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八国联军入京,慈禧西逃时,为何光绪不趁
光绪,不是大清历史上最无能的皇帝,但绝对是死得最冤的一个。可惜他从小入宫,最后却被毒死,从来就没有真正拥有过大清江山。不过,按当时大清的国运,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光绪是不是有机会夺回属于自己的皇权呢?这个假设还真不是那么难想象。
我们都很清楚,光绪不是那种不学无术的后帝,后宫妃子也不多,虽然有点宠爱珍妃,但还没有到沉迷女色的地步。而且,他还一度在初掌权时,大力推广了百日维新运动。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皇帝,却偏偏落在了慈禧手中。这让光绪头疼不已,也让大清子民愤愤不平。但这一切只能是暗自神伤的事,因为谁拿慈禧都没办法。
一直到八国联军攻向北京,这对于光绪来说绝对是个夺回皇权的好机会。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太明显了,连慈禧自己都深以为然,否则她也不会在逃跑的时候带上光绪了。
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光绪再怎么软弱也是皇帝,大清江山是他的,大清子民是认光绪为帝的。而慈禧呢?她不过是一个控制了光绪的人,假如光绪这个“人质”不在她手里,想来她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样说真的一点也不偏颇,想一下,慈禧从最初的时候掌权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首先,她没有被大清的大臣们真正认可过,她与皇权那只是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人家是看着皇帝的面子才听她的吆喝。
其次,慈禧自己也非常清楚,大清祖制就是后宫女性不得干政,而她掌政若干年,无非是因为光绪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光绪真的有能力,逃离了她的控制,那么她慈禧也就真的不算“权威”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一想光绪,他若不随着慈禧去西边,而是留在京城与八国联军谈判。那义和团的始作俑者慈禧还能翻什么浪呢?她手里一没皇权,二被八国联军所追杀,那大清也就没慈禧的立足之地了。
但是,慈禧对于此事非常清楚,所以她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光绪。如此她才有代皇帝下达圣旨的权力,才有驾驭国家兵权的机会。光绪一旦与慈禧分离,他就是大清的天,而慈禧则会分分钟落地,顶多就是个富贵之家的老太太,有名无实呀。
为什么后来光绪先死,那就是慈禧太清楚自己一旦死于光绪之前,那大清就没她什么事了,该清算的清算,该追究的追究。但若是光绪先死,自己则又可以理所当然地代行皇家之权。反正不管是找谁家的孩子来执掌大清天下,她慈禧都会以老佛爷的身份于幕后指点江山。
现实就是如此,可惜的是光绪自己没有那个命,或者说他根本就没那种料理天下的才干,更谈不上识人阅心,目光长远了。
当然,光绪自己是不肯承认这个现实的,他会将自己为什么要随着慈禧去西边的原因归结于现实所迫上,珍妃不就因为反抗慈禧而被杀了吗?光绪犹如一只被警示的鸡,只好乖乖听从慈禧的调遣了。
事实上,这也怨不了光绪,他不是没抱负,只奈何自己才干不足。与他相比,慈禧那是太有手腕了,光绪想要脱离慈禧的控制,实在太难。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则又是他性格当中的若干因素造成的。
光绪是什么性格?历史最常说一句话:长于深宫之中,养于妇人之手。光绪就是如此,他四岁来到慈禧身边,他的一言一行皆被慈禧指引加之约束。一个孩子再外向,如果长期受强势所迫的话,那他也不可能变得强大多少。
而且,越是生活的压抑,光绪的情绪就越不受自己控制,这就形成了他表面看文弱、清雅,实则脾气暴躁、偏执、无耐性的现实。
打开《翁同龢日记》,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关光绪的个性现实: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居然有六次大发雷霆,严重的时候,他连玻璃都拍碎,自己的手鲜血直流。大概是光绪这脾气太过于暴躁了,以至于让翁同龢这样形容他:圣性如此,令人恐惧。
非但如此,光绪一点耐性也没有,而且遇挫折就会后退。当年与日本开战,他是主战的,但战败之后,又是第一个要求谈判求和的。而且,当大臣提出可能需要割地时,他竟然真的就开始与大家议论割地事件了。最后还是慈禧听说了,气得大怒:“任汝为之,毋以启予也。”
其实,在《翁同龢日记》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绪自身的个性是两个极端,而且变化极快。有时候,光绪是非常自信且积极向上的,可有时候又是意志消沉、无精打采的。而在光绪批阅的奏折上也可以看出来,他总是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端正、有力、精神宏大的精神字迹来批阅奏折,但很快又会有一段时间变成无力、倾斜、细小苍白的字迹出现在奏折上。
这如果放在今天,心理学家是会认定光绪间患有歇性抑郁症的。只是在当时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注于他的不断变化。而他这样的个性,绝对是会对他行事产生致命影响,想要掌政大清,与慈禧争权天下,那是势比登天呀。
不过,我们虽然将光绪不能制约慈禧,无法掌政大清归咎于他的性格上,但另外一个方面也不容忽略,那就是慈禧高强、精明的手段。她从一个小小的后宫贵人,一路拼杀到至权之尊,且掌天下近五十年之久,便足以说明慈禧了不得。
参考资料:
《清史稿》《翁同龢日记》等


