习。

我们现在的很多管理实际上是在发扬50年代60年代党的优良作风,那时毛主席提出科技人员要走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如今华为公司的工人农民就是生产线上的博士、硕士。

为什么那时的优良作风没有发扬到今天?就是因为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评价体系。

我们公司现在的任职资格评议系统就是一种价值评价体系。我们推行能力主义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要将责任与服务作为价值评价依据?你有能力,但没有责任心,没有达到服务要求,我们就不能给予你肯定,给予你高待遇。

我曾批评中研部,在价值评价上有问题,重技术,轻管理,只技术上给予肯定,管理上不予肯定,你怎么能够肯定对只更改一个螺丝钉、一根线条的员工就应给予高待遇?如果不给予高待遇,而对只做出没有突出贡献的一点东西的员工,你却给予他高待遇,这种价值评价颠倒就必将导致我们公司成本增加,效益下降。

下个世纪华为公司将进入全球全面竞争,就要靠我们现在这些人。那些不愿去当工人,不愿去对产品,对市场负责任,想混饭吃,认为到西乡去是去充军的人,怎么能构建华为公司的全面竞争力呢?怎么能够使公司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呢?

我们公司今年的产值与IBM公司只差55倍了,与朗讯公司的只差20倍了,如果1999年我们的产值达到160亿,那么与朗讯差距就降到13倍、与IBM差距就降到35~40倍了,我们正在大步前进,正在缩小与他们的差距。

为了使我们的研发人员能够铭心牢记"从对科研成果负责转变为对产品负责"这句话,我们年终将把库房里的呆滞物料打成一个个包,发给研发人员做奖状,每人一包,你可拿到市场去卖。

请你回答,我们这历史累积上亿元的呆滞物料是怎么产生的?就是你们一笔一画不认真产生的。这么多的呆滞物料,经过这么大努力的处理还有数千万元是不能利用的,几千万元啊!我们有多少失学儿童,就是因为少几毛钱、少几块钱不能上学,这要让我们每一个研发人员铭记在心。

去年年底的客户大团拜是由公司高层领导组成的,今年春节我们希望中研、中试、华为电气研发人员去拜访客户,每个小组发一个录音机,以便让你们全体人员听听客户是怎么骂你们的。哪里的客户对你们有意见,你们就到哪里去,只有敢于自我批评,你才会有希望。市场部可以支持一下,把对我们意见最大的客户找出来,鼓励他们讲真话,讲真话者多发奖金,让我们研发人员直接听听客户的心声。

我们永远不能停止不前,永远不能沾沾自喜,认为今年的产品比去年的好的多了,就行了吗?

今年我们发中研部呆滞物料奖,明年我们要把用户中心的飞机票,也打成一个个包,再发给中研人员做奖状,让他拿回家去对亲人说是自己得的浪费奖!

华为公司实行低成本战略,其实我们的产品成本并不高,而是研发浪费太大!浪费就是马虎、不认认真真,我今天不想点一些人的名字,今天是一个很美好的时刻,不提那些不好的名字。

我们如果不从做论文的那种马马虎虎骗糊涂教授的方式转变过来,肯定是个很大问题,我希望大家高度注意到这一点。

市场部今年应该说是对中研很客气的,能忍受就忍受,能抗住就抗住,抗不住才把矛盾推向公司,要飞机票,说是机器需要紧急修理,为什么那么紧急?就是中研产品不过硬。

所以我们要真真实实地认识到我们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最大问题就是上次在中研部提到的问题:幼稚,一定要反掉幼稚。

我认为我们到下个世纪将不会幼稚,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反掉幼稚,如果我们能够在两三年之内构筑这方面管理上的进步,那么下个世纪我们将是大有希望的。

(三)奖励五花八门,关注关键的多数,实现英雄倍出。

每到发年终奖时,华为都是“别人家的公司”,奖励之丰厚常常让人惊叹。这是否是全部的真相?

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华为发奖很奇葩:“大锅饭”奖啊,用废料做奖品啊,连任正非在内的多名高管都拿过零年终奖。

华为人力资源部下的荣誉部,设立于1997 年,首任荣誉部部长由公司党委书记兼任;遵照奖励的基本原则“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在合适的时间,利用合适的方式,奖励该奖励的事,奖励该奖励的人”。看看任正非治理下的华为到底是如何发奖的。

1、华为的奖品很“奇葩”

法国造币公司做的奖牌: 华为有很多奖品含金量很高,发的就是金牌:纯金的,含金量数值中几个九的。据说,明白之星的奖章委托巴黎造币厂制造。巴黎造币厂诞生于1864 年6 月24 日,是欧元的唯一指定制造商。

有的获奖者还会获得一项殊荣:与任正非在总部天鹅湖边合影,可以带家属。

不要由此得出结论:华为有钱,太土豪。华为也有些奖品没那么奢华,甚至上不了台面。

“成吉思汗的马掌”:2015 年10 月30 日任正非在听取消费者BG 服务策略汇报会上发表题为《CBG服务体系要做“成吉思汗的马掌”,支撑我们服务世界的雄心》的讲话,他指出:“要称霸世界就要钉马掌,没有钉马掌,马蹄是软的,很快就磨损了,成吉思汗就无法称霸世界。所以服务就要做‘成吉思汗的马掌’,支撑我们称霸世界的雄心。”会上给与会者颁发的就是马掌铁。

至于“成吉思汗的马掌”的材质,经多方打听,不得而知,估计就是铁,或者是钢吧。

废料做的奖品:(内容不再赘述)

千万不要小视这次发奖品会议,它在华为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即通过有组织的自我批判,消灭“工程师文化”,把工程师变成“工程商人”,重新回归以客户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事后看,这次大会是公司研发体系的“遵义会议”。

任正非总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这就是领袖的重要特质;华为总能够把领导的意图极致地贯彻落实,这就是华为可怕的执行力。

2、“大锅饭”奖:每位员工收到反腐败奖金

大锅饭奖,又称“火锅奖”,顾名思义,就是排排坐,吃果果。理论表述如下:就是无差异、普惠式、利益均沾、人人有份、平均主义、共享经济的奖励,是华为基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念的不定期的奖励方式。

2014年10 月,公司董事会做出决定:将反腐败所得的3.74 亿人民币平均发放给在职员工,以奖励那些遵纪守法的员工。这笔追缴资金以奖金形式随11 月份工资一起发放。每位员工的工资账户多了2 500 元。

华为不是上市公司,如果在上市公司如此做,恐怕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早已行使高管任免权了。

由于华为长期坚持福利货币化和社会化的政策,每年都不会发月饼之类的福利,但有一次由于发奖的发放时间正值中秋节,发的又是美元,所以,被网友戏称为“隔壁老王家的月饼”,而且是美国馅的。

3、华为让25%以上的员工做英雄

任正非一直呼吁:华为要“遍地英雄下夕烟,六亿神州尽舜尧”,而不是“几个英雄下夕烟,十三亿神州几舜尧”;华为要“英雄倍出”,而不是“辈出”。

2015年10 月23 日的一次讲话中,任正非讲道:

“同时我们不要过分讲资历,优秀员工干得好,为什么不能提拔快些?华为正处在大浪淘沙、英雄倍出的时代,‘六亿神州尽尧舜’,毛泽东说六亿人都能当圣贤,咱们十几万人怎么都不能当英雄呢?

当然我们没有毛泽东那种气概,那么打个折,让25% 的人当英雄难道不行吗?所以,公司每年有25% 以上的人员能获得明日之星、金牌奖。

华为2015 年3 月25 日正式发布了《明日之星评选管理规定(暂行)》,这一规定的理论依据就来自任正非的上述思想。

华为的明日之星奖是评奖领域一大创新。世人近来都喜欢讲“颠覆”,窃以为,华为的明日之星奖“颠覆”了传统的评奖和发奖模式。

4、华为到底有多少奖?

华为到底有多少奖,或许没有人能给出具体的数字。

华为一年一度的市场部晚会,历时四五个小时,一多半的时间是用来发奖的。粗略统计,在这次大会上发出的各种奖项有360多个,获奖的部门及个人达到887 个。

简直是发奖发到头晕,拿奖拿到手酸,鼓掌鼓到手痛。

发奖成为华为管理的重要手段,评奖获奖成为华为人工作的一部分。除上下文所列举的奖项外,华为还有有特色的公司级大奖。

“市场部集体大辞职”奖:2000 年12 月8 日,市场部集体大辞职4周年之际,华为召开纪念大会,向当年参与集体大辞职的所有人员,颁发了金质纪念牌。

“蓝血十杰”奖:这是华为管理体系建设的最高荣誉奖。2014 年6 月18 日公司召开了首届“蓝血十杰”表彰大会,获奖者有在职员工,也有离职员工,还有咨询公司的顾问。这次颁奖典礼还邀请国内媒体观摩,会后任正非首次接受了国内媒体的集体采访。

家属奖:2009 年华为市场部大会,特意为华为人的家属发奖,任正非亲自颁奖。

5、任正非拿过零奖金

不要认为华为发的钱多,华为也有不发钱的时候。

2013年1 月14 日,公司召开2013 年度市场大会,公司对取得优秀经营成果的小国办事处进行了隆重表彰。

此次表彰会上,还有一项特殊的表彰——“从零起飞奖”。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一些团队奋勇拼搏,虽然取得重大突破,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些团队的负责人在这里践行当初“不达底线目标,团队负责人零奖金”的承诺。他们拿到的是“零奖金”。不过,他们也未空手而归,公司也给了他们伴手礼——每人一架飞机模型。

不要小看这几架飞机模型,它们是任正非亲自参与设计,选定“航母起航”造型图案,并命名奖牌为“英雄万岁”,指定由巴黎造币厂设计制作的。

由于上面五位同事没有达到底线目标,导致公司2012 年销售收入差2 亿多没有完成任务,按制度规定,轮值CEO 郭平、胡厚崑、徐直军,CFO 孟晚舟,还有片联总裁李杰,包括任正非和孙亚芳,七位拿到的奖金是名副其实的“零奖金”。

提示一下:华为2012 年年终奖125.3 亿元!如果除以当年员工的人数,人均应该在8 万。

6、任正非拒绝《时代》周刊颁奖

有个问题,任正非一直在激励他的干部与员工,他是位“施能者”或“赋能者”。那谁在激励任正非?谁为他赋能?

伟大的领导者都是激励大师——他首先是自我激励大师,其激励来自内心的使命感、危机感、成就感、动机及欲望。

任正非曾讲:世界上最伟大的激励,就是自我激励,自己相信自己,自己鼓励自己。

在华为,任正非给别人颁发过许多奖,他是个颁奖者,自己好像没获得过什么奖。

2016年初,任正非等高层领导没有被评为“明日之星”,他们自制奖牌,自己给自己评了个“明日之星”奖,并手举奖牌合影留念。

在华为,任正非及高层所做的就是制定好分蛋糕的规则,分好蛋糕,并保证必须让分蛋糕的人最后一个拿蛋糕。

任正非 2004 年入选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编导说如果获奖,就一定要出席颁奖典礼,但任正非不愿意参加,于是,公司动员公关力量,从获奖候选人名单中去除了任正非。所以,把中国有名的企业家都奖遍了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榜单中,至今也没有任正非的名字。

2005年4 月,当任正非被《时代》周刊评选为“有影响力的人物”时,公司发出总裁办邮件:

“事先公司并不知情,公司过往从来没有就此事与《时代》周刊有任何往来,不知他们是因何评选任正非的。我们认为任正非是不堪此称号的。”

“《时代》周刊也是一种媒体,与中国的一些媒体一样,读一读、笑一笑就过去了。对外界和媒体的各种议论大家不要太在乎,还是好好地努力工作。任正非也一样,他也不会背上包袱的,也会像你们一样活泼、轻松、记性不好的,还会继续为公司的未来而努力工作的。”

邮件是以第三人称发出的,但看文章风格,毋庸置疑,作者肯定是任正非。

任正非拒绝过外部几乎所有的奖项。这么多年来,他对于外部的奖项的政策一以贯之,要么拒评,要么拒领。有个例外,2010 年9 月4 日,任正非获得“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年30 位杰出人物”中的“杰出创业人物”奖,并出席颁奖大会。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