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海思麒麟,中国芯研发之路

1956年,周恩来总理就主持制定了"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学列为国内急需发展的高新技术。

1958年,中科院半导体研究室成功研制第一只锗晶体管,1959年成功研制第一只硅晶体管,到了1968年又成功研制了第一个集成电路,这些都仅仅比美国晚10年,甚至比韩国和台湾都早。

但后来因为不可抗的历史原因,中国大陆的半导体发展远远滞后,1983年有一份报告曾指出中国大陆的芯片产业跟美国、日本有15年左右的差距。

1978年中国大陆刚改革开放,一穷二白,普通民众连吃饭都成问题,各种跟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比如纺织业、农业、家用电器行业等等都急待发展,而芯片这种重投入,晚见效行业的优先级只能往后排。

举个例子,2000年中国大陆的GDP是1.2万亿美金,而当时单英特尔一家公司的市值就有3280亿美金,接近中国GDP的30%,人家动辄上百亿的研发投入,我们去哪里掏这个钱?

更难的是芯片不仅是制造业顶端的一个行业,还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怎么解释这个市场化?比如2002年,中国大陆手机市场80%都是外资公司。

假设这时出来一个国产芯片,性能落后美国和日本十几年,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凭什么会用? 不仅外资品牌不敢用,国内的波导、TCL等也不敢用,因为用了跟外资的竞争就处于下风了。这也是我们一直不敢大规模投资芯片的一个原因,我们在等一个时机,等一个资金充裕、且国产电子产品足够普及的时机。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悄悄播下了2颗种子,一颗叫中芯国际,2000年成立于上海,一颗叫华为海思,2004年成立于深圳。

中芯国际对标中国台湾的台积电,负责制作芯片;华为海思对标中国台湾的联发科(MTK),负责研发芯片。

华为麒麟在3G芯片大战中,扮演了"黑马"的角色。2009年,华为就已经推出了一款K3处理器试水智能手机,这也是国内第一款智能手机处理器。

而华为芯片真正的为人所知是华为发布的第一款四核手机华为D1,它采用海思K3V2一举跻身顶级智能手机处理器行列,让业界惊叹。K3V2当时号称是全球最小的四核A9架构处理器,性能上与当时主流的处理器如三星猎户座Exynos4412相当,这款芯片存在一些发热和GPU兼容问题,仍不失为是一款成功的芯片,代表着华为在手机芯片市场技术突破。

到了4G时代,华为发布了旗下首款八核处理器Kirin920,不仅参数非常强悍,实现了异构8核big.LITTLE架构,整体性能已与同期的高通骁龙805不相上下,并且其直接整合了BalongV7R2基带芯片,可支持LTECat.6,是全球首款支持该技术的手机芯片,领先手机芯片霸主高通一个月发布,而联发科支持LTECat.6技术要到今年下半年,展讯则表示要到明年。

一份来自中国移动内部的宣传材料显示,华为麒麟芯片最新Kirin950芯片将采用台积电16nmFinFET工艺,集成的基带芯片将支持LTECat.10规范,成为后4G时代支持网速最快的手机芯片,作为对比,骁龙810目前仅支持LTECat.9,要到下一代骁龙820才能支持LTECat.10,再次实现了对高通的领先。

目前在手机芯片行业,尤其是高性能芯片领域,依旧处于高通、联发科、海思、三星以及苹果五家争霸的局面,但同时具有手机终端制造能力和芯片研发能力的只有海思和三星,而高通和联发科则只提供解决方案,没有终端;比较特殊的是苹果,其芯片自主设计但委托生产,同时完全自用。其中三星的Exynos芯片除用于自家高端手机外,只有魅族采用;而多年来,海思处理器一般都应用在华为的明星机型上面。

华为芯片虽然没有对其它手机厂商开放,但目前已切入电视市场。去年10月,海思的一款芯片被酷开选用在其新推出的电视新品中。可见,目前华为正在打造一种新的生态,这种生态系统主要是围绕手机进行,通过麒麟芯片延伸到平板、手腕上的手环、电视等,并获得同样质量的用户体验。

中国芯片,不在默默无闻。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